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8年第7期 ID: 88175

[ 金德川 文选 ]   

高考高分作文语言妙招

◇ 金德川


  语言的典雅性是高考作文评分的一把尺子。所以,在训练高考作文中,要在语言的典雅性上下功夫。那么,什么是语言的“典雅”或是典雅的语言?所谓“典雅的语言”指的是我们的作文语言具有优美而不粗俗的特点,“典”是古典,“雅”是文雅,典雅的语言要求我们的文字要具有古典语言的韵味与雅致,让人读起来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高度融合,能够体会到作者较为深厚的学养。本文结合一些考生的高考作文实例,本着从语言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围绕高考作文语言怎样形成“典雅之态”展开探讨。
  
  一、高考高分作文语言的典雅之态
  
  1、引用诗词
  由于古典诗歌的语言对仗工整,平仄有序,简短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使读者感到行云流水般的美感。由于古典诗词语言高度概括而凝练,诗人的奇思妙想流露在字里行间,对古典诗词的语言细细品析,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鬼斧神工般的绝妙。由于古典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似国画中的白描手法,寥寥数语所营造的意境恰如寥寥几笔所勾勒的线条画一样,让读者和观者感悟到的是由“一枝独秀”而扩展为“春色满园”。
  如:2007年浙江考生作文《梦里花落知多少》中:
  “曾记否?唐诗是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莺啄春泥,的嬉闹’是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哀叹,是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寂寞,是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壮阔,是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吟哦,是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的痴唱,是诗仙绣口一吐的绝唱,是浊酒一壶的豪放。”
  本考生一口气从不同的角度引用了六位诗人的诗句,简洁地概括出诗词的意境美,语言显得简练优美典雅。
  2、化用典故
  用典又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在高考作文中用典的好处在于,使得立论有所依据,且化繁为简,辞藻妍丽,方便抒情寄意,因为圣人说“诗言志”嘛。文以载道,道就在典故里。
  如:湖南考生《常存抱柱信》:
  “翻开那册优美儒雅的中华文明的线装书,常有说不出的静压与感动。记不清哪朝哪代哪个杏花春雨的小庄,有一对年轻恋人。有一次他们相约在石桥见面,男子到了,女子还未到,这时忽然涨潮,水越漫越高,男子记着约定,抱着桥柱,最后含着希望与坚定葬身于无情潮水。于是有诗世代吟诵,——‘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东晋时石崇有歌妓名绿珠,美艳善吹笛。一次宴会上一个位高权重的客人看中了她,强索之。石崇固不与,谓绿珠:‘吾今若为汝而亡,将何如?’曰:‘妾当身殉,以报君德。’石崇果然因得罪权贵而死,当日,绿珠跳楼。多少年后,有一书中女子吟到:‘粉堕白花洲,香残燕子楼。’这燕子楼,即美丽的绿珠殉身之处。而书中这女子,也因“木石前盟”未能实现而死——她就是黛玉。”
  本文准确精当地引用典故,展示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古今对比,针对现实,又使引典有了着落。原载“点评”:“文章从两则典故[连“木石前盟”可说是三则典故]入手,进而点出当今“诚信”的匮乏,然后指出“市场经济”更需讲究诚信。作者用典恰当,古今对比也耐人深思,文笔老辣凝练,警策之句熠熠生辉,整篇文章读来一气呵成而不乏深沉。作者涉猎较广而能活用,心中有“意”而能放笔抒怀,表现出作者较好的文化基础和文章的表达能力,是高考作文中的一篇优秀之作。”
  3、巧用辞格
  千秋诗圣杜甫曾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要写出有文采的惊人“佳句”,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是使用辞格。高考作文恰当地使用辞格,是文章语言典雅的一种表现。它能使文章语言形象鲜明,音韵和谐,气势贯通,展现典雅之美,给读者以艺术享受。
  ①巧设比喻。
  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如一四川考生在作文《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中写道: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他运用比喻的手法说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如果写成“选择诚信。因为诚信比机敏好,更受欢迎”,语言就会索然无味。
  如果能在比喻中注入文化含量与人文精神,那自然更有文采,主题也更加鲜明突出。
  如:“命运就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叹。命运就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就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②妙用排比。
  排比句给人的感觉是有气势,有内容。用得合适,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比如《有时,我们需要放弃》的开头:
  “放不下山脚怡人的美景,便无法攀上顶峰获得更开阔的视野;舍不得白晰的皮肤,便无法在野外探险中寻找珍贵的宝藏;抛不开对父母孩子般的依恋,便无法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独立开创的空间……”
  文章开篇就是一组气势恢弘的排比句,不同凡响,给人以高屋建瓴的感觉。先是句与句间排比,再是段与段的排比,酣畅淋漓,错落有致,有力地揭示了主题。
  4、善用短句
  适当应用短句,能使文章语言具有音乐美,感情充沛,掷地有声。
  2006年福建考生《拣尽空白 终见风景》:
  “落日溶金,暮云四合,晚霞带着无尽的沉思,落在了那片青冢,云无语,草也沉默;落在了那片空白,让人忆起了你,用缕缕青丝熬成了白发沧桑,用自己的明眸点染了那一方净土,那一方空灵,那一方空白,那一道风景。”
  巧用短句,使文章语言具有诗情画意,含蓄隽永,表现力极强。
  5、化用名句
  把经典的名言警句巧妙变换,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可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
  如《思念是一道风景》:
  “思念使诗圣叹故乡月明,思念使女诗人瘦比黄花,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泪千行,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
  诗化的语言,令人赏心悦目,兴味盎然,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二、高考高分作文语言的典雅策略
  
  创作就像蚕吐丝,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在复习迎考冲刺阶段,怎样培养学生使高考作文语言形成典雅之态,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虽然作文不能立竿见影,但临时抱佛脚还是凑效的,要想学生高考作文的语言形成典雅之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
  1、仿写训练
  “旧瓶装新酒”,是仿照别人文章的表现形式、构思特点、行文风格去进行写作实践的一种做法,而不是对全文或整段的照搬照抄。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仿照范文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写作技巧等特点去作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以读带写的作文方法。因为典范的文章正是作家对“怎样写”所作的一种最直观的说明。下面便是对一个文章片段的仿写操作过程:
  首先提供一个片断,如以“阅读”为对象:
  阅读,是一种沟通,史的残缺与完美,现实的动荡与平静,世界的无奈与精彩,生活的苦涩与醉人,无不在阅读中相互融合又相互分离。
  学生阅读了以上这个片断后,接着以“倾诉”为对象仿写一个判断。学生仿写:
   [##]
  倾诉,是一种交流,学习的苦闷与精彩,工作的不顺与愉快,生活的艰辛与幸福,感情的空缺与完美,无不在倾诉中不断交映又不断分离。
  2、专项训练
  高考优秀作文一个共同特点是语言优美典雅,而典雅的语言又从古诗词的引用、巧用辞格、化用典故和选用句式等方面表现出来。所以,在复习迎考中采用专项训练,也就是在每次作文训练中,确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如这次作文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应用古诗词,文章中一定要引用一定量的诗句,并且做到引用正确贴切,评分的标准也以有无引用诗词为依据。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写作中真正学会善于引用诗句。下一次作文训练确定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巧用修辞格,比如文中一定要出现两到三处排比句,要写一些比喻句,同样以这些作为这次作文的评分标准。以此类推,训练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化用典故,选用句式等,经过专项训练,使学生的作文语言变得优美生动、凝练雅致,形成典雅之态。
  3、活用抒情
  如:“生命树上的落叶缓缓飘落,不经意间,才发现岁月已给它套上了14圈年轮;宽的,是我的欢乐;窄的,是我的忧伤。每一圈年轮都告诉我——我又大了一岁。”
  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是我成长季节中的困惑?还是对逝去光阴的留恋?作者以散文般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读来真实感人。
  4、巧用想象
  “2”是一只美丽的天鹅,是无可挑剔的美。于是,我们有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点点渲染;有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雨后海棠……。
  “3”是一只耳朵,是聆听。聆听着无限忧伤,聆听忧伤的倾诉。于是我们有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无奈;……
  作者新奇浪漫的想象让人击节叫好!看似普通的几个数字,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具有了灵性,充满了诗意。
  5、多用哲理
  “受挫一次,会对生活的理解加深一步;磨难一回,会对成功的内涵悟透一层;失败一次,也同样会对幸福的意义百倍珍惜。”
  用哲理化的语言,阐述了对幸福的看法和认识,给人以启迪。
  6、读背积累
  在迎考的最后冲刺阶段,加强名篇名句的朗读背诵,加强学生对名篇名段的识记,是高考作文语言走向典雅的有效途径,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朗读首先能够培养语感,其次,背诵过的句子或语段直接可以用到作文中去,这样在高考作文中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山东一考生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本文的语言行云流水,高雅别致,这归功与该考生平时对课文的朗读背诵,文中或直接引用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或间接化用课文中的名句,多角度的回答了什么是“语文”的问题。
  课文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等进入作文是一件令人爽心悦目的事。本文融进了苏轼的《赤壁怀古》、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李清照的词、曹操和李商隐的诗,显得亦庄亦谐。当然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引用,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这就好比使用典故的雅词一样,将原文或原诗简缩成一个语句或短语,使读者一看便知是用了哪篇课文中的人和事物,从而又使文章典雅而显书卷气,雅致大度而不俗。
  
  金德川,教师,现居浙江温州。
  

高考高分作文语言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