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7年第3期 ID: 93582

  

大学写作中的一体两翼教学法

◇ 王 倩 霍?然


  长期以来,大学写作教学都存在着“少、慢、差、费”的弊端,教师出力不讨好,学生费时无成效。针对这种现状,几年来,我们尝试了“一体两翼”的新的写作教学方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所谓“一体两翼”就是以大学写作课堂为主体,以读书、写读书笔记和观察、写观察笔记为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的写作教学方式。
  
  一、课堂教学:大学写作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大学写作教学的主阵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怎么样利用这块阵地,其做法不一:有人认为主要是传授写作理论,认为写作课要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写作理论和写作学知识,至于习作,那是学生课外练笔的事情;有人认为,写作理论与学生的写作实践关系不大,写作课只需要指导学生去写,然后给予讲评就行了,学生不需要掌握太多的写作理论,只要多练笔,写作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观点和做法都有失偏颇。我们的做法是既要传授写作理论,还要配合理论进行系统的训练。
  首先是要传授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因为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在我国,写作得不到全社会的重视,也得不到大学和大学生的重视。笔者曾对本校的在校大学生分系别专业做过一次写作抽样调查,中文系学生的上等习作不足20%,而下等习作却将近60%,其他系别的上等习作竟然不足8%,下等习作却高达70%还多。这是一个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和警醒的大问题。概括起来,目前大学生的写作存在以下“四差”:其一是写作基本功差。大学生的习作不能很好地做到“文从字顺”;错字、别字非常普遍;标点符号不规范,要么一逗到底,要么干脆没有标点符号;行款格式不合乎体例要求;记事叙物缺乏条理性;说理议论空洞苍白,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其二是文体感差。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文体知识,当然也就没有文体意识。读别人的文章读得稀里糊涂,辨不清“体”,只看“热闹”,不知“门道”,写起文章来,也是一片茫然,难符其“格”。要么是文不对“体”,要么是“体”不符文,这样的文章不论其他方面有多少可取之处,也不能算是好文章。其三是语体感差。由于文体意识差而导致语体意识差,写文章不辨文体,不明语体,随意写来,达不到文章所应具有的功用。其四是主体感差。我们的大学生要么很少提笔写作,要么是抄袭剽窃,要么是写作普遍地缺乏个性。其表现为构思老套,题材陈旧,人云亦云,毫无创新,写一些假、大、空、废的文字垃圾,言之无“物”,言之无“我”,言之无“情”。
  针对以上“四差”,写作课堂传授有关写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就成了当务之急。对大学生来讲,多写固然必要,但不知“文体”、不顾“语体”任意而为,是达不到应有的训练效果的。学生只有懂得了有关“文体”和“语体”的理论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训练,才能达到写作训练的实效。并且对于非师范类的大学生来讲,在今后的生活中去阅读、去欣赏文学作品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带着大量的写作理论去阅读,可以事半功倍,可以获得更佳的阅读效果,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对于师范类的大学生来讲,除了需要用大量的写作理论去指导阅读实践之外,他们将来要做中学语文教师,不掌握大量的写作理论是无法去指导他们的学生的写作的。
  其次,要利用课堂有层次有序列地进行习作实践。在写作课堂这个主阵地上,既要讲授相关的写作理论知识,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训练。按照文体的要求有序列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习作训练分审美习作和非审美习作两大类。审美习作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写作。大学生有历史的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独到的体验和感受,有自己的思维和审美能力,他们需要用自己的笔、用文学的手段来弘扬社会的真善美、抨击社会的假恶丑。而且,面对当前信息社会的瞬息万变,面对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和生存的压力,大学生们不稳定的思想和不稳定的情绪,需要用文学的手段来宣泄,这就是不少大学生喜欢写一些诗歌、散文、小说的原因。审美习作的训练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比如先让学生写一些灵活自由、抒写性灵的小散文,然后再让学生尝试写一些诗歌和短篇小说,待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定提高的时候,再让他们尝试写比较复杂的诗歌和较长的小说。
  非审美习作的训练也很重要,新闻、通讯、社会评论、学术论文、公务文书、事务文书等都是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文体。针对学校和学校所在地所发生的新闻事实,指导学生学会迅速及时地写消息和通讯报道;针对一些现实生活当中的社会现象,指导学生学会写社会评论;针对学生的学业论文和学位论文,让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针对学校之间的公文往来和事务往来,让学生进行公务文书和事务文书的写作。以上训练对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关心时事、进行学术研究以及顺利地胜任自己的工作都会有极大地帮助。
  总之,写作教学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从理论到实践对学生进行传授和指导。
  
  二、读书笔记:大学写作教学的拓展
  
  阅读和写作是如影随形的,阅读可以积累语言和思维的材料,具有范型的作用,阅读材料在一定意义上为写作提供了“样式”,而写作在一定意义上说则是阅读的运用,对阅读有促进和强化作用。换句话讲,读和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读和写的关系实质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是“学”和“用”的关系。学用必须一致,读写必须结合。读和写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大学写作教学的整体目标。
  为此,我们写作教研室研究制定了写作课“自主阅读”的总体目标,以及各学年段具体实施目标,分别从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量化标准四个方面加以确定。制定大学四年各学年段的读书目录,按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参考书目三种体例研究设置,开展书目推荐工作,让学生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自主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写出读书笔记,每个学期不少于15篇,每篇不少于800字。为了辅助读书笔记的写作,我们还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诸如:古诗文诵读比赛;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自由论坛;读书笔记交流;辩论,演讲;原创类习作大赛,原创诗歌大赛等。
  在读书笔记的写作中,我们强调体现出自己的阅读个性。阅读个性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因为大学生有着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化阅读体验,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阅读理解。我们要求读书笔记必须读出新意,读出个性,鼓励学生从自身知识储备、情趣爱好、性格特点、阅读经历出发,不断提升自我阅读的品位,在阅读名著的时候,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能够超越前人、超越他人,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读书笔记中抒发自我阅读体验,敢于创新,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的阅读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的质量,让阅读真正服务于写作,我们制订了一系列的读书笔记奖惩措施。把写作课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读书笔记每学期至少十五篇,每篇计1分。发现有抄袭读书笔记的行为,写作课成绩按不及格论处。
  实践的体会:
  (1)提高了大学生阅读和写作读书笔记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了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这对强化阅读理解、提升阅读能力有着极大地帮助。这是中文系大学生一生安身立命之根本。
  (2)提高了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读书笔记的写作中,要字斟句酌,选择合适的词句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写作基本功,做到提笔写作文从字顺;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他们的文体意识、语体意识和主体意识。
   [##]
  (3)培养了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读书笔记的写作中,学生不再流于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是在阅读中思考,对文本的情节、结构、人物、思想和艺术进行深入地咀嚼品味和分析,这样,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要读出个性,这无形之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正是一个当代大学生所必备的能力。
  
  三、观察笔记:大学写作教学的外延
  
  多练笔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写作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技能,只掌握写作理论和写作技巧还不行,必须去具体的练习,通过长期的写作实践才能掌握它、运用它。为此,我们选择了观察笔记这种方式来让学生练笔。因为观察笔记是学生对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经历过的现象和事情的描写和记录。大学生不象中学生围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充分的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机会。他们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进观察笔记,这样不至于言之无物。而且大学生已经成人,应该有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大学生的思想业已成熟,他们会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和思想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审视和评判。因此,我们把写作观察笔记作为写作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翼。
  为了让学生真正走向社会去观察,写出真实客观的观察笔记。我们对观察的对象做了详细的研究和定夺。写作课在大一开设一年,所以,我们就规定上学期定人观察,具体观察人群是:教师、学生、交警、商贩、乞丐、擦鞋者、清洁工、民工、司机、医生、邮递员、农民、厨师、服务员、推销员等。让学生对这些社会人群进行详细地观察,体会和记录人生百态,感受和记录社会上芸芸众生的酸甜苦辣。尤其是我们选择诸如乞丐、擦鞋者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群让学生去观察,让他们真正体会社会上小人物的辛酸与挣扎,以诱发他们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下学期是定点观察,具体观察地点为:学校、医院、邮局、车站、超市、酒店、街道、工厂、都市村庄、工地、餐厅、商场、集贸市场等。让学生的观察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角落,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定人观察和定点观察给学生的观察指明了具体的方向,让他们带着目标、带着计划走向观察人群和观察地点,这样减少了学生观察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为了保证观察的到位和观察笔记写作的质量,我们还规定,每篇观察笔记必须注明观察的具体地点和时间,每篇观察笔记不能少于800字。期末纳入写作课的平时成绩。凡观察不认真、或有抄袭应付行为的,写作课成绩以不及格论处。
  实践的体会:
  (1)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写作首先要具备的能力。只有善于观察,才能积累写作素材。学好写作,必须具有一双慧眼,能够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为了写好我们所规定的观察笔记,学生必须走进我们所规定的人群和地点进行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才会有成效。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点和人群的观察,洞察人生百态,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后来,不开写作课了,但学生仍然带着这种良好的观察习惯自觉地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2)培养了他们写作的习惯,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学生在写作观察笔记的过程中,要用心记录他们的观察所得,养成了边观察边记录,然后总结写出详细的观察笔记的习惯。以至于后来没有了写作课,学生也自觉地记录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这个不断的记录过程也是学生练笔的过程。在写作观察笔记中,学生为了描写观察所得、为了表情达意要斟词酌句,天长日久,他们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有效地提高。
  (3)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学生通过定人观察,把触角伸入到了社会的最下层,感受到了小人物的辛酸和苦涩,他们在思索人生,激发了他们改变小人物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定点观察,关注到社会的角角落落。看到社会的光明面和阴暗面,他们在思索社会,激发他们改变社会现实的雄心和信心,而这些正是一个爱好写作的人所必备的主体意识。一个人只有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才有可能写出具有深刻主题的文章和作品,一个远离社会现实的作者是不可能写出反映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的作品的。
  写作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我们既要以课堂为主体,向学生全面而深入地传授写作理论知识,又要以写作读书笔记和观察笔记作为其不可缺少的两翼。这样阅读、观察和写作有机地结合,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这是改变写作课少、慢、差、费的有效途径,也是写作课改革的必然走向。
  
  王倩,女,硕士,河南黄淮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课程论与教学论研究;霍?然,女,河南黄淮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课程论与教学论研究。
  

大学写作中的一体两翼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