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6年第12期 ID: 85264

  

我国双语教育现状初探

◇ 方 莹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东部的魁北克省首先实施双语教育并取得成功,随后美国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并发展了双语教育理论,到今天双语教育已经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我国,它也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双语教育的定义及特征
  
  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根据美国学者西古安和麦基(Miguel Siguan and William F.Mackey)的解释,“是指一个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其中的一种语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卡明斯(Cummi )做了进一步解释:“双语教育这个词通常是指在学生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或者更多)教学媒介语。这两种语言被用来教授科目内容而不单纯是语言课程本身。”
  综合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双语教育的两个主要特征:第一,必须有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例如在加拿大主要是指能熟练使用英语和法语;在美国一些地区是指能熟练使用英语和西班牙语;在新加坡和香港、澳门地区主要是指能熟练使用英语和汉语等等。第二,双语教育要实现的是语言教育的目标,但却并非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中其它的科目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掌握两种语言的目的。例如教师通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讲授数学、地理、计算机等科目,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目的语言,而并非完全以语言为中心组织课程。建立在双语教学的这两个特征的基础之上,我国学者对“双语教育”下了本质相同、形式各异的定义,如“双语教育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从而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两种语言的最终目标”;“双语教育是一种通过使用学生的第一和第二语言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的的教育方法”等。
  
  双语教育的实施模式
  
  实施双语教学有多种模型式,目前文献中经常提到的有三种:沉浸式、过渡式和保持式。
  沉浸式(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双语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加拿大,在加拿大取得成功后被世界许多国家所借鉴。沉浸式特别强调第二语言的使用比例。其中,完全沉浸式双语教学(total immersion)的第二语言应用从一开始就达到100%,然后逐年下降,最后到50%左右。即使是部分沉浸式双语教学(partial immersion),第二语言的使用也始终占50%左右。过渡式双语教学(tra ition bilingual education)是美国许多学校对“低英语水平”的学生,尤其是移民儿童所采用的一种逐步用主流社会语言——英语取代其母语的教学模式。在教育的初级阶段,所有主课都用学生的母语教学,同时进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专门教学并用英语教授少数课程;随后逐步加大英语作为教学媒介的课程比例直至完全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并取消“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课。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也源于美国,其对象主要是以弱势语言为母语的学生。它是指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哪一种教学模式最适合我国呢?对此,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有的认为沉浸型双语教学是“目前最先进和最值得仿效的”;有的提出我国的双语教学可分为三个层级, 并在分别命名为“过渡型”、“保持型”和“浸入型”;另一些则认为“我国的双语教学只能是保持型”;近期还有学者还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了新教学模式如“浸润式”。在笔者看来,虽然这些学者选择的模式名称大相径庭,但他们的观点却并非相去甚远,不同的提法只是源于对几种模式不同的理解。
  例如,姜德宏提出的不同于源自国外的三种主要模式的“浸润式”模式有这样几个特点:教育对象是多数民族语言学生;教学语言是双语;外语的比重是逐步加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中要仔细斟酌课程的设置,课时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语言目标是添加性双语,即培养学生掌握两门语言,而不是用一门语言代替另一门语言。方帆则认为“沉浸式”双语教育最适合效仿,一方面是因为“沉浸教育在美国和加拿大,主要都是掌握强势语言的学生希望同时也掌握弱势语言”,这与我们的目标一致;另一方面,他所强调的“沉浸式”的特点是“无论学生本身的母语是否主流、强势的语言,教育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成为双语、双文化的人才”,教学体系“专注于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双语能力”。张维佳提出的三个层级是从“母语是主要教学语言,另一语言为第二教学语言”过渡到“平衡使用两种教学语言”,最后实现“第二语言是重要教学语言,母语是次要教学语言”,但他们分别用于教学的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很显然,这三个层次之间并没有目标上的本质区别,只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程度逐渐加大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使用比例。何全旭等认为我国的双语教学只能是“保持型”的学者则是从我国没有英语的语言环境出发,认为英语始终只能作为一门“外语”,而汉语作为母语是要保持的,部分科目要用母语教学。
  此外,国外由于双语教学实践开始得早,各个国家、地区的情况又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更具体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多,也分别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和倡导。如双向教学模式(two-way bilingual education)——同时采用两种语言教学,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同时掌握两种语言。教师通常是采取团队教学的形式,但每位教师只负责教授其中的一种语言。结构型沉浸模式(structured immersion)——以学科双语教学为基础,利用第二语言教授学校开设的某几门学科。它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使用这种双语教学模式有其特殊的教学技巧和程序,如: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限制母语的使用量;如何教授新词汇,等等。
  经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以上各种提法之间有很多的共同点。综合来看,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我们构建适合自己的双语教学模式的核心:第一,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是双语(汉语和英语)的掌握。用英语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要帮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而不是以英语取代汉语。因此双语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既精通汉语,又掌握英语的人才,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第二,英语在教学语言中的使用是逐步增加的,并且最终只能占到一个比较合适的比例(具体数字有待在实践中探索),而不可能取代汉语而成为唯一的教学语言。
  
  我国双语教育面临的问题
  
  双语教学要实现只是语言目标,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却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从目前我国双语教学开展
  的情况来看,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问题。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双语教师必须由掌握双语的学科教师担任。例如加拿大明确规定:当法语作为教学语言时,必须由本族语为法语或法语水平相当于本族语的教师施教;当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时,必须由本族语为英语或英语水平相当于本族语的教师施教。而20%左右的加拿大人口使用法语这一得天独厚的人口结构和语言特征确保了加拿大双语师资的质量。而我国建国以后,师范院校从未设立双语师资专业。我们现有的双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培训,他们从事双语教学大多出于自愿的性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支比较专业的双语师资队伍,并根据实际需要逐渐扩大队伍。为了满足当前需要,就短期而言,我们可以采取聘请外籍教师和对在岗教师进行培训的方法。但聘请外籍教师时我们要把握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对教师的不同要求。双语教学聘请的外教不仅止于会讲、会用英语,他们还应有学科专业知识,懂得一定的教学方法。对于在岗教师,则可以把英语基础扎实、发音准确的学科教师培养成双语教师,同时对愿意从事双语教学的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使之成为双语教师。从长期来看,则要通过高校培养。一方面,开设培养双语师资的专业,这样,在若干年后,双语师资专业毕业生能源源不断地充实双语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和选拔一批即将毕业的、有志于双语教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经过相对集中的培养,毕业后进入双语师资队伍。
   [##]
  我国实施双语教学就是要用英语作为部分课程的教学语言。但是,哪些课程适合双语教学,哪些课程又不宜呢?这就涉及到双语教学的切入点问题。目前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是,首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等学科实施双语教育。这种选择的理由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等学科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其表述、词义、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诠释比较一致,而且便于学生日后进入全球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而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涉及较多的本土文化、本族文化、民间传说,甚至宗教文化,用外语讲授比较困难。在我国当前的双语教学实践中,理科课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尝试双语教学的较多,但文科课程如历史等科目也有教师进行双语教学。虽然实践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就各门课程如何切入尚无定论。有的教师从练习入手,有的首推英文原版教材,有人首先教学生专业词汇,也有人更关注学生语言方面的参与,强调学生用英文发言、表演等。笔者认为,虽然具体的教学过程因人而异,但语言的习得还是遵循一定规律的。鉴于双语教学的目标是语言本身,遵从客观规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应该能使双语教学事半功倍的。
  其他如双语教材问题、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双语教育的推广阶段和范围问题等也都是我国客观存在、有待从理论上得到支持和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我国双语教学的实践
  
  从90年代的初步实验到如今的逐步推广,双语教学实践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山东省从90年代中期开始招收小学双语教学实验班,从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为双语教学奠定基础,同时培训双语教师,既对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又对专业教师进行英语培训。随后逐步增加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课程,如艺术、数学、科学等,同时开设一些活动课程与隐形课程,扩大学生的英语环境等。经过整个小学阶段,实验取得成功,实验班学生不仅英语水平远远高于其他班,而且其他学科像语文、数学、科学等均略胜一筹。
  上海于2001年开始启动双语教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实验学校已经由最初的8所发展到260所,双语教师由原来的50人发展到2500人,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由5000人发展到5.5万人,双语教学的发展势头迅猛。上海市中小学双语教学试验指导工作组提供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双语教学实验小学40%以上的毕业生英语能力达到1997年初二学生的英语平均水平,双语教学实验中学中30%的初二学生英语水平达到1997年高一学生的平均英语水平。
  苏州市经批准的双语教育实验学校到去年年底已有60多所,开设的双语实验小班正在以每年15%的比例递增,而根据苏州市双语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市要有30%的中小学校步入双语教育实验学校行列。
  广东则试行在部分高中进行非学科全英语授课,并在初中、高中毕业考试中增加口试。例如广州市培正中学即将在高一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四科正式铺开双语教学,选用双语教材,由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师队伍任教。而历史、体育等其他学科的一些老师了解情况后,觉得自己有能力胜任,也纷纷制作英语教学教案,尝试双语教学。
  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用英语教学的课程,用英文原版教材,并聘请外教授课。
  从小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纷纷涌入双语教育的大潮当中。在双语教学没有从理论上得到充分论证,而且国外对自己的双语教育实践褒贬不一的情况下我们急切地开始了自己的教育实践,势必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部分学校取得的一些成绩而盲目地大范围推广或对其他条件不同的学校做硬性要求,现在就下结论未免为时过早。双语教育有待广大的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们从更深入的实践中做进一步的研究。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我国双语教育现状初探

  •  / 徐立刚 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