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7年第3期 ID: 93605

[ 晏乾坤 文选 ]   

阅读教学要以少总多

◇ 晏乾坤


  以少总多本来是对艺术创作的要求,即艺术创作总是以部分显示整体,以特殊表现一般,通过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辉,通过一雕栏、一画础看到整个宏伟的殿堂。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同样可以适用于我们的阅读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讲授阅读的时候,不仅要善于发现每篇文章的个性,而且还要善于通过个性总结出共性,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以少总多。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几十年前就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养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阅读教学怎样才能以少总多呢?首先要从宏观出发,通过分析比较,见出靓点;其次,再由靓点拓展迁移,推广到面,总结出他们的共性,即规律。最后,把所学规律性的知识用到实践,指导学生们阅读或写作,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下面,我就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谈谈这种方法的运用。
  首先,要从宏观出发,通过分析比较,见出靓点。也就是说,从全局整体出发,把一定范围内的同一体裁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见出每篇文章的侧重点,即靓点。其实,编者在编教科书的时候,每一篇都是有侧重点的。只是我们部分老师缺乏高屋建瓴的知识或意识,不善于发现罢了。怎样才能拥有一双慧眼?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不能一课一讲,而是站在一个阶段的高度,至少应站在一个单元的高度,通过分析比较,见出侧重点,即靓点。如我们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的第一单元,即小说单元,虽说都以刻画人物为主,但刻画人物的方式是不同的:《祝福》的作者抓住了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以“画眼睛”的方法为主;《边城》则侧重于环境烘托和心理刻画;《荷花淀》以细节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见长;《装在套子里的人》则以夸张漫画式的手法和戏剧性的情节取胜。
  其次,将靓点拓展迁移,推广到面,总结它们的共性,即规律。这就要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去把握。广度方面,即由点带出面,从名著或从名篇中找到与之相类似的材料,反复加以印证,丰富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这种方法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人们的认识一般来说是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但是光有广度这个方面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深度。这就要求老师把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到理性认识上来,因此,老师还必须在深度上下功夫,把这一点讲细、讲深、讲透,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出规律。因为毛泽东说过,感受过的东西不一定能深刻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受它。这样学生的认识才能由模糊到清晰,再到深刻。我们以《荷花淀》为例,由上文可知,《荷花淀》主要是通过细节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我们首先来看看细节描写。当水生嫂得知水生要去参军的消息时,课文是这样描写的——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是一个出色的细节描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这一细节描写足以让我们透视到人物内心复杂而激烈的情感活动。丈夫要参军到大队上去,这在意料之中,但“明天”就走,又出乎意料。这消息无疑使人震动——手指的“震动”正是心灵“震动”的反射——一时间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几年的夫妻恩爱、可能的不测风云、可恨的鬼子、可爱的家乡……激烈的情绪冲撞,使她几乎难以自持,但她终于能够自持——“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受到的震动,那是软弱的表现;她不能因家中的困难而“拖尾巴”;她不能因对丈夫的小爱而舍弃对家乡、祖国的热爱。就这一个细节描写把一个虽然对丈夫有绵绵情意,但更能识大体、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也就这么一个细节,传达出了水生嫂对丈夫的情和对祖国的爱,内涵十分丰富。诸如此类,在名著或名篇中比比皆是。如《儒林外史》第五回和第六回记述了严监生弥留时的景象: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子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人在弥留之际,有许多身后事需要郑重交代,要说的必然是最关心、最放心不下的事情。严监生却为点了两茎灯草迟迟不肯咽气,并且从被里伸出两个手指头,摇头、睁眼、闭眼,用尽最后的生命执拗地抗争,而他抗争的却是一盏灯点两茎灯草而浪费了油。随着三次发问而做出三种不同的回应动作,也是铺高垫平的过程,如同相声艺术的“三番四抖”。人们郑重的提示均被否决,抖开包袱临死前的遗嘱却是为了一根灯草。吴敬梓通过“一茎灯草”这个细节描写把守财奴的悭吝、啬刻,刻画得入骨三分。再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段阿Q临死前画押的细节描写:“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语,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地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这个行为细节,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至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读到这个细节描写时,谁又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的劣根性?又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葛朗台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嘴边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性命”,只这一细枝末节就活画出了这个守财奴的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正是细节描写,使人物有血有肉,形象栩栩如生。
  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形象特征、动作、语言及所处的环境和场面等那些细微而极富表现力的环节或情节所作的特写或描写。常见的细节描写的种类:〈1〉、肖像细节描写。即对人物肖像进行细节描写。比如,鲁迅《祝福》里,“我”在河边遇到祥林嫂时,有这么一段描写:“……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一肖像眼神细节描写,表明它长期遭受严重打击的折磨,已陷入极度的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神经已经完全麻木了。〈2〉、行动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典型行动进入细致的描写。如:“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排”字活灵活现地提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得要命却要摆阔的迂腐性格。〈3〉、语言细节描写,即对人物某一典型语言进行仔细描写。如:“母亲常常说:‘只要这一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情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这句话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在外边发了财,因于勒的经济地位而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把改变家庭拮据局面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天天盼望他能早日回来。充分地表现出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贪婪、庸俗、冷酷和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4〉、心理细节描写,即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如:“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都德《最后一课》)。当小弗朗士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时,内心表现出对敌人禁教法语卑劣行径的轻蔑、憎恨和珍视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5〉、服饰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衣着进行描写。如:“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破又脏,长期不补不洗,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有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这个服饰细节描写,提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可谓形神兼备。〈6〉、表情变化细节描写,即对人物表情的变化进行细致的描绘。比如鲁迅《药》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包好,包好!这样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样的病都包好!’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这一脸上表情的变化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具有迷信思想的华大妈既忌讳‘痨病’,又惧怕康大叔威势的心情。〈7〉、事物细节描写,即对某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细致的描写。比如鲁迅《藤野先生》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籍,失去了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在我北京寄寓的东墙上,书桌对面”。这段事物细节描写,从收藏讲义到保存照片,突出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和怀念。〈8〉、场面细节描写。如《孔雀东南飞》:“……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娜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个场面细节描写,写出了太守家办喜事的热闹、豪华、排场,显示了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和不为荣利所动,也形成了太守家的喜与兰芝、仲卿的悲的对照,以乐衬哀,强化了悲剧性,同时在结构上造成一种紧迫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9〉、景物细节描写。“我们上轮船,离开了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黑影”(《我的叔叔于勒》)。这两句景色细节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前后的不同心境,并用环境进行烘托。前一句较明快,表现了他们快活而骄傲的欢愉心情,后一句较灰暗,显示了他们希望落空后的失望和沮丧心情。
   [##]
  细节描写又有哪些作用叫呢?〈1〉、刻画人物思想性格,如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醋栗》中,有这么一个细节:
  有一回我在火车站检查牲口,正巧有个马贩子摔倒火车头底下,压断了一条腿。我们把他抬到候车室里,血汩汩地流,样子真是可怕,可是他老是求大家找回他的腿,老是着急,原来那条压断腿所穿的靴子里有二十卢布,他深怕那点钱丢了。
  这么一个细节,就把马贩子爱钱如命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2〉、推动情节发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关于“雪”的细节描写,小说不只多处提到“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而且还描写了朔风吹撼,摇振草尾,林冲雪地里踏着碎玉乱玉,迤逦着北风而行去沽酒,回草料厂,两间草屋被雪压倒了,只得到古庙安身。小说巧妙地用“雪”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风雪,林冲觉得身上寒冷而去市井沽酒,店主为表接风,请林冲小酌三杯,实际上吃了数杯,又吃了一盘熟牛肉,这样停留了许多时间,躲过雪压倒草屋的灾难,也正因为雪压倒了草厅,林冲搬到古庙过夜,又躲过了陆谦火烧草料厂的灾难,这才发生了林冲怒杀陆谦、富安、差拔的复仇场面。〈3〉、烘托渲染反衬人物形象或心情,如选入全日制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边城(节选)》,就充分利用环境细节描写来烘托翠翠的心理。如开头黄昏景色,优美宁静,充满诗情画意,而夕阳在山,红霞如染,人归家,鸟归巢,翠翠有所期待的心灵产生了薄薄的凄凉,黄昏的景色烘托了这种凄凉的心境。于是翠翠止不住“胡思乱想”起来。她满腹心事,想到处喊爷爷,怪念头也吓得她喊爷爷,偏偏爷爷忙着渡人过河,没有时间来关心她内心的感受,环境的静,船上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了动与静的对比,更烘托出翠翠内心的骚动。又如结尾,翠翠在月光下,等待一个人来给她唱歌,却没有来,这时如水的光和“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烘托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不好了。就是通过这些环境细节描写,作者把翠翠那种情窦初开,内心骚动不安的少女心态刻画得细腻入神。(4)、突出表现主题。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写盛夏烈日下旧北京城车夫们生存的环境: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铺户前的铜牌也好像被晒化。
  这里,作者抓住柳树、马路、尘土、狗和骡马的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形象地展示了那种令人不堪忍受的自然环境,而像祥子这样的车夫们就是在这种连牲畜也生存艰难的境况下还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以致有的车夫和驴马们同在水槽里灌水吃,“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了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在地上,永不起来”,这种环境实际上就是人们当时无法让人存活下去的黑暗社会的缩影,作者通过环境的描写来体现其对社会的批判和对劳苦民众的同情。在这里,环境的细节描写与主题的彰显是同步进行的。〈5〉、交代时代背景或地域风貌。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吃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地域风貌。〈6〉、暗示和象征的作用,如鲁迅的《药》:“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花环的添加只有一种可能,即同情夏瑜,支持夏瑜的人送来的,这个细节描写的暗示和象征作用是明显的,革命者是杀不尽的,革命还是有后来人的。鲁迅先生通过“曲笔置花环”寄寓了他对先烈的悼念,也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当然,在具体的作品中,细节描写的功用常常是综合性的,往往起着“一石多鸟”的作用。如《故乡》开头的景物细节描写:“时候既然是深秋,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段景物描写是“我”渐近故乡时在船上所见。那“阴晦”的天气,“苍黄”的天色,“呜呜”的冷风,“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活画出一幅冷清死寂的故乡的“故乡秋景图”。作者用这些语句极力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象,以烘托“我”当时的悲凉心情,以表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酷蹂躏下农村日益衰败这个主题。
  著名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有时候,一个准确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亚于一场戏对人物刻画所起的作用”。既然细节描写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描写好细节呢?一、选用典型真实的细节。真实是细节的生命。所谓真实就是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到本质。如赵树理《套不住的手》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圆圆的指头肚儿像用树木做成的小耙子”、“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指甲”。这一细节描写既典型又真实,突出了其主人公的特征,也表现劳动人民那种健壮,勤劳的共性特征。二、细节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不是生活细节都具有价值,也不只是只要写得“细”就可以了。我们一定要围绕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渲染反衬人物的心情,交代时代背景和地域风貌、暗示和象征这几个方面选择细节,如果不是从这几方面进行选择细节,哪怕你描写的细节再精彩,再生动也没有用。三、要细致地观察事物。细节描写从哪里来?文学来源于生活,细节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对自己要描写的对象,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绍兴街头、咸亨酒店,鲁迅潜心观察短衣帮和长衫客,才“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柏林阴暗的咖啡室、乔伊斯冷峻地打量着游荡的妓女、骗子、精神患者、乞丐和富人,酝酿着震惊世界的《尤利西斯》。古往今来,伟大的作家总是终生用心捕捉那些使灵魂颤栗的人和事,熔铸成千古流传的篇章。四、要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词一字传神,也就是说细节描写的语言应简练、精当。如《孔雀东南飞》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焦仲卿却是“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举身”、“徘徊”、“自挂”非常精炼传神,兰芝早已看透了封建家长的专制,这是她坚强性格所不能容忍的,她不可能向恶劣的环境低头,所以她去得决绝,没有一丝迟疑和犹豫,“举身赴清池”。焦仲卿则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孝”思想的影响,所以他去得迟疑和犹豫,“徘徊庭树下”。但他又因为爱兰芝的深情,在孝、爱不能双全的情况下,他还是选择了后者,以身殉情,“自挂东南枝”。“举身”写出了刘兰芝毫不犹豫,义无反顾为爱牺牲的壮举,而“徘徊”“自挂”活画出焦仲卿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和面貌。五、巧妙地运出修辞。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如《守财奴》中葛朗台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了一个睡着的婴儿”,就生动地表现了葛朗台的贪婪。
  我们已经详细谈了细节描写,再来看看《荷花淀》里的妇女们商量探夫这一段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话——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不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这是一段好的对话,我们可以由说话看出人来,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妇女机智伶俐的性格特点,第二个妇女爽朗率真的性格特点,水生嫂妇女谨慎的性格特点,第四个妇女快人快语的性格特点,第五个则是忸怩含蓄的性格特点。
  鲁迅曾经说过:“从喷泉里喷出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这是比喻,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就说什么样的话,有什么思想性格就会说出什么样的话来。文章里的人物总是通过语言和别人交流思想,也总是通过语言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老舍说:“在写话剧的时候,我总期望能够实现‘话到人到’。这就是说,我要求自己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性格与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人物形象的轮廓来。”因此,好的语言描写总能让我们从人物的语言看出人物来。名著或名篇中比比皆是。从“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极端利己主义思想,可以看出曹操是为了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奸恶之人。从“既生瑜,何生亮”可以看出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性格特点。从“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们可以看出宋江深受封建正统“忠”、“孝”思想的影响,又有一些愚忠的性格特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不仅表现为说什么,还表现为怎么说。“说什么”体现了共性,“怎么说”则又体现了个性,所以思想、观点相同或相近的人,语言也常常不同。所以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怎么说”来把思想、观点相同或相近的人区别开来。泷川龟太郎在《史记会注考证》中说:“陈胜曰:‘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汉高祖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曰:‘彼可取而代也!’三样词气,三样笔法,史公极力描写。”陈胜、刘邦、项羽三人各言大志向,这是同,同中之异是:陈胜出身于雇农,胸怀天下志却深受社会统治者的压迫与剥削,使他具有了一种对封建统治者本能的仇恨,在迫害逼到生死攸关之际,便对统治者的正统发出了否定的呼声。刘邦出身地方小吏,伪饰仁义,实则自私贼滑,一心想往上爬,对高官厚禄更是垂涎已久,故见秦始皇耀武扬威的派头,津津不胜有“嗟乎”的羡慕感叹。项羽出身楚国贵族,剽悍暴戾,对秦有灭国杀祖之仇,故对秦始皇有“彼可取而代也”之誓言。三种语言来自三种不同人物之肺腑,三种语言各具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水浒传》中的武松、李逵、鲁智深都是反对宋江的招安的勇猛豪爽英雄,但是又各有个性特点。在“菊花会”上反对招安时,他们的表现是这样的:“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兄弟们的心!’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颠做粉碎。……鲁智深便道:‘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他们三人都坚决反对招安,但武松显得比较清醒,说话有深度;李逵显得性急鲁莽而无所顾忌;鲁智深既能看清问题的实质,又有出家人的那种超脱随意。一语定性,不能互易。这就是个性化语言的魅力所在。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人物语言呢?〈1〉、人物语言要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等。这是写好人物语言的基本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出身,经历,教养,职业,这必然在他的语言中打上烙印。儿童的语言与成人的语言,工人的语言与农民的语言,农民的语言与教授的语言都会有极大的差别,即使是同一个性格,由于身份的不同,他们的语言也不相同,即使同是老师,其语言也会因年龄,资历,专业等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见到王熙凤时说的一句话:“你老拔一根毫毛比我们腰还壮呢!”周瑞家听了,以为“说的粗鄙”,忙使眼色制止。而“粗鄙”恰恰符合出身乡野的刘姥姥的身份,这是高度个性化的语言。所以,我们在写人物的语言时,就不要忘记了这个人的职业、年龄、地位等特点,让他们“各说各的话”,使读者由人物的语言推知,他的职业,地位,文化层次等等来。决不能让人物说“外行话”。〈2〉、人物的语言不仅要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还要表现人物的性格。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表现。如“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样半通不通,半文半白酸溜溜的语言就是孔乙已的个性化语言,表现了他迂腐滑稽的个性。我们在写人物语言时,重要的是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勿使浮泛。”(《李笠翁曲话》)什么样的人就让他说什么样的话,努力使人物语言和人物性格高度和谐地统一起来。〈3〉、人物的语言还必须符合人物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大家还记得焦大的一句“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这句话是焦大在喝醉酒的情况下的特殊语言,很多人认为活画出醉汉语无伦次的特点。笔者却不这样认为,俗话说酒醉心不迷,又加之脂砚斋批这一句时说:“忽接焦大一段,真是惊心骇目,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这一句话有深意寓焉,他以酒遮脸、壮胆,倒出了平时窝在心里的恶气。他对贾府的日益腐朽没落深感忧虑,对贾府的“一代不如一代”的畜牲们更是痛心疾首,所以急不择言,才说出这句有悖常理的话。同样,《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当听到狗的主人不是将军时,表示要好好教训他们一顿,骂狗是条“疯狗”、“下贱胚子”、“弄死它好了”;听说狗的主人是将军时,立刻吓得浑身发热,继而周身发冷,马上换了一副嘴脸,一种腔调,把小狗奉为“名贵的狗”、“娇贵的动物”,称赞它“怪伶俐的”。甚至想通过将军家的厨师去向将军和他的哥哥献媚,打“哈哈”、逗“呜呜”地直接讨好小狗,奴颜媚骨,丑态毕露。对话描写就依据狗的地位不同,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对狗的褒贬,处置以及对被咬伤者和狗主人的态度瞬息间迥然相异,反复揭示他专横跋扈、欺压百姓、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走狗个性。〈4〉、人物语言应当高度个性化。鲁迅先生强调写人物语言时“要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取各人有特色的话来”(《看书琐记》)。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生活中人物的语言,而要将生活中人物语言进行提炼和典型化。人物语言必须简洁,精炼,准确生动。〈5〉、描写人物对话须与人物的语气,表情,神态的刻画等其他手段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最后,把总结出的规律运用到实践,指导学生们阅读或写作,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能抓住的只是规律性的知识,不可能猜准复杂多变的试题,但是我们只要抓住规律性的知识,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解决灵活多变的试题。下面我们就运用学到的规律来解决高考题。2006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在第17题中就考查到了环境细节描写的作用。题是这样出的:划线部分(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妆,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能听到。)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我们从行吟阁“江山如画”、“万籁俱寂”可以看出行吟阁秀美、宁静的特征,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以秀美的山河烘托屈原、闻一多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二是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这种方法教学符合人们“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首先,通过教材和大量的名著或名篇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最后把规律性的结论运用于实践、来指导实践。不过,运用这种方法教学,要求老师不仅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而且还需要有较轧实较深的专业知识。知识面越宽广,越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越能概括出普遍意义的观点来,越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平时不但要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善于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海正因为水积得深厚,才托起了万吨巨轮,希望我们教师都成为“海式”的教师!
  
  晏乾坤,河南潢川信阳第二实验高中教师。
  

阅读教学要以少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