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5期 ID: 94528

[ 唐毓秀 文选 ]   

现代文阅读中词语含义理解方法举要

◇ 唐毓秀


  现代文阅读,十分强调准确而迅速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知识信息。词语是知识信息的基本载体,如果对阅读材料中的词语,尤其是重要、关键词语的含义不能准确理解,就不能准确而迅速地理解文章内容。因而在现代文阅读中,能否正确把握重要、关键词语的含义,就成了现代文阅读最重要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
  把握重要、关键词语的含义,顾名思义就是词语在文章中有其特殊意义或重要作用;或是该词语对全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或是其内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容易误解或混淆;或是出现了活用、贬词褒用(褒词贬用)等现象;或则因为多义词的内涵丰富,义项较多,而特定的语言环境赋予了它特定的内涵,等等。只有对重要词语含义理解了我们才有对文章理解的可能。能否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确认语句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乃至对概括段落意思、理解文章内容,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正确理解词语是阅读的基础。如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这句话:“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要透彻地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必须搞清楚句中加点的三个词所指代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及本文的写作时代,我们可以确认:“它们”指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这”指的是“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非人间”指的是当时的黑暗社会。
  
  一、现代文阅读中对重要词语含义理解的具体方法
  
  1.运用语法知识进行推断。
  方法是运用不同的语法知识通过对字词在词语中的位置推敲其意义。
  比如对于并列短语“党同伐异”的“党”该作何解呢?我们可以观察这个并列短语的结构,发现它可以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即“党同”“伐异”,“党同”跟“伐异”两部分都为动宾式结构,我们从比较容易理解的“同”和“异”字上考虑,发现它们相反,由此可推敲“党”和“伐”字义也应相反,“伐异”是讨伐、攻击异己,据此,我们可推断出“党”义与“讨伐、攻击异己”相反,即“偏袒”的意思。“党同”即“偏袒同党”。
  同样方法,我们可以推敲出象“山穷水尽”“鬻官买爵”“积铢累寸”“文过饰非”“风行草偃”等词中的“穷”“鬻”“铢”“文”“偃”等比较难理解的字之义解释出来。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领悟词语的具体的含义,特别是动态语言或语言实际运用方面的含义。具体来说,包括:①指代词和短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②非指代性词和短语在文中的特定的表达意义,包括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隐含义和概括义等其它临时意义和词语的附加意义。
  (1)推敲指代词和指代短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我们知道这类词很多的都为了减少重复用来代替前文某些内容的,所以当指代性词语出现时,上下文中(尤其是上文中)往往会出现与之呼应的内容,这一内容可能是一个具体的词或词组,也可能是一个句子或句群,这时可根据这一内容判断指代词的具体含义,从上下文中找出内容上相容或相等的相关词句。
  指代词和指代短语可分为:①近指类指代词(即“这”和与“这”有关的词组如“这些”等)或近指类指代短语(如“这个事实”),它们是近距离指代,一般地,其指代内容在其近前找;②远指类指代词(即“那”和与“那”有关的词组如“那些”等)或远指类指代短语(如“那个任务”),它们是远距离指代,一般地,其指代内容在其前稍远处找到,当然行文很短时也就在近前找答案;③“某”“某类”是不定指代,其指代内容也在前文有所提示。
  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文内容,有时是有现成指代内容,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
  [例1]世界五大畅销书作家之一的已故美国著名作家欧文·华莱士的遗孀西尔维亚和儿子戴雏,将华莱士全部著作授与中国著名翻译家王金铃先生翻译出版。戴维说,他的父母和兄妹俩对王先生非常信任,加上中国近年对保护知识产权比较重视,他对此有信心。华氏家族的这一举措将是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佳话。
  问:文中加点字,“此”和“这”指代的含义是什么?
  “此”指前文的“中国近年对保护知识产权比较重视”。
  “这”指的是“美国著名作家欧文·华莱士的遗孀西尔维亚和儿子戴雏,将华莱士全部著作授与中国著名翻译家王金铃先生翻译出版”。
  从答案看,要了解文段中代词含义,先确定代词所在位置,然后往前看其前的内容是什么,从中判断其指代内容。
  [例2]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各有其独特的文化,要是我们把人类文化的每一阶段成就综合起来,分门别类,互相比较,就可以对各个阶段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及其发展进度的比率得到一个印象。
  问:这一段中第一个“其”指代的是;第二个“其”指代的是。
  [答案详解]用代词来指代的内容,必然是在代词前面的句子中不需要重复的内容,用代词来使行文更加简练。第一个“其”自然指代“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因为“每一个发展阶段”可以用在任何一种事物上,概念的外延太大,因为必须用一个“事物”限定它使用的范围,做它的定语,概念才能明确。“人类社会的”限定了“第一个发展阶段”,所以第一个“其”必指代这个复杂的偏正词组。第二个“其”则代“各个阶段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因为“发展进度的比率”不单单受定于“相对量”,这太抽象,又不能仅仅受定于“各个阶段人类文化发展”,那两个“发展”又造成了重复,概念不清,所以答案为“其”前的这个大偏正词组。切记在答这类题的选择题时,不可简单以某个供选项直接代入原文一读以为通顺就了事。
  [例3]文艺不单是作者人格的表现,也是一般人生世相的反照。培养人格是一套功夫,对于一般人生世相积蓄丰富而正确的学识经验又是另一套功夫。这可以分两层说。一是读书。从前中国文人以能熔经铸史为贵。韩愈在《进学解》里发挥这个意思,最为详尽。读书功用在储知蓄理,扩充眼界改变气质。读的范围愈广,知识愈丰富,审辨愈精当,胸襟也愈恢廓。在近代,一个文人不但要博习本国古典,还要涉猎近代,各种学问,否则见解难免偏蔽。这事固然很难。我们第一要精选,不要浪费精力于无用之书。第二要持恒,日积月累涓涓终成江河。第三要有哲学的高瞻远瞩,科学的客观剖析,否则食而不化,学问反而足以梏没性灵。其次是实地观察体验。这对于文艺创作或比读书还更重要。从前中国文人喜游名山大川,一则增长阅历,一则增加自然界瑰奇壮丽之气与幽深玄妙之趣。其实这种“气”与“趣”不只在自然中可以见到,在一般的人生世相中也可得到。许多著名的悲喜剧与近代小说所表现的精神气魄不让于名山大川。观察体验的最大功用还不仅在此,尤其在洞达人情物理。文学要超现实而不能脱离现实,它所创造的世界尽管有时是理想的,却不能不有现实的真实性。近代写实主义者主张文学须有“凭证”,就因为这个道理。你想写某一种社会或某一种人物,你必须对于那种社会人物的外在生活与内心生活都有彻底的了解,这非多观察体验不可。要观察得正确,体验得深刻,你最好投身他们中间,和他们过同样的生活。你过的生活愈丰富,对于人性的了解愈深刻,你的作品就会愈有真实性,不至于雾里看花。
  对“韩愈在《进学解》里发挥这个意思”一句中“这个意思”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我们先在文中找到“这个意思”在什么地方,它既然是个近指代词,指代的内容定是离它不远的某个概念。前文有5句话,只有“熔经铸史”离“这个意思”最近,“熔经铸史”应是“这个”指代的内容。
   [##]
  答案:熔经铸史
  [例4]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指代的是( )
  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那样由肌腱相接。
  A.四角龙的头角
  B.头角上的骨架
  C.被穿越的颞孔
  D.穿越颞孔的肌肉
  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文中找,而且由近及远地去找。对“其”字指代义的理解,与它相邻的上句有两个可能被指代的对象:四角龙的头角,头角上的骨架。这里所说的“更为重要”是什么?是咀嚼肌不像盘龙那样由肌腱相接,而像兽孔那样直接依附在位于头角上的骨架上。“被穿越的颞孔”正是“其”的指代义,以此对照选项,非B项莫属。
  (2)非指代性词和短语在文中的特定的表达意义。
  我们知道文章内容之间都存在着相互阐述关系,也就是一个新概念或是人们不易理解的概念出现之后,都会在下文有关于它诠释的内容,所以通常情况下,这些非指代性词和短语的内容含义均在下文出现。我们理解时,可以按图索骥,顺藤摸瓜去理解它。当然有时它也会出现在上文,我们要根据句子之间的阐释关系来确定。
  [例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01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第21题):
  门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也许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作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是个男孩!”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介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你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入口是不存在的。
  问: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答案详解]本题既可考查学生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也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必须读懂原材料,因为这篇散文题为《门》,作者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这是一个起始句,有引起下文和统摄全篇的作用。所以应当在下文(通篇)中找出相关句子,提炼后组合整理。这就需要对全文有个清晰的脉络,也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必须养成整体感知材料和快速阅读的良好阅读习惯,不要拘泥于某个词语或句子,先对全文作个俯瞰,高屋建瓴。在此题中对“关门”一语的理解不难,因为原文中就有现成的语句,那么对一时难以用现成语句回答的“开门”的含义就可以参照原材料中对“关门”的“阐述和解释”,利用包含了相关信息的语句来自己组合答题了。所以“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
  当非代词的指代义从下文中找不到时,我们寻找范围并不只限于下文。非代词的指代义,在上下文里总会有与之对应的阐释句,找到了阐释句几乎就等于找到了答案。
  [例6]表现生活的横断面,曾经被视为短篇小说区别于中长篇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是,文艺实践早已证明,描写人生的纵切面,同样可以运用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茅盾是比较主张短篇小说表现横断面的。但是,他正视事实,公正地指出:“把主人公在相当长时期内的一段生活概括地写出来”,也是短篇小说的“一种表现方法”。
  “正视事实的“事实”指什么?将有关语句摘抄下来:“事实”前面的“描写人生的纵切面,同样可以运用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正是阐释的句子,因此它就是答案。
  依照这种方法我们很容易判断:在“作家及各自的原则输入语言信息,就会产生各自不同的语言指纹,即风格”这句话中,“风格”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语言指纹”;在“贾岛的苦吟,实际上是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功夫”这句话中,“苦吟”在文中的含义就是“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用功夫”。
  
  二、理解句中词语含义的其它要求
  
  1.明确词语位置,看词语或句子的搭配。
  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方法之一就是看词语所在的句子,看与这个词相关联、相搭配的词语,抓住句子结构,从分析句子(或词语)着手,看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的搭配关系。简言之,解词须看句,关键看搭配。
  2.依据上文,由近及远,整体把握。
  指代词的用法及意义比较复杂,同样的指代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可以指代不同的对象与内容。因此,对指代词的指代意义的理解,就不能单从句子的结构着手了。一般来说。指代词的出现位置往往在指代的对象或内容之后。
  因此,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往往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在上句(文)中,因此,解题时必须从上文找,而且应当采用逆推法或顺推法,由近及远地去找。
  3.对带有比喻性的隐含义要瞻前顾后作推断。
  写作者在表达某种意思时常常不是直接用某个具有鲜明意义的词语来表达,而是借助于某种修辞手段。由于修辞手段的运用,这些词语就往往有着丰富的隐含义。阅读时,我们就要透过这些词语的表面意思,去理解该词在文中的隐性意义,进而去深入体味作者这样遣词的用意。
   [##]
  4.抓阐释句(段),结合语境,揭示含义。
  一些利用了修辞手段的词语,其含义往往是隐含的,且这些词语的含义从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语境。与词语的运用相比,因其意义隐含,不好理解,所以写作者往往会在相关的语境(一般在该词或段出现的后一句)中,对之进行阐释。这些阐释性的语句,是我们理解词语隐含义的钥匙。因此,对一些带有隐含义的词语,我们必须从下句中由近及远地去找答案。
  5.推断词语的情景义。
  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首先要明晓它在语境中是如何产生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词语因比喻、反问、借代、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等修辞手段而产生的新义;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1)对词语的语境义要正确理解上下文,不要受词典义的限制;或者当尝试用词典义解释不通时,就要尝试语境义。
  (2)对词语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6.揣摩词语的情味、色彩等附加意义,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个词语,除了它所表示的基本意义外,还有声音、色彩等附加意义。请看下面三个例句:
  ①我在海洋上远航过,我在天空中飞行过,但在我们的母亲河流长江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刘白羽《长江三峡》)
  ②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③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莫泊桑《项链》)
  ①中的“母亲”一词渲染出作者诚挚的热爱长江并引以为自豪的思想感情。②中的“才”则渲染出人们对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厌恶之情。③中的“也”字暴露了玛蒂尔德内心深处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她认为美丽动人是一个姑娘的资本,自己“也”具备这样的条件,为什么不能像阔太太、阔小姐那样享受上流社会的生活呢?
  7.注意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1)词义轻重小同,如“优良”、“优秀”与“优异”都含有“好”的意思,但“优良”是一般的好,“优秀”是非常好,“优异”则表示好得突出。(2)范围大小不同,如“战斗”、“战役”与“战争”都指打仗,但所指范围一个比一个大。(3)感情色彩不同,如“鼓舞”、“鼓动”与“煽动”都指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但感情色彩不同,依次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4)语体色彩不同,如“儿童”与“孩子”都指幼小的未成年人,但前者多用在庄重场合,后者则多用于口语。(5)个体与集体不同,如“马”与“马匹”,“马”表示的是个体概念,“马匹”则是集体概念。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词性与语法功能的不同、搭配对象的不同等用法方面辨析同义词。
  唐毓秀,教师,现居广西都安。
  

现代文阅读中词语含义理解方法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