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7年第10期 ID: 92916

[ 吴箫箫 文选 ]   

在交流语境中有效实施话题教学

◇ 吴箫箫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入,新课程更为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在教学内容上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更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以人为本,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交流语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语文水平。所谓交流语境就是交流双方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双方活动的具体交流情境。它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善于创设情境,同时也需要师生、生生之间密切合作,而创设的交流情境优劣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精心创设良好的交流语境显得十分必要。
  而长期以来形成的灌输式、接受式的语文课堂已不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它亟待被另一种创新、有效的教学方式所替代。如今,无论是中考作文还是高考作文,都以“话题”为中心进行写作。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谈话的内容,谈话的由来。话题作文是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以其限制小、自主性大、灵活性强为主要特征,在时代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直抒胸臆,张扬个性,展示才能,让学生找回我手写我心的感觉。新课标的语文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认为,语文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交流语境,实施话题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我国著名的语言专家吕叔湘先生告诫我们:语文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字。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就在这“活”字的内涵之中。因此,教学话题的设计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的精神,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交流语境,实施话题教学呢?
  
  一、语境匹配 情动辞发
  
  张志公先生曾论述说过,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实施话题教学,先必须创设交流语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寻找最佳切入口。在教学中,教师在创设交流语境时,可以通过课文内容恰如其分地为学生创设匹配的语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为话题教学做铺垫。如在教学《谈笑》这篇散文时,不用急于讲解课文,而是先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情境: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民间又有这样一种说法,不抽烟少喝酒,每天三笑驱忧愁,一生能活九十九。看来笑确实是我们身边的活宝。那对于“笑”,我们能组成哪些词语呢?学生对于生活中有关“笑”的词语太多了,马上有学生大声回答:哈哈大笑、笑口常开、微笑、笑容、欢笑……。我要求各组一个个照轮接力组词,并且不能出现重复的词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心里早有大把有关“笑”的词语,但又不能出现重复的词语,便渴望早点轮到,有些学生看到自己想到的词语都被同学一一说出,再也想不出新词语时,便向课文搬救兵。看来组词难不倒学生,我进一步提高要求:后面的同学必须说出有关笑的成语、俗语。回眸一笑、谈笑风生、皮笑肉不笑、五十步笑百步、会之一笑、无人自笑、一笑置之、哄堂大笑、哑然失笑、眉开眼笑、笑逐颜开、笑容可掬、谈笑风生、谈笑自若、捧腹大笑、喜笑颜开、啼笑皆非、嘻皮笑脸、笑里藏刀……一个个从学生口里说出来,轻松愉悦的情境随之形成。“笑”过之后,我抛出一个话题——说说我们祖国的语言。有了切身的体会,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时让学生谈语言的丰富性就轻而易举了。有的学生说,以前没有想到一个“笑”字可以组成这么多的词语,现在终于明白了我们祖国的语言是多么的丰富多彩。还有的学生说,以前我说话用词毫无顾忌,因此常常得罪人,我以后可要注意了,因为我们的语言太奇妙了。而有的学生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掌握知识,探索丰富多彩的语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再来讲解课文就能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了。学生在创设的语境中入情入境,境中生情,情动而辞发。整节课随着交流语境的创设,学生的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话题的讨论,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祖国语言的必要性,从而激起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感情,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拓展有序 情致自成
  
  拓展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联系课文的某些因素,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语文教师,有义务把各种课外题材灵活又恰当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交流语境,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扩大视野,增加阅读量,增长知识,也便于加深他们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讲到《内蒙访古》的和亲政策时,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王昭君会自愿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这时,我先由素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而著称的我国古代四大美女引出美女之二:王昭君。她长得一张貌美如画的脸,并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被选入宫内,因其天性耿直,不愿贿赂宫廷画师毛庭寿,致使昭君本人难得有绝世的美貌与过人的智慧,却没有得到汉元帝的宠幸。再谈到当时,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汉朝派兵打败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美丽、有见识的王昭君自愿到匈奴和亲,而当汉元帝看见王昭君本人与画像相差甚远时,深为懊恼。可惜命令已不可收回,只能含恨不舍的将昭君许与匈奴单于。最后,王昭君千里迢迢来到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自此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维持了六十多年的和平。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朝与匈奴的友谊。听到这里,学生已经被昭君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宁愿牺牲自我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这时,我不忘联系课文内容:然而现在还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屈辱,你是如何看待的?有学生认为,王昭君是一位民族英雄,因为她出塞后,极力维护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匈奴与汉朝和睦相处,很长时间没有发生过战争。有的学生认为,昭君出塞密切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匈奴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有的学生认为,王昭君自愿出塞嫁到匈奴,是不想再过深宫里寂寞、凄凉的生活,听到匈奴要与汉朝和亲,这是关系到匈奴和汉朝友好的大事,便主动请缨上阵,体现了她目光远大、深明大义的可贵品质。可是也有的学生这样认为,和亲政策只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产物,我们不能离开社会背景来否定一个人、一件事,等等。
  由语境的创设引发学生对话题的激烈讨论,极大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表达能力,有效打破学生的定向思维,认为只有课本才有唯一答案的思想,同时深化了教学的主题内容,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个性解放 情智飞扬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深藏内心的思想感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而我们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见解独到,学生不愿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接受已有的观点。我们在创设教学语境时,先预知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实施话题讨论,从而达到教师和学生能交流不同的见解、情感,分享不同的观念、思想。
   [##]
  比如在教学《好人长寿》一文时,在创设语境时,我预知有学生不认同课文的观点。于是,我先通过叙述自己奶奶长寿的秘诀,清淡的饮食,有规律的生活起居,还有一种平和、与人友善的心态。这时,有学生不等我说出讨论的话题,就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身边总有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岁的事情出现呢?我接着问学生: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学生认为,好人指那些善良、乐于助人、凡事能为别人着想的人,给别人带来欢乐,把不开心的事情留给自己苦恼。坏人总是向别人发泄,是使别人不开心。有的学生认为,好人不是绝对的好人,坏人也不是绝对的坏人,我的亲戚朋友,与我友好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自然是好人。如果侵害了社会、人民的利益,或与我为仇,或者损害了我自身的利益,自然是坏人。那为什么我们的身边会有人认为好人不长寿的观点呢?我接着引导。有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在日常生活中,好人对我们都很重要,我们希望他们能长命百岁,当他们有一天离开的时候,我们就会有这样一种想法:好人不长寿。如果一些好人英年早逝的话,那就更强化这种想法。而有些坏人一直在人世,就觉得坏人有好报。对于坏人早逝的情况,则认为罪该如此,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还有的学生认为,生老病死乃人之常理,而一个人的寿命,主要是受遗传基因决定的,我们任何的人为努力,都难以逾越大自然所赋予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的寿命范围。也就是说,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也无论他们怎样付出,都无法换来超越自然和遗传界限的超长寿命。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好人不等于长寿,好人更不等于早逝。
  又是一种更为科学的解说。“真理越辩越明”,通过创设情境后,不同观点的撞击使得问题越来越明朗,学生的探究思维被打开,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个怎样的人,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一举两得。
  
  四、教具多样 情蓄而动
  
  教学用具多种多样,图片、实物、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多媒体电教室等等都可以为创设语境服务。利用教学用具的直观性、形象性进行教学,并且灵活、恰当的运用于创设交流语境中,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好的为学生理解文意、参与课堂话题讨论打好基石。
  如在教学《张衡和他的地动仪》这一篇说明文时,很多学生对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一无所知,而对于他发明的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仅靠课本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很难知会。因此,我在网上找到有关张衡的详细介绍和许多他发明创造的图片,在正式讲解课文之前,尝试做成课件运用多媒体电教室给学生演示,让学生有一个更形象、清晰的印象。通过多媒体创设语境,深入分析课文后,学生能很好的理解文意,随之我向学生提出话题讨论:文中对科学工作者如何研究候风地动仪中“都柱”的放置问题解说详尽,并概括为两种设想,这对分析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有何作用呢?有的学生认为,“都柱”是地动仪的核心,是惯性原理赖以产生作用的最主要部件,所以科学工作者对候风地动仪的研究着眼于“都柱”的放置上。还有的学生认为,地动仪的发明创造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领先性,而“都柱”又是地动仪的关键部件,因此对“这根柱子可能是悬挂着的,也可能是倒立着的”进行了两种情况的设想。
  话题的讨论,让学生精读细想,圈圈点点,边讨论边发现问题,从而使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更能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且学会重点探究一些重点句子的内涵和外延,训练了理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创设交流语境,实施话题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敢于探究的精神,而且有利于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无疑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使我们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吴箫箫,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在交流语境中有效实施话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