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第1期 ID: 88914

[ 谢文新 文选 ]   

论后现代语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

◇ 谢文新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后现代”成为一个日渐常见的中文名词,作为一种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新兴的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它强烈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话语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冲击着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主要表现为颠覆性、随意性、零散性、消解主体性、解构统一性、互文性、游戏性、反权威性、反历史性、仿像与狂欢等特征的后现代主义,与讲究传统、传承、规范、典范的语文教学,在我们的大中小学校园产生激烈的碰撞,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解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着重探讨在后现代语境下如何构建阅读教学的新模式。
  
  一、后现代语境下人们的阅读新体验
  
  1990年以后,我国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商品化逻辑无限扩张,大众传媒迅速普及,通俗商业文化泛滥,后现代语境包围着我们,形成一个中国式的后现代通俗商业文化的语境。流行音乐、排行榜、卡拉OK、通俗文学、畅销书、电视小品、连续剧甚至肥皂剧、武打片、言情片、VCD、DVD等等,后现代氛围日渐浓厚,艺术、理想、品德、情操、权威、价值等崇高的意义已经悄然引退。
  在这后现代语境中,通俗商业文化深刻地影响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文学欣赏的价值取向,阅读欣赏成为一种实用主义的手段。比如以迪斯尼和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他们利用和复制人类的一切文明的物质或精神成果,影响着整个时代的观念和行为的走向,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层面。中国的大熊猫,古埃及的木乃伊,欧洲的莎士比亚,都成为他们的消费对象。他们不再强调艺术个性和审美的孤芳自赏,而强调对众多受众的吸引效果。在这后现代语境包围中的青少年的阅读取向、审美追求不断好莱坞化,消解了文学欣赏的审美特性,文学审美逐渐走出象牙之塔,转向通俗大众化。
  
  1、解构经典,模糊高雅和通俗的界限。
  在后现代语境中,把文本的阅读过程,看成是对永恒意义和恒定结构的先验性设置的解构,是一个逃离权力中心的控制和话语制约的过程。为此他们对历史上的文化经典进行戏说、拼贴、改写、漫画化,以富有感官刺激与商业气息的通俗语言,消解经典文本的深度意义、艺术灵韵以及权威光环,使之成为大众消费文化的构件、装饰与笑料。例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林长治的《沙僧日记》、《Q版语文》,漫画版四大名著《水煮三国》、《麻辣水浒》、《孙悟空是个好员工》,乃至于易中天之“三国”,于丹之“论语”、“庄子”诸如此类。他们通过大胆地篡改或戏说经典,进而消解权威、消解神圣。这种篡改和消解几乎指向文本的所有方面:人物、情节、时空关系、话语方式。司马光砸缸后可以流出来七个小矮人、圣诞老人、兔巴哥、机器猫、刘老根、西瓜太郎、流氓免以及李亚鹏。诸葛亮可以搬个琴,摆个香炉,召两个小孩子,在城楼上唱卡拉OK(空城计)。而孙行者也与妖怪姐妹们来一段跨时空的轰轰烈烈的生死爱恋。高雅和通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的阅读渗透着叛逆与欲望。
  
  2、稀释经典,“鉴赏”过程成为一种简单的文化消费。
  前段时间,某著名文学网站在中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谁是对你影响最大的现当代中国作家”的调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大部分中学生喜欢的是一些时下的通俗作家,像曾炜、郭妮、郭敬明、韩寒等。至于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只有鲁迅和郑渊洁进了前十名。就在我们很多成年人还不知道曾炜、韩寒、郭敬明是何方人士的时候,他们的书却已达到了百万册的销量,娱乐杂志,校园青春类、言情类书籍以及网络小说正在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新宠。他们热衷于不需要思考的、图文的、跳跃式的休闲式、消遣式阅读,而对需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阅读的经典著作感到隔膜和不耐烦。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稀释经典的思想含量,降低文字修辞程度,简化人物关系,淡化文学的审美经验。比如图解经典、经典漫画化;简装本流行,把经典编成速成教材,经典阅读简单化等等。另一方面消解了阅读文本的语言魅力。充斥于浅阅读文本的是情话、甜话、软话、大白话、大实话,以搞笑取代幽默,以调侃取代智慧,以浓艳取代素朴,以欧化取代民族化,消解语言的韵味,用最直接、简单的方式满足其娱乐需求,“鉴赏”过程则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文化消费。央视“百家讲坛”中的某些学者,在经典的解读过程中,“语不惊人死不休”,吸引了众多受众的眼球,让高深的经典走进平常百姓家。
  
  3、颠覆规范,在传统的文本中夹杂大量的流行词汇,建立传统文学经典与当下日常生活、日常语言的相关性。
  在话语方式上,后现代主义打破了时间、地点、文化等级的限制,把古语和今语、雅语和俗语、宏大话语和琐碎话语随心所欲地并置在一起,组成话语大拼盘。“七个小矮人”、“圣诞老人”、“兔巴哥”、“机器猫”、“PK”、“粉丝”、“古惑仔”、“忽悠”,这些语言符号分别来自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但它们统统被抽离出原来的语境,跨时空、跨等级地拼贴在一起。如潘金莲可以与武则天、安娜,卡列尼娜、贾宝玉、现代人民法庭女庭长齐聚舞台,同台演出;曹操可以把董卓定位为恐怖组织;少年闰土变为“古惑仔”;贾宝玉竟然对贾政的丫环说“你别跟着我,我要去上网”,诸如此类,不但见诸于一些所谓自我标榜新新人类的作家,也见诸于“百家讲坛”的所谓“大家”。这种对阅读文本规范的颠覆,深刻地影响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的阅读形态和思维形式、价值尺度以及言语方式。
  
  4、颠覆同一,消解标准,追求阅读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
  后现代语境下,文本的阅读是一个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解构过程。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将清楚的东西模糊化,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不满足于文本的稳定的陈述式的基础,而极力寻求人类理解的阐释性基础,通过不断地破坏事物表面的稳定性,以期更充分地提示各种可能的意义。它倾向于事物之间深刻的关联性,相信任何事物的意义是无法从该事物本身了解的,而只能从它与某个东西之间的关系中领悟出来,任何话语只能是在历史视点之内的有限性话语。
  在这种理念下,改变了传统阅读只说“一面理”的惯性思维,而改说“两面理”甚至“多面理”,阅读文本成为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介质,在其中人们可以随意解构。比如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有第三者;秦可卿是清皇室宫廷斗争的牺牲品;刘备三顾茅庐,是因为诸葛亮想待价而沽,诸如此类。在这个开放的话语空间里,各种信息多向流动,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宽容代替狭隘,民主超越独断,不再有先验性的思想框架,阅读的过程是产生文本意义的主渠道。 [##]
  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影响下的社会阅读生态环境的嬗变,对当下社会的阅读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所营造的后现代语境在我们的校园文化中渐成气候,一方面深刻地影响了当代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它对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的解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新的挑战,我们不能无视这种挑战,一味的回避拒绝,而是应该正视这种存在,探索后现代语境下的阅读教学的新特点,构建后现代语境下的阅读教学新模式。
  
  二、如何构建后现代语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
  
  1、构建个性化阅读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理解性、发现性、批判性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要实现后现代语境下的嬗变,首先必须承认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阅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培养他们改革和再造世界的创造精神。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完成如下的两个转变:
  第一、阅读教学目的要由阅读文本本位转向个体生命本位。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提出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阅读中,让学生结合自己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直觉、顿悟、灵感等非逻辑思维能力和求新、求变、怀疑、批判、反思、自主、独立等创新精神,即通过阅读让学生完成从好奇到具有批判意识,直至具有创新精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批判、质疑、反思、探究,发展其自身的判断力、建构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探究意识,培养他们探索创新的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另一方面,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终身学习的方法,满足其终身发展的需要。
  第二、教学内容要由单纯注重文本显性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注。
  一个阅读文本不仅有可以表述出来的显性知识,也有不能表述或不清楚的隐性知识,包括个体的信念、情感、鉴别力、判断力等,这种隐性知识的获得具有情境性,总是与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是主体对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例如,对《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醉翁形象的把握,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复还来”的李白形象的理解,就很难从文本字面上理解。因此,阅读教学的目的要改变以往单纯注重学生显性知识获得的取向,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精神养成,使学生成为既具备丰富的知识、聪明的头脑,又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生命情怀的完整的人,而不是没有灵魂的学习机器。
  
  2、构建动态的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师生平等参与阅读教学每一个过程。
  (1)打破课程与教学的界线,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都能迫寻到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认为课程与教学分属不同的范畴:课程主要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规定教师“教什么”;教学是指课程的实施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等,规定教师“怎么教”。两者之间存在明确的和固定的分工。这不仅是对教学的误解,也是对课程的误解。这样造成的后果是课程的设计与课程的实施持久隔离,与实际上的课程与教学极为密切的教育实践本质不相符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打破课程与教学的界线,重新构建阅读课程与阅读教学的新关系,也就是说在后现代语境下,阅读课程与阅读教学是交叉、融合的关系,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阅读教学一方面进行着阅读课程的实践,另一方面在解读和构建什么是课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致力于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教师和学生就不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是课程开发者与教学设计者,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都能追寻到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打一个形象的比喻,阅读教学过程就像在欣赏肖邦的E大调练习曲,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乐曲的旋律可能使一些欣赏者因感悟“‘啊! 我的祖国!’——对灾难沉重波兰的怀念之情”这主题而热泪盈眶,也会有欣赏者因感受到其中或优美、或活泼、或高昂、或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而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慰藉。
  (2)关注阅读活动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注意倾听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不同理解。
  语文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课堂活动中的每一个个体和群体都期待在其中获取其所期望的价值的实现,有竞争、更有协同和依存,更具整体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构建一个动态的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反对各种形式的二元论,在各种具体的课堂组织上要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关注课堂活动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以及个体经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让学生用开放的眼光看待具有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我们要把阅读教学看作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能把它看成是一个传播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人们对特定的文本的理解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个人经验、不同的认识立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完全可能是多样化的,要允许人们有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对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应大惊小怪、口诛笔伐,更不能凭借权力和暴力去压制不同的思想。只要不触犯法律和损害他人利益,应允许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行为自由。如对《三国演义》中曹操和诸葛亮的“奸”与“忠”的理解,对《水浒传》宋江形象的批判,不能囿于前人和所谓的权威的定义,而要用宽容的平等、民主等思想去听取学生的不同声音。
  
  3、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消解“权威”。
  记得钱梦龙老师上《故乡》一课,他先让学生认真自读全文,提出问题,然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归并(解题以及讨论“一般疑问”;讨论回乡途中的“我”;讨论闰土;讨论杨二嫂;讨论宏儿和水生;讨论离乡途中的“我”;讨论写景部分),启发学生逐类讨论解决。他的教学内容完全来自学生的需要,来自学生的问题,不是自己预设的。李镇西老师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全部是由学生提出质疑,然后教师当堂引导,有的问题是其他学生解答,有的则是老师引导发问的学生解答,有的又是老师解答,整个课堂呈现出非线性和 [##] 随机的特点。在这里,教师不再是传递知识的工具,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双方作为具有丰富主体性的“人”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其中体验着自我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合在一起,不仅感受到了知识的内在意蕴,也获得了精神的丰富和人格的发展;而教师则由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多尔语),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铲除对秩序和权威的服从,鼓励在课程实施中通过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与协商的方式,代替教师单向的传授与灌输的方式,通过赋予求知者探究与理解的权利,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正如多尔所指出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反思性关系之中,教师并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恰恰相反,教师要求学生保持对这种权威的怀疑,并要求学生与教师一道去探究学生正在体验的内容。”
  (2)平等对话。
  所谓的“平等对话”,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之间进行的坦诚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互相包容、互相信任、共同参与、共同设计、共同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和文化情境。师生平等对话消解了传统师生关系中的二元对立,此时的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受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意义,共同成长。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是很容易产生“代沟”的,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对《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好恶取舍,学生有很多奇谈妙论(从网上讨论与投票可略知一二):孟母三迁,让少年的孟子大开眼界(而不是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十分重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复杂的生活经历,让孟子开阔视野,为今后孟子的发展打下基础,而对金陵十二钗中王熙凤的喜爱远远超过林黛玉。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可以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平等对话中,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范式,培育和养成新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让师生在体验的交流与沟通中,相互认识了解,使双方均处在平等的地位,实现对阅读文本的分享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3)理解融合。
  狄尔泰就认为。理解是一种对话形式、交流过程。也就是说理解是对话持续不断地进行和课程建构与实施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师生关系维系的桥梁。通过理解,才能最终打破所谓“权威主义”对阅读教学过程的操纵与控制,让学生真正以主体的身份投入到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既通过与阅读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让各方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沟通、交流、碰撞中达到彼此融合,完成双方情感和精神的对接,实现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后现代主义正冲击着当前的教育环境,尤其对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产生巨大影响,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在传统性与后现代语境的交融中才能获得更好的生长态势。我们要站在传统与后现代语境的契合点上去审视语文阅读教学的走向,既不要视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为至宗至本,也不要照搬后现代主义教育的理论,刻意制定和操作。我们要本着科学精神,吸取后现代主义合理的因素,抛弃其消极的破坏性的因素,构建后现代语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为阅读教学创造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广阔空间。
  
  谢文新,男,教师,现居广东惠州。

论后现代语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