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6年第12期 ID: 85334

  

语文三维教学论

◇ 严 海 田 雯


  “语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二十世纪之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语文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支柱,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还要为学生的终生学习、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传统的语文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教育价值观,还是教育方法、教学形式,都越来越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以及关心语文教学的学者、专家都纷纷对传统语文教学提出批评,强烈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进行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为基础教育领域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构建全新的教学方式,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传统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现代语文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三维教学的含义、实施、价值等层面进行分析研究,以寻求语文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革新和突破。
  
  一、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语文课程本体意识淡薄
  由于长期受前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向来重视教学论而忽视课程论,甚至把课程问题纳入到教学论中,以教学内容取代之,这样,课程问题便长期被悬置。传统语文教学中,人们关注的焦点是“怎么教”,而对于“教什么”、“为什么教”、“教学内容的性质、结构、功能”等问题,便较少顾及了。因此传统的语文课程体系往往是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构成,处处以教学为核心,基本上没有课程意识。而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必然要求在教学中突出课程的主体地位。从理论上看,语文教学的成败得失不仅仅取决于教学过程本身,而且还受到语文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及评价方式等先决条件的制约,教学过程是不可能孤立于课程设计的理念之外而独立发挥作用的。从实践上来看,语文教学只有积极主动地适应汉语言文字教育的特点,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课程本体缺位而无法建构以课程为中心、统摄教学过程的“大课程”观是导致课程与教学相分裂的根本问题。
  (二)教学过程本质界定的误区
  受凯洛夫教育学把教学过程的本质界定为特殊的认识过程理论的影响,我国语文教育界长期以来也把认识过程作为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这样一来,知识中心、智育至上,就成为语文教育的普遍信条,造成了在教学过程中重分析、概括、综合等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以口语交际、日常写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畸变与失衡。语文能力本质上是实践性的,而不是认识性的。脱离语言交际的实际情境,脱离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丧失最基本的动力和内容。
  (三)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基本上没有摆脱机械灌输的阴影。尽管有些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但往往陷人教师为了问而问、学生为了答而答的窘迫局面。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难养成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也就常常淹没在教师漫无边际的提问之中。为数不少的语文课,教师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生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传统语文教学均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展开的,只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人为地割裂了学习同生活的联系。而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学习仅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禁锢了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同时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堂的组织形式单一,对现代多媒体的运用、网络课堂的开发都缺乏重视,教学活动固守以班为单位,以课为单元,步调统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现代语文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
  
  语文课程改革凸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和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密切学习同生活的联系,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钟启泉指出:“真正的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然而,20世纪的教学形态是以‘教室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为特征的。”克服传统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建立一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现代教育发展特征的三维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三、三维教学
  (一)三维教学的含义
  唯物主义哲学指出:时间、空间和物质构成了世界的三个维度。以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为内涵的三维教学是哲学层面的三维在教育科学领域的延伸与实践,是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主线,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强化目标教学、注重情感教育、强调学科协同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三者之间是循环互动,和谐发展的。从微观上讲,三维教学所提倡的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为两翼,探求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三维结构隐涵在学校教育中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从宏观上讲,三维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超越时空禁锢,构建的是以实物教学与虚拟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促进、课堂教学与生活教学相发展的大教学观,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追求的是哲学意义的人文精神关怀。
  (二)三维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
  1、坚持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语文教学绩效。无论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反思,还是现代教学论的启示,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轴点。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在于:回归主体,改进教法,重视学法,发展学生的智商和情商。所谓回归主体,就是把传统教学中被老师“一言堂”所夺走的主体地位回归学生,把教学目标回归到发展学生个性的轨道上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要实现由“经师”到“人师”的战略转变,充分发挥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体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二弗达”的教学思想。第斯多惠指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之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已有知识与能力的状况,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差异,结合教学需求,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在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具体程度,结合语言文字的特点,实行分层教学,让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后进生“消化”;在教学之余,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吸收、巩固、转化为实践技能。“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见真理。”教师要擅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展示教学艺术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调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的动力特性是由气质决定的。“胆汁质”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泼,反应敏捷,举手积极,却往往对一些问题缺乏缜密的思考;“粘液质”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能保持良好的专注状态,目标明确,学习努力,然则胆怯,在课堂上较为沉闷。“多血质”和“抑郁质”的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方式也各有差异。作为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沟通能力,立足于学生“最佳发展期”和“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张扬个性,发挥潜能,完善人格。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把教学重点由传授知识转到培养技能上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自主应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2、构建网上学习平台,将教学场所由实存的物理空间拓展到虚拟的网络课堂。①整合网络资源,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网络教学是以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新型的教学模式。现代媒体的超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丰富了教学媒体的内涵,让教育资源共享变成现实,扩展了教学空间,使语文教学摆脱了以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提供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的语文教学资源,拓展了语文知识视野。同时网络教学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有利于个别化教学,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学习,而且能方便地查阅与正在学习内容相关的语文知识,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②信息表现多元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网络教学突破了信息表现方式的单一局面,用信息技术建立优越的学习环境,它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使往日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③再现语文学习情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网络教学将语文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网络课堂,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心与作者碰撞,用“心灵视线”去领会语言文字,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网络教学解放了学生的心灵,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培植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网络教学不仅使学习者学到了一定的语文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还学到了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3、搭建生活实践平台,使语文教学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①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语文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交际的工具,不仅为个体与个体之间交流提供了便利,而且为个体与历史、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语文教育,个体被安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之中,加深了个体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语文教学必须扎根在生活中,才能关注人的生活状态,实现语文工具性的全部内涵。语文知识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它需要在生活中理解、实践。生活世界是语文教育的源头活水。语文教育的生活化拓展,成就了语文教育的价值拓展,使语文教育不仅成为适应性的教学工具,而且也成为发展性的教育工具。②生活实践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供了直接经验的情境和基本动力。个体语言能力是在语言交往中习得,生活为为语言能力的习得和提高提供了特定的交往背景。语文学习是建立在实践性原则的基础之上,语文实践就是语文学习过程自身。语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使学生在与生活实践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既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空间约束,又拉近了语文学科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人与自然的交流,锻炼了学生观察的能力、整理信息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三)三维教学的价值
  1、三维教学是建设大语文课程观的重要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的形成充分吸收了当前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涌现出来的重要研究成果,体现了开放、务实、创新的精神,建构了以课程为中心统摄教学过程的大语文课程观,实现了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语文课堂的结构、组织的形式都要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三维教学力图打破传统语文教育的单一、静态的教学形式,构建以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生活教学为内涵的语文课堂观,形成语言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实物教育和虚拟教育相融合的语文教学观,是实施大语文课程观的重要基础。
  2、三维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三维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灵活的学习形式,生动的学习情景,既能面向全体学生提供无差别的语文知识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适应全体学生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个体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实教,促进个体个性化发展,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系统性和灵活性、共性和特性的和谐统一,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3、三维教学简明地揭示了人文学科协同教育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任何新的元素,必须在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运用原来积累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思想情感因素、本学科及相邻学科知识(综合知识)、生活体验来学习。任何一次学习的过程,都应该是人文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过程。三维教学有利于克服学科间的彼此孤立、缺少交流与渗透的现象,有利于发挥人文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4、三维教学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揭示了发展语文能力的特点。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形成取决于对相关知识的积累丰厚与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重视知识积累是增强学生语文认知能力的必然途径。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个体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知识积累的关键因素。三维教学运用静态和动态的学习情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以促进个体自主学习。同时三维教学为知识的积累也提供了多元的平台。
  
  单位:湖北黄石华研高等教育中心;湖北黄石理工学院
  

语文三维教学论

  •  / 徐立刚 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