【摘 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大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媒体已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各种媒体都有其优缺点,如何正确、有效地选用媒体是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紧扣教学目标选用媒体;二是紧扣教学内容选用媒体;三是紧扣教学对象选用媒体。
【关键词】语文教学 媒体特点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或工具,当某一媒体被运用于教学目的时,我们就把这种媒体称为教学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作为信息载体的媒体,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媒体已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我校语文教学过程中被广泛选用的媒体主要有:磁带、幻灯片(演示文稿)、图片、音乐、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等,这些媒体与传统的媒体相比,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较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情绪反应,容易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积极参与,但又各有其优缺点。
一、目前我校语文教学常用媒体特点比较分析
1.视觉类媒体:如:幻灯片(演示文稿)、图片。
优点:便于提供静止、放大的视觉画面,有利于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可创设问题情景,材料丰富易制,可控性强。
缺点:不善于表现连续运动变化的过程。
2.听觉媒体:如:朗诵磁带、下载的视频录音。
优点:便于呈现各种逼真的听觉信息,提供标准声音刺激,容易感知、模仿。能营造氛围,烘托气氛,调动情感参与,材料丰富易制,可控性强。
缺点:朗诵磁带多次使用后声音容易失真,网络上下载的视频声音不够清晰,视频效果模糊,难于下载到好的视频音像。
3.视听型媒体:如:网络下载的电视、电影。
优点:便于呈现连续的视听觉信息,有利于展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形象阅读。
缺点:名著连续剧集数多,画面元素多,学生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于重点表达的内容上,受课时的限制,播放断断续续,难于一次性看完。
4.综合型媒体:如:计算机、电子白板。
优点:能呈现多种信息形态,动静结合, 表现力强,内容设计方式便于学生联想、跳跃式的思维,能创设逼真的阅读教学情景,适合于各种学习方式。
缺点:适合于教学用的软件太少,使用此媒体类型成本高,操作技能需通过培训,不是每位教师都能熟练掌握。
可见,每一种教学媒体的特性是不尽相同,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适应于任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媒体是不存在的。因而,教师在选择媒体时就要根据媒体的特质,紧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的媒体,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媒体选用的原则
1.紧扣教学目标选用教学媒体
每一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比如,上文学名著阅读《三国演义》,我设置了一个教学目标: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领略历史英雄人物的豪情,感受历史的沧桑感。为了激发学生阅读这本名著的兴趣,铺垫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情感,我把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头片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主题曲作为本堂课的开头激趣,听后让学生谈感受。厚重的音乐,低婉的旋律,给学生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英雄的悲壮感,较好的把学生从现实拉回三国的历史,为下一步的学习创设了氛围,营造了环境。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们如何从历史的文本中感悟三国英雄人物的魅力呢?学生进入了阅读的情景。
2.紧扣教学内容选用教学媒体
学科性质的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固然会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堂课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鉴赏文学性较强的作品,最好再造形象,通过能提供某些情境的媒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以唤起学生对文本中人物、景象和情节的想像,使之加深对人物、景象和情节的理解和体会。以鉴赏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为例,《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个奸雄,但又是一个性格多元化的人物,如何辨证地分析、把握这个人物,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固然也能形成对这个人物的认识,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逻辑推断能力。因此,我在这一教学环节运用了诗、画、音一体的教学媒体。诗歌——《观沧海》,音、画——电视剧中曹操登临沧海赋诗的音画片段。呈现的内容是: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那突兀耸立的山岛,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海浪拍打礁石的巨大声响,使大海显得格外神奇壮观。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这一切景象、情节的呈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形象力,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此情此景学生不难想像和推断出作为征战百回的曹操也有另一面的诗人性格。画面呈现的凋衰感伤的情调,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3.紧扣教学对象选用教学媒体
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者,学生是教学目标的接受者。衡量教学媒体选用是否恰当和有效关键是看学生这个接受者是否能有效的接受你所设定的教学媒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教学媒体的接受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教学媒体的选用必须符合学习者的特征,应该考虑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够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并且是可干预,可适应等特征要素。否则,教学媒体的选用将无的放矢,收效甚微。就媒体的选用而言,小学生有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适宜动画、电影、录像等比较直观的媒体,幻灯片(演示文稿)要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色彩鲜艳,能活动的地方力求活动,而且每节课使用的幻灯片(演示文稿)数量不宜过多,解释也应该细致一些。初中生有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既有小学生好奇的特征,又具备了一定的想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媒体的选择应做到既画面生动,又富有想像力。到了高中,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感知的经验也逐渐地丰富起来,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力也比较丰富,因此,为他们选用的媒体就可以更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也可以增加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理性认识的百分比,画面的选择也应是宁静、深远的,能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加之高中生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长了,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适当长些。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任何媒体的选用都必须符合施兰姆公式:
媒体选择的几率(P)=
即,媒体选择几率的大小取决于该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的功效和所需付出代价的比值。
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的,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的不同,教学媒体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即便是对同一媒体而言,由于使用方式的不同,对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产生的作用也有可能不同。教师必须知道,教学媒体仅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辅助手段,教学媒体也不是万能的,不是使用的教学媒体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使用媒体更不是作秀。
★作者简介:朱鹏飞,福建省建宁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校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