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6年第4期 ID: 86105

[ 邹彩红 文选 ]   

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 邹彩红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学生厚实的基础知识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学好语文,离不开基础知识。而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是重要的几个方面。
  
  一、抓住词语的组成规律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
  
  教师可以以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为基础,依据词语的音、形、义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自然地联系比较,丰富的词汇,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词语教学的联系比较法方式多种多样,下面仅作扼要列举。
  1.同音联系 按照形声字的构造特点,用同一声旁和不同的形旁可以构成许多同音字。这些同音字中的单音节实词尽管相同或相近,但所表示的意义却不尽相同,如用它们构成新词或短语,其表意将更为丰富。在教学中,可根据汉语的这一特点,选定课文中的某一重点词语的读音,进行同音联系比较。
  《天山景物记》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夜的草原是这么宁静安详,只有漫流的溪水声引起你对这大自然的遐思。”“遐思”一词在原来的课文中没有出现过,我们可以确定其为基本词。在讲清“遐”的结构特点和语素义后,引导学生联系到它的同音词“霞”、“瑕”、“暇”。它们的相同点是有共同的声旁“ (???保?直鸺由喜煌??浴爸?薄ⅰ坝辍薄ⅰ巴酢薄ⅰ叭铡焙螅?凸钩闪恕板阱俏琶?钡摹板凇保?霸普粝嘉怠钡摹跋肌保?鞍阻滴㈣Α钡摹拌Α焙汀坝?硬幌尽钡摹跋尽薄=馐涂挝闹械囊桓觥板凇保??档郊父觥?ia”,又进而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几个成语。通过联系比较,帮助学生构建了以“遐”为中心的“词语群”。
  2.形似联系 汉字的字形复杂,有的笔画大致相同,有的结构仿佛一样。如果不注意它们的细微差别,就会写错读错,如果用这些错别字构造“新词”,人们就无法理解其意义。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应对这些形似字进行音、形、义的联系比较,进而将其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掌握由其构成的新词的意义和运用。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原文是“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桀骜”一词是必须让学生掌握的重点词。但学生对“骜”的辨认往往与“`骛”、“鹜”混淆。这三个字是上下结构,“骜”、“鹜”同“马”、“骛”、“鹜”同“一”。教师在讲清它们形体的区别后,可引出包含这几个不同语素的成语“桀骜不驯”、“好高骛远”、“趋之若鹜”。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应解释联系到的这三个成语并要求学生用它们造句,以强化学生对“桀骜”的理解,丰富其词汇。
  3.同义联系 汉语词汇中词的同义现象非常普遍。所谓同义联系,就是以课文中的某一重点词为基点,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或课外的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体会其适用范围、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这种联系可以视为同义词的归类。通过归纳,让学生由一个词构建这个词的同义义场。
  《游黄山记》有“瞰”一词,“瞰”,远望也。通过仔细寻找,学生不难发现,本文中的同义词还有“眺”、“望”、“盼”、“睹”。再引导学生思考,又可以想到“顾”、“瞻”、“窥”、“瞩”、“觑”、“观”、“觇”、“睥睨”、“觊觎”等词。它们都有“看”的意思,不过,有的是往上看,有的是朝下看,有的是向前看,有的是回头看,有的是悄悄看,有的是偷偷看,有的是一般地看,有的是带有非分企图的看,各有各的神态,各有各的意味。
  4.构词联系 现代汉语词汇中除了部分单纯词外,大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合成词。这些合成词的构造形式不一:或复合,或附加,或重叠。在复合式的合成词中,又有联合、偏正、补充、动宾、主谓等形式。在词语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某一重点词进行结构分析,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该词的语素意义。如果能引学生联系到与之相同构造的其他词,他们就能举一反三,根据固有的构词规律把握这些词的意义。
  比如,“风驰电掣”这一成语是由偏正短语“风驰”、“电掣”联合而成。“风驰”:像风一样地急驰;“电掣”:像电一样地急闪。整个成语形容非常迅速。这里的名词“风”、“电”已经活用为介宾短语了。讲清楚这一成语的结构特点后,可引导学生自行分析“蚕食鲸吞”、“星罗棋布”、“草行露宿”等词,学生根据词的构造规律就能比较轻松地理解这些词。
  词语联系比较教学的方式还有不少。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有时可采用一种,有时可采用几种,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文中涉及到的词语特点精心考虑。词语教学的联系比较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首先,应确定明确的词语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联系时的主观随意。其次,应将联系的词语放到一定的语境中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应紧密结合课文的语段理解,被联系的词语应通过例句来印证。最重要的是通过切实的训练促使学生消化和运用所学的词语。只要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就会越来越丰富,在说话写文章中,准确生动的词语就会如出我之口,如出我之心。
  
  二、分门别类,抄抄写写,读读查查,加强词语积累与运用
  
  学生要丰富自己的词汇,在平时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注重词语积累与运用。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整理词语,抄写一段时间,然后分阶段分组检查,有时可进行竞赛。
  积累字词首先要理解字词的意义,通过反复抄抄写写,把握其形状特点,通过多次朗读记住其字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抽查测试加深理解。
  于是我指导学生对学过的课本及课外字词进行分类,如(1)同音字:如晦与诲;(2)多音字如哄、强等;(3)形似字:如骋与聘、泱与殃(4)古今同义(5)古今异义:如牺牲、走等。按词的组合特点分类(1)形声字结构(2)会意字结构(3)并列结构(4)偏正结构(5)对比结构(6)动宾结构(1)主谓结构
  抄写字词也讲究方法技巧,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抄写字词前,学生先熟读三五遍规定的字词,默记下来再抄写。定期反复抄写两三遍,这期间让学生分小组互相检查,达到加深理解巩固提高的目的。
  学习生字词核心目的之一是运用。运用字词也是巩固字词最有效的方式。然后课外练习用这些词语写成一段语句通顺、意思完整的话。这既可在小组内实施,也可在全班范围内实施;练习结果既可由小组成员评价,也可由教师评价。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有位同学就用“绝伦、匀称、古朴、惟妙惟肖、推崇、胜景”写成了一个文质兼美的语言片断:
  “那天我做梦,和愿望一样,梦见长大的我,独自生活在一片花草树木茂密、葱郁的大森林里。那儿没有绝伦胜景,却优雅闲适;没有两株匀称的树,却有一群猿猴给我做伴,惟妙惟肖地模仿我的生活起居。森林中没有喧闹,没有繁华,有的只是一片安详,一片幽静……梦醒后,回味着那片森林,回味着我那一直推崇的古朴幸福的生活。”
  反馈这些练习结果是很重要的。反馈的对象除了教师,主要还是学生自己。笔者就通过小组推荐,作业评判等方式发现文质兼美的语言片断,然后打印张贴,反馈给全体同学。这样做对学生的激励表扬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全体同学更可以因为大量阅读范本而加深词语理解,积累更多语言材料。长此以往,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大有提高。
  
  三、结合高考基础知识考点,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字词的运用能力
  
  第一步:整体把握,重点突破。
  每个知识点都有一两个难点,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复习的时候一定要他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比如:
   [##]
  (1)汉语拼音,重点一般是常见的多音字、统读字以及我们方言区容易读错的字,像“差、卡、载、提、莠、荫、谄、艾、哺、锲、涸、栉、歼”等;
  (2)文字书写,重点是形近字、同音字、一词多义字,如“祥与详、屑与宵、己与已、带与戴、违与韪、须与需、定与订、才与材、泻与泄、鱼与渔”等;
  (3)词语使用,重点是同义词辨析、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含义、成语与熟语的正确使用;
  (4)句子组织,重点是通过关联词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病句修改也要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5)用语得体,重点是区分用语对象、目的、场合,区分口头语与书面语的不同。
  找准了每一个知识点的突破口,在指导学生复习的时候就不必面面俱到,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步:分类比较,触类旁通。
  比较是确立事物之间的同异和关系的过程。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找出所要比较的事物的特征并加以联系,通过分析比较与综合概括,使学生正确掌握各种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学生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采用分类的方法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比较区别,取得较好的效果。
  (1)辨析字音。我们的汉字80%是形声字,很多学生认字只认半边,而含有一个相同字符的汉字很多时候读音是不同的。所以我让学生对一些常用但又容易读错的形近字进行分类归纳,再进行比较。例如:
  以“出”为分类点,可以找到与它有关的汉字:咄、础、绌、拙、茁;
  以“单”为分类点,可以找到与它有关的汉字:弹、掸、惮、殚、蝉、婵;
  以“真”为分类点,可以找到与它有关的汉字:嗔、镇、缜、慎;
  (2)汉字书写。很多学生因为不解其意而写错别字,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必须利用比较让学生对中国的造字法有粗浅认识,如小土为尘,合手为拿,不正为歪,四方木为楞,文武具备为斌,两手分物为掰,双木为林,三人为众,日月为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对一些常见而容易写错的字进行分类比较。如筹与愁,“一筹莫展”的“筹”为何不能写作“愁”,“筹”从“竹”,以前用“竹”记东西,后引申为计策,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来,想不出一点办法就叫“一筹莫展”;粱与梁,“黄粱美梦”的“粱”从“米”,原意是煮熟一锅子米饭的工夫做的一场好梦,比喻虚幻落得一场空,当然不能把“粱”写作“梁”了。分类比较,学生就很容易辨析,训练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对辨义组词有更多把握。
  实际上,对高考的知识点我们都可以用分类比较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复习,开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触类旁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指导学生复习的时候,我还经常把考查同一知识点的题目集中起来解答(我有时把十多套模拟题集中起来讲评),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尝试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解题方法的题目归类在一起,探索出解题的一般规律,提高解题速度。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
  
  单位:广东东莞市理工学校
  

词语的积累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