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7年第9期 ID: 92995

[ 田红玉 文选 ]   

职业院校语文和谐教学的整合与探索

◇ 田红玉


  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问题的关键不是停留在对人文精神意义无限往复的论证和剖析上,而是应该立足于职业语文教学客观现状并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有效探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及其相应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积极实践,真正发挥语文学科在职业教育中的优势作用和功能价值。语文和谐教学探索就是一次改革性的尝试。
  和谐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诸要素之间的有机整合和协调,形成并达到一种相互促进、动态发展的教学合力和效果。职业院校倡导语文和谐教学,就是要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提高文化素质为目标,把语文教学切入、渗透、融合到职业教育之中,实现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职业院校实施语文和谐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期打开一条职业院校语文教改的新路子,并为其他基础文化课教学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启示。
  
  一、职业院校倡导语文和谐教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当前职业教育中的“失衡”现象及其未来选择
  当今职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即“重技能、轻人文”,语文学科的地位出现边缘化趋势。据调查表明,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少开甚至不开语文课程,一些工科类专业的科系已纷纷取消人文类课程。高职语文一般仅开设一个学期,总约36课时,不足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课时总数的1/5。每周能开设四节或两节语文课的院校平均约占所调查院校总数的10%和30%。不少学校随意削减、取消语文课程,以此来增加专业技能课程和实习实训时间的比重,更遑论其他人文教育课程的处境和生机了。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一些人文教育课程,也大多作为一种应景和点缀,课程松散,目标不明,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层次性,与专业教学完全脱节。
  导致专业教学和人文教学严重“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现实“功利性”的影响,在培养目标上把学生工具化,片面要求学生习得一技之长,为谋生、求职做好物质性的准备。显然,这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不相一致,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技术人才,忽视人文教育,就难以达到人力与人性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因此,职业院校追求“专业与人文”教学的有机统一,既符合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有利于保障和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2、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的评价及其期望
  利用学校对毕业学生的回访和对实习学生在企业的跟踪了解等机会,本人深入企业对我院(一所通信信息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作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在所调查的15个通信企业当中,有82.5%的企业对我院毕业生工作技能“比较满意”;而对他们的“文化修养、人文素质”的满意度却不到31.2%,只有不足三成的企业对他们的总体评价打上“优秀”。在调查中同时发现,企业对员工技能和笔试考核的评价仅占总体评价的46%,而个人品质、文化修养、创新精神、企业文化认同感等项目的评价则占比超过一半。很多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同志坦言:“对我们来说,要培养一个熟手其实并不难,只要给他进行技能培训几个月就可以了。我们倒更看重他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团队意识等方面所具备的素质。每年到高职院校招聘,我们更希望能招到全面发展、潜力巨大的员工”。
  客观上说,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是现代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从近几年来企业单位用人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企业的人力需求已开始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企业呼唤和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那些具有发展潜能、能给企业创造价值的人。因此,这也给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这些年来职业教育的改革总显得滞后和被动,但这毕竟给职业院校加快实践“就业导向”目标发出了“零距离”的信号。教育界有识之士指出,作为企业所需的中、低端技能型人才的职校学生,他们的就业竞争优势已不再是掌握了某一门专业技能,更多的是技能以外的各种素质和潜能,即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对职业院校来说,深化教育改革、转型教学模式已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
  3、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愿景和人文需求
  带着本课题研究任务,笔者对我院256名中专和高职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从问卷情况反馈显示,有63.4%的学生对现行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方法持“不满意”态度;有78.5%的学生希望语文课能给他们带去更多的生活指导性,有91.3%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意义理解模糊,但都表示出“要学好”的愿望。坦率讲,这样的调查结果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把职业语文教学的困境一味推诿于学生的素质差、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等原因,却较少反究于学校和教学者本身,在职业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是否真的那么倾力去关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际上,脱离了中学应试教学的学生非常渴望展现和锻炼自己,他们希望能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和本领,为将来工作和生活做好“储备”,他们所排斥和拒绝的是僵化的、索然无味的、用不上的知识。心理学研究证明,职业院校的学生特别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欣赏的需要,获得自我发展的需要,而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职业院校实施语文和谐教学需要把握的几大原则
  
  1、坚持语文人文教育与提升职业素养相统一
  语文教育的内核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但职业教育又有着它的特殊性,一味漫无边际地推行人文教育不免显得凌空蹈虚,也缺乏现实可行性,容易陷入泛人文主义泥淖,这恐怕也是多年来职业语文教育一直处于尴尬被动状态的原因之一。
  简单地说,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包含着职业品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心理、职业价值观等。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体现的是一种职业的人文素质,但职业人必然是社会人的一部分,职业素养同时也反映出社会人普遍意义上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文化素质,职业关怀体现人文关怀,职业道德反映人格道德,不难想象,一个没有职业素养的人会有怎样的基本人文素质,反之亦然。因此,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是相辅相成、兼容互补的,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因此,职业院校实施语文和谐教学必须在立足提升学生(准职业人)职业素养基础上来彰显人文精神,坚持两者和谐、有机的统一。只有这样,职业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才能找到孕育的土壤。
  2、坚持语文知识应用和强化专业技能相统一
  职业院校的专业多样化特征决定了普通文化课教学要适应不同的专业不同需要,正如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英语、旅游专业开设旅游英语一样,语文教学也应该贴近专业,发挥语文知识的专业性应用功能,使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实质上,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课程的实用性,既有“形而上”层面的“用道”,也有“形而下”层面的语言知识的应用,两者互为一体,难以偏废,职业语文教学同样也体现这一点。
  所以,职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构建和应用能力培养,要从着眼于分析不同专业门类的技能特点以及对语文知识的差异性需求出发,研究、开发和制定相应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实施途径及质量监控、评价手段等一系列具有鲜明职教特色和专业应用功能的语文教学体系,使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应用能力符合或达到专业所需要求,并促使转化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实现自我发展的各项能力和素质。需要强调的是,两者整合不是简单的二元相加,而是一个和谐渗透和有机融合的动态过程。可以说,这是职业院校实施语文和谐教学的关键“链接”点,也是当前职业语文教学实践中亟待构建的系统性“工程”。
   [##]
  3、坚持语文实践活动和促进“关键能力”相统一
  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所在。通常来说,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除专业能力外,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又称之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相对于纯粹意义上的、特定的职业技术能力(即专业能力)而言,是职业活动中思维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可以说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合作”这一核心理念的阐发和延伸,具有适应一般职业发展普遍意义上的通用性和可迁移性。可以说,“关键能力”对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推进人的社会化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职业语文教学的实践应用性,就是要致力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把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职业拓展、社会化适应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推销能力、抗挫折能力、适应社会变化能力、创新能力等,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职业院校语文和谐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其途径
  
  1、确立“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管理模式
  按照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依据上述原则,职业语文教学应从“人文教育、实践活动、知识应用”三个基础目标模块出发,相应构建起以“职业素养、关键能力、专业技能”为三个导向目标模块的语文教学应用目标,并根据不同职业门类和专业特点要求,明确每个目标模块所包含的相应目标参数,其结构模式可参照如下示意图:
  职业语文教学目标管理模式示意图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教学目标是个整体性概念,所谓目标模块反映的是每个目标所预定建立的基本向度,并不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语文教学“知识、能力、素质”三大基础模块,体现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素质是能力的外显表现”这一合力特征,所以,在设计和制定导向目标时,特别要重视各模块目标之间的关联性,注重各目标参数之间的相互整合和“链接”,使之形成和谐统一的目标体系。同时,职业教育又有其特殊性,探究语文和谐教学目标,既要兼顾到职业发展的普适性,又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差异性,如“职业素养”是个公共性问题,尽管讨论的话题会带有一定的专业色彩,但它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是基本一致的;而对于“应用文写作”,虽然其写作格式基本相同,但应用于不同专业显然会表现出不同的专业倾向,如文秘类专业可能重点强化的是公文的写作应用,而应用电子类专业则更趋向于实验实习报告等科技应用文方面的学习。因此,目标导向的同与不同,是公共的还是专业的,如何进行有机渗透整合,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探讨的。
  此外,目标的设定要切合职校学生的现状和职业教育实际,不要定位太高,或规划得不够清晰,否则将会偏离方向。
  2、探寻“灵活开放、重于应用”的教学实施手段
  职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无论是语文知识的学习还是语文应用能力的训练,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过于求全、求系统,应该在专业导向目标的整体观照下,整合、研究、探寻相应的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施途径。在我们的视野中,职业语文教学的课堂是自主开放的,教学模式是合作和谐的,教学手段是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是可体验感知的,教学风景是勾留迷人的……因此,在实施职业语文教学的基础程式上,笔者的主张重点是“建设一本教材、搭建一个平台、抓住一个环节”。
  “建设一本教材”是组织实施教学的基础,职业院校尚没有专门统一的语文教材,因此,加快校本课程的开发、编选有职教特色的语文教材显得尤为迫切。在教材开发上,要力求体现“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操作性强”的特点,“重点突出”,就要强调突出语文教学内容中的“语言表达”和“应用文写作”这两个知识“输出”环节;“结构合理”,就是要打破传统语文教材的编排模式,建立形成相对独立又互为贯通的知识单元和训练单元体系;“操作性强”,就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能陈陈相因,便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生成。
  “搭建一个平台”,就是要积极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基础平台功能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更能展示和实践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空间和舞台,通过整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教学资源链,全方位建立一个“语文实训大基地”。在校内,以第二课堂为依托,积极开展报告讲座、演讲辩论、才艺展示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校外,积极带领学生进企业调查、到市场推销、赴社区开展专业技能志愿服务等一系列职业适应性“模拟”训练,使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在开放、自主、竞争的实践环境中得到锤炼和提高。
  “抓住一个环节”指的是学生的就业应聘环节。这个环节是学生走向职业生涯前最有“责任”的一项行动,也是一次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大检阅”。语文教学不但要积极介入,而且要与学校就业部门联手开发诸如“面试的结构要素、面试的表达技巧、面试的边际效应”等一系列模拟应用和测评系统。这几年我院组织开展的就业应聘语文应用能力训练系列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3、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
  语文教学评价是对语文教学活动过程的效能和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职业语文教学因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符合职教特色的系统性评价机制,基本上沿用的是应试教学考核评价模式,这无疑使职业语文教学缺乏了针对性终极评价手段,我院课题组研究制定的普通文化课质量考核评价方案不失为具有一定推广价值、操作性较强的质量评价模型。
  具体方案是:“有限的教考分离”+“差量考核”+“一定的教师自主权”+“学生的机会责任”。
  在设计这个评价方案时,我们是同时基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的,因为优质的教学质量主要还是来自教师良好的教和学生良好的学,所以,方案的前半部分“有限的教考分离”+“差量考核”重点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教而设计的;而“一定的教师自主权”则是一个弹性调控空间,既有鼓励教师自主性的意思,也有评判学生学习面貌的意思;“学生的机会责任”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所谓“有限的教考分离”,是指考试设计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考分离。具体操作方法是语文教师依照课程目标要求讨论确定命题内容及考试样卷,样卷分A、B卷,届时随机抽取一份考试,另一份作为补考卷。
  所谓“差量考核”,是指教师学期教学业绩依据两个差量来进行考核,即:P=△1+△2。其中,P为教师学期课程教学业绩点;△1为年级学科平均值与班级学科平均值之差,△2为班级各学科平均值与班级语文学科平均值之差。如P值越大,说明该教师教学业绩越好,反之则不然。
  所谓“一定的教师自主权”,是指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学生的成绩评定上,教师可享有20%的自主权,以充分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面貌;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和技能应用测试来自行设计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所谓“学生的机会责任”,是通过学校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综合排名,并将其结果与学生的就业推荐相结合,使学业成绩佳的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相反,使学习不力的学生承担相应的机会丧失责任。
  职业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只要通过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相信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必将会取得新的突破,并找到她应有的位置和价值。
  
  参考书目:
  [1]钟启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张国宏《职业素质教程》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年
  [3]黄永隆 刘铭良《论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的定位和实施》《职业技术教育》 2003年
  田红玉,女,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研室高级讲师。
  

职业院校语文和谐教学的整合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