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思维,中西方国家思维模式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国家不同的语言,形成各自特色的文化。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离开该民族的文化而孤立地学习该民族的语言,我们就会陷入学习外语的误区,永远不会学通、学精。我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掌握该民族地道的语言,并能结合目的语国家文化规约准确得体地使用该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直接并根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语言的语用原则和表达方式,影响到学习者对该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因此,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英语学习中提高语言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笔者通过分析英汉语言思维模式的差异性、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点等,倡导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模式。
二、英汉语言思维的形成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西方国家生活习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语言。所以,生活产生语言,语言体现文化。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语言的习惯和文化的领悟相互补充。东西方文化虽说相通相融,但确也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历史演变、地域风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各民族间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等方式亦不相似,文化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上便产生了语言表达方式的相异。[1]p236我们通过对英汉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养成自觉的英语思维习惯。
1.话语文化思维
话语文化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它是通过话语文化的得体性来体现的。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英美人常常体现出尊重他人、不炫耀自己的价值观念。[2]p178英美人表达谦虚的方式和我们中国人是不同的。对别人给自己的赞扬,英美人会说“Thank you”,中国人则习惯用谦词“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如果你真的对英美人士这样说,他们会感到不理解和不悦。当英美人士问你问题,你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时,你如果直接说“I don't know”,这样回答会显得极不礼貌。英美人回答时会说“I'm sorry I don't know”。在国外问路时,如果你直接说“Where is the train station?”会显得很唐突和不礼貌,应该说成“Excuse me,where is the train station?”在打招呼时,英美人不说“Have you eaten?(你吃了吗?)”而是说“How are you?(你好吗?)”。遇见熟人时,不应说“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去医院探望病人时,英美人士不说“Drink more water(多喝水)”和“Take care(多休息)”。因为这种说话方式明显带有家长式的口气,是对听话者独立人格的不尊重。在日常交谈中,应避免涉及有关个人情况的问题,如“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你有几个孩子?)”、“How much money do you make per month?(你每月挣多少钱?)”、“What's your weight?(你体重多少?)”。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时,教师有责任介绍东西方不同的日常交流话题,以免产生误解。
2、称谓文化思维
在中国如果子女对父母直呼其名被看作缺乏教养,无视礼貌,会遭到长辈的批评或旁人的讥笑,而西方孩子年纪稍长一些就对自己家长不再称爸爸、妈妈或改称其名或用昵称,父母非但不责怪,反而会觉得与子女关系融洽,人格平等,家庭和谐。再如,英美国家的称谓比较笼统模糊,无论出自父系还是母系,只要与父母平辈的男性一律称uncle,女性称aunt,他们的子女不论性别一概称cousin。而在中国称谓要复杂得多,有时还非得把身份交待得一清二楚,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称呼,则能体现说话者运用语言的得体性和适宜性。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问候语、受褒奖时的反应及用餐劝吃时的应答等方面,都反映出较大的不同。但是,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性,指导学生尽力避免以本族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和解释西方文化现象,就能逐步提高学生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三、价值观念上的文化思维
“传统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3]p277每一个社会体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value system),这套体系直接影响人们思维的方式,交往的规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指令性作用,社会成员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这套体系。对于隶属于某一文化的人来说,行为受价值观的支配,在语言上也打下了价值观的烙印,价值观的表现范围很广,这里仅取其中与文化差异有密切关系的方面介绍。
1.宁宙观的差异
我国传统的宁宙观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顺从及崇拜,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整体的一部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是一种整体优先(global precedence)的认知活动,也称抽象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节,为先整体后局部。汉语承受细节上的模糊,取得整体上的清晰。以此对应,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思维时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即分异型思维,也称解析式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型句式。[4]P326
对“桌子上有一个苹果”这样的句子(先整体后局部),而英语则说“There is a a le on the table。”(先局部而后整体)体现了中国人整体思维优先而英语族人解析思维优先的倾向。受汉语思维影响,英语要表达“我家有四口人”,中国学生有时会说出这样的句子:
误:My family has five people。(先整体后局部)
正:There are five people in my family.(先局部后整体)
2.集体价值与个人价值
由于世界观的不同,中西方的价值取向有天壤之别。中国人认为个人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推崇社团和集体价值,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是一种社团价值至上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价值至上,它推崇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崇拜个人奋斗。每个人体现个性化的自我,自由抒发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因此,在语言上呈现出“I language”和“we Language”特点。如,一个老人行动不便,你上前帮助,在中国会被认为是尊老的表现、有礼貌,但在西方,他会认为你是轻视他的能力把他当作受帮助的“弱者”,因此显得“very angry”。由此也可看出,西方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与这一价值取向有内在的联系。
四、英汉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
1.分异型思维与整合型思维
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构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语言的基础结构。即中国人的整体思维,自然与人处于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中,由大到小就是先整体后局部。而西方人则认为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了世界,因此,由小到大,由点到线,他们的思维是归纳式的,线式的。即东方为整合型思维,西方为分异型思维。比如在汉语中,定语从句只是可以整合到主谓宾结构之内,例:“上个月我们考察了那个有溶洞的城市”,在英语中,“考察城市”这个核心结构是不能分开的,修饰语或用介词短语,或用定语从句,应尾随在核心结构之后——主结构与次结构是分异的。对于讲汉语的人来说,不听完全句就不能获得该句的主要信息,相反,英语可以先获得主要信息再获得次要信息。
[##]
2.思维模式差异与编译码
不同的文化出现不同的语言结构,而特定的语言结构形式会致使使用该语言的人形成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因此,不同的文化在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会引起编译码方式的不同。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与思维上的个性差异必然会给外语学习者带来障碍。在英语学习中,可常见“中文思维+英文形式”的语言结构,这是一种典型的“chinglish”。根据心理学家们的观察,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自己的思维模式相吻合的东西,与自己思维模式不一致的东西则被认为是不合逻辑的,但人类在表达概念和思维方面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对于母语与目的语在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中的共性部分不必担心,问题在于个性部分。[5]吕叔湘先生说:“英语在咱们是外国语,汉语是咱们的本族语,要是我们不帮着学习者去比较,他们自己会无意之中在那儿比较,而只见其同,不见其异。”我们也可本着这一精神,在学习中自觉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个性部分,即差异部分,了解思维模式对语言的表达的影响,从而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准确地传递所要传递的信息。
3.整体式思维与解析式思维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句法功能一望而知。[6]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了然于胸。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的逻辑联系不易从外表看出。比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还怕没办法了”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但句子的意思却把它们联系起来。思维模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更明显的反映在篇章结构上,根据Kaplan的研究与调查,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主要呈直线型,也就是说,英语段落通常是以一个主题句(topic sentence)开头,然后再按照一条直线展开,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Kaplan还分析了母语为汉语的学生的英文写作,他得出结论是,尽管这些学生对英语句法已掌握得很熟练,但由于受汉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他们的作文过多的绕圈子,主要呈螺线型。[7]中国人写文章以语义为中心,只要语义相关,篇章就会自然流动。句子之间没有那么多连词,而是靠思维的连贯、语义的自然衔接、前后贯通、上下呼应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仍然体现了整体式思维。而且中国人做文章还讲究“不言而喻”这就更叫西方人摸不着头脑,相比之下,直线型语篇结构显得直观。这种结构在句子之间使用连接词衔接,还是体现了解析式思维。英语中有and,but,or ,if,when ,where ,whereupon,except ,while ,co idering等大量连接词语,而这种情况在汉语里是没有的。如果中国学生从整体抽象的角度按照语义的自然连接即内在逻辑来展开思维,组织句子,不会熟练使用这些连接词,让英语族人读来就会有信息梗塞感,觉得模糊不清不知所云。[8]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维差异对语言学习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在英语学习中,要把文化的主要层面(价值观,思维模式)作宏观的理论认识,另一方面结合理论对于体现差异的词语、句子、篇章的文化内涵作微观分析,把文化的异同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久而久之,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有一个全景式的印象,熟知各种具体差异,便会从目的语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即把表层的文化现象引入到深层的文化结构中,再来指导一般的文化行为。这在学习中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5]Eugene Nida.Language,Culture,and Tra lation.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J].1998,3:29-33
[6]盛萍.论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81-83
[7]Kra er.I.The role of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J].Dialog on Language I truction,1999,(1-2):79一88
[8]涂和平,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00,(1):20-26
任花,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