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古诗文中的疑难词句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词句是一篇诗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字是一国长期普遍使用的书面交流工具,特别是我国的文言文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数千年一脉相承。从这两条基本事实来看,对疑难词句的释义首先应与上下文和整篇诗文的意旨相一致;其次应该在同时代或同种文体(比如都是文言文)中找到相当数量的例子为佐证。这两点既是判断释义正确性的标准,也指出了探讨疑难词句涵义的基本途径。本文将遵循这一途径探讨三首广泛流传的唐诗中的几个疑难词句,给出不同的解释。其目的不仅是探求词句的正确理解,更重要的是强调这条途径的重要性。
一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名诗妇孺皆知,明白如话,但“白日”一词许多人感到费解:为何落山的太阳是白色的呢?而各种注本均未作解释,于是便有了多种说法:风沙笼罩,山太高,等。却没有想一想,“白日”是不是“白色的太阳”之义。我们来看看古诗中有“白日”的诗句:
1.秦嘉《赠妇诗》:暧暧白日,引曜西倾。
2.曹丕《寡妇》:妾心感兮惆怅,白日忽兮西颓。
3.张华《答何劭诗三首》:忝荷既过任,白日已西倾。
4.汉末民谣:行行重行行,白日薄西山。
5.孔融《临终诗》:谗邪害公正, 浮云翳白日。
李白的《古风》中有“白日”的句子很多:
6.其十一: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7.其十三:安知天汉上,白日悬高名。
8.其三十四: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9.其四十六: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10.其四十七: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
11.张乔《书边事》:春风吹青冢,白日落梁州。
12.王安石《白日不照物》:白日不照物,浮云在寥廓。
13.王安石《泊舟姑苏》:四顾茫无人,但见白日低。
以上诗句,1、2、3、4、6、11、13中的“白日”都指落日,而且都不“依山”,显然不可能是“白色的太阳”之义;5、7、8、9、10、12中的“白日”都不是写实景,只是对太阳的称呼。可见,在古诗中,“白日”一词基本上有固定的意义,即为“太阳”。这样,“白日依山尽”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二
闻官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宝应元年,唐军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取得重大胜利,收复了杜甫的家乡洛阳和郑、汴州等,此时正流寓梓州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诗。全诗直抒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狂喜之情,如万斛泉源自胸臆奔涌直泻,诗意畅达明了。但其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却有疑问之处。“白日”一作“白首”,《唐诗鉴赏辞典》作“白首” ,《全唐诗简编》在“白日”后夹注:“一作首”。
若为“白日”,则在此句中只能作“白天”解,如此诗意便令人费解了——为何白天放歌须纵酒?难道晚上放歌就不须纵酒了吗?
前面的例句已经表明,“白日”在古诗中一般指太阳,而不是“白天”;而且古诗中一般称“白天”为“白昼”,例如:
李贺《湖中曲》:横船醉眠白昼闲,渡口梅风歌扇薄。
李贺《赠陈商》: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刘禹锡《窦朗州见示与澧州元郎中早秋赠答命同作》:玉簟微凉宜白昼,金笳入暮应清商。
王安石《登宝公塔》: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龚自珍《忏心》: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
僧智永《和谢石氍别驾游溪源诗》:聊将消白昼,何幸接玄晖。
以上分析和例句表明,“白日放歌须纵酒”意思既难以解释得通,用词也不符合古诗的习惯用法。
“白首”一词在古诗中是“老年”或“老年人”之义,例如: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居然成?C落,白首甘契阔。
李白《古风》:
其六: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其二十:空闻紫金经,白首愁相误。
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王维《老将行》: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刘禹锡《送分司陈郎中只召直史馆重修三圣实录》:若问旧人刘子政,如今白首在南徐。
在这首诗中,如果是“白首放歌须纵酒”,那么解释起来就十分合理:老年人性情恬静、稳重,如果“放歌”,未免令人感到奇怪;而“纵酒”之后,即使是老年人“放歌”,也是可以理解的。诗人按奈不住内心的极度喜悦,很想高歌一曲,而自己又是白头老人,因此说“须纵酒”。由此可以看出,这句诗充分而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狂喜的心情。
另外,下联中“青春”一词,注家均解释为“春天”,但整句诗的意思历来有不同理解。一种解释认为“作伴”的是春天,即诗句中的“青春”,例如:“黄生注、曰作伴者、风和景明、能助行色也。”另一种解释认为作伴的是“妻子”,例如:“仇兆鳌曰、……纵酒、承狂喜。还家、承妻子。”前者语法上是通顺的:“青春”作主语,意为乘着大好春光出行返乡;后者则语法上有问题:若“作伴”的是“妻子”,则“青春”为时间状语,“作伴”便无主语了,应为“结伴”方妥。可见,“作伴”的只能是“青春”。
而此句的主要问题,就在于“青春”究竟作何解释。在各种注本中,“青春”均被解释为“春天”,这是值得怀疑的。虽然杜甫作诗的时间是春天,但若据此就说“青春”就是春天,则未免草率。“青春”一词在古诗中是较常见的,一般都是“青年”或“青年人”之义。例如:
鲍君徽《惜花吟》: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白居易《秋槿》:头白始得志,色衰方事人。后时不获已,安得如青春?
杜牧《送友人》: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
李端《赠郭驸马》: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
刘长卿《戏题赠二小男》:欲并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
孟郊《劝学》: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郑谷《为人题》:泪湿孤鸾晓镜昏,近来方解惜青春。
朱景玄《题吕食新水阁兼寄南商州郎中》:青春去如水,康乐归何年。
沈?缙凇渡送跹?俊罚和丛招?怪兀?五崆啻鹤恕
若作“青年人”解,则本句意为“有青年人作伴正好还乡”,诗意畅达合理:诗人听到家乡已收复的消息,狂喜之后,即作还乡的打算,首先便想到将这个喜讯通知流落此地的同乡人,与他们结伴而行。作“青年人”解还正好与上句的“白首”相对,对仗极工。
三
山 行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本诗第三句中的“坐”,各种注本都解释为“因为”。
众所周知,古诗中表“因为”之义最常用的词是“为”,其次是“缘”、“由”。例如: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白居易《长恨歌》: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李商隐《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霄。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郑谷《十日菊》: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
[##]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并且“为”、“缘”、“由”三字基本上可以相通,例如: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以上例句中,“缘”与“为”、“由”与“缘”意义相同,地位同等。
“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如果也是简单的“因为”之义,那么诗人为什么不用常用的“为”、“缘”、“由”等字呢?“停车为爱枫林晚”在意义和音韵上都无任何不妥,因此应该说,此处用“坐”字其中必有原因。我们来考察一下古诗中有表“因为”之义的“坐”字的其他诗句:
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少者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李白《长干行》: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苏轼《游圣女山石室》:已坐迂疏来此地,分将劳苦送生涯。
苏轼《芙蓉城》:往来三世空炼形,竟坐误读《黄庭径》。
戴复古《自漳州回泉南主仆俱病》:坐穷思卖剑,扶病强登楼。
元好问《夜雨》:无钱正坐诗作祟,识字重为世所仇。
以上各句中的“坐”,都含有“犯错误”或“做了不该做的事”之义,这一层意思一般表“因为”的“为”、“缘”、“由”等字是没有的。
再来看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其中的“坐”,细想也有这层意思:诗人进山本是访友(由诗的第二句可知),并非游玩观景;天色已晚,本不应在此深山中逗留,但经霜的枫叶红得实在可爱,所以忍不住停车欣赏。由此可见这一“坐”字用得妙,如用“为”,就表达不出枫林晚景吸引人的强烈程度了。
其实,“坐”的本义之一是“犯罪”,例如:
《晏子春秋》:“王曰:何坐?对曰:坐盗。”
《汉书·龚遂传》:“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何坐”意即“犯了什么罪”,“坐盗”意即“犯了盗窃罪”;“坐陷王于恶不道”意即“犯了‘陷王于恶不道’之罪”。由此可知,以上诗句中“坐”的“犯错误”之义,即由此义引申而来。
以上对这三首诗的分析表明,一个词往往有习惯用法,其涵义常常取决于语境,必须根据当时的作品来确定它的意义。望文生义或者单凭片言只句就下结论,则往往会弄错;即使是辞书的解释,也不能面面俱到,尤其难以体现出语境。因此,多研读当时的作品是理解古诗文词义的基本途径。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