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崭新的语文教材发到了学生手里的时候,孩子是那样的兴奋,兴奋的不是老师要求的包皮儿,而是迅速的翻阅,狼吞虎咽般将小说作为首要的阅读对象,读完之后,又会很快地翻阅一下其他文章,心满意足之后,才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给新书包皮儿,因为包好皮儿的新书必须学习一个学期。由此想到了阅读教学的现状:学生一个晚上就能阅读的材料,教师必须利用一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一个晚上”pk “一个学期”,这是极具冲击力的一组对比,但让笔者思考的则是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
专业,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理解,《现代汉语词典》中做了这样的解释“专门从事某种工作或职业”。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专业,英文是profe ion,是指一群经过专门教育或者训练、具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与技术、按照一定专业标准进行专门化的处理活动,从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并获得相应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而通常意义的“教师”应该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专业有别于职业,仅仅将教师理解为一种职业是不够准确的。人们谈论教师的时候常常感叹中国二三十年代的基础教育,因为在那个时期,陶行知、鲁迅、叶圣陶、沈从文等等大家都做过教师,他们的学识深深折服了每一个学生。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一下,陶行知、鲁迅、叶圣陶、沈从文等,他们首先不是将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的,而是首先拥有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等专业素养之后,因时因地而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他们已经是专家了,而后成为教师的。所以这里必须理解“专业化”这个概念。化,按照《辞海》的解释,是“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所以,教师专业化,英文是teacher profe ionalization,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将教师个体专业化与教师职业专业化统一起来,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陶行知、鲁迅、叶圣陶、沈从文等,他们的个体专业化为成为一位专业性极强的语文老师奠定了基础,他们对专业的精深研究以及对专业的全面素养构成了他们的专业化素养。同时也是专业的发展为他们以后成为“大家”提供了动力。
由此,笔者这样来理解“教师”,教师是一种生活,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生活,是一种教师个体专业和教师群体专业都要不断发展的具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生活。
在理解了教师这一含义之后,我们就可以寻找语文教师的专业之路究竟在何方了。
人们在理解语文教育时有这样几种理解,语文: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笔者认同语言和文化,这样能将语言的科学性和文化的人文性更好地结合。既然语文教育是“语言文化”的教育,所以,教师的专业路径就应该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来寻求自我和管理上的双赢发展。
一、热爱母语教育,崇尚汉语言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文明,遵循语文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建设新型语文课程,优化语文教育的和谐环境。
叶澜教授从当代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角度,在对教师专业结构设想中提出的“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的信念”——专业理念,为教师专业行为提供了理性的支点,使得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非专业人员区别开来。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拥有语文教育信念,这是专业路径的根本。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热爱母语,在悠久的中华文化积淀中顶礼膜拜祖国文化,将传承发展中华文明作为我们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遵循汉语言发展规律,树立学生主体的理念,建设新型语文课程,建设新型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这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是一个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前提,理念为先,先知后行,这才是专业化的前提,否则,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就无法与非专业区别。只有拥有了先进的语文教育信念,才能做好一个语文教师,才是一个可向专业化发展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的教育信念反映了教师对教育、学生、学习的基本理解和实践思路,在教师专业结构中位于较高层次,统领着其他层面,只有树立好语文教育的信念,才能改变深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简单地说,拥有了语文教育的理想才能成为专业化的语文教师。
二、丰富语言积累,熟练语言运用,具有较强的阅读力、表达力、欣赏力,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师更应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什么呢?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提出了课程目标,十点目标其实就是语文素养的具体化。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是在这十点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概括言之,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就应该拥有: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能力,良好的学习品质,较高的文化品位。语文教师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能有所提升,尤其是在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上应该能接近于专家水准。简单地说,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准作家、准评论家。之所以加了“准”字,目的是区别于专业作家和评论家而言,其实,语文教师就是一位作家型的语文教师,评论家型的语文教师,这才具备了语文专业素养。
阅读,是在视觉冲突的基础上从而享受文化熏染的过程,但是,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只能借助于参考资料来阅读文本,自己缺失对文本的自我解读,没有了阅读的视觉冲突和情感冲突,当然就会缺失阅读的独特体验。只有产生了阅读体验和感受之后,阅读才能成为一种情感的愉悦,一种真实的发现,一种品质的提升,一种人文的熏染。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阅读力,阅读力是语文教师的最基本的素养。简单地说,当拿到一篇文章时,语文教师能准确地理解文本,分析文本,处理文本,只有具有了这样的阅读力,才具备了专业水准。
表达,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达不仅普通话准确,更应语言凝练传神,形象生动。一位毕业不久的教师,上课之中竟出现了三十多个“啊”“这个”习惯性的口头禅,这样的课堂语言怎能凝练而准确呢?其实,当笔者和这位年轻教师探讨之后,他在以后的上课中完全能做到这样的口头禅一个都没有出现。这样的案例说明,语文教师只要能有意地提炼课堂语言,完全能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极为专业化的色彩,也就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其他学科教师做不到的。精准的发音,凝练的语言,准确的表意,灵动的智慧,宜人的情感,这是语文教师追求的课堂语言的境界。表达的另一方面就是书面表达,语文教师需要能写、会评,写得生动,评得准确,做一个作家型的语文教师,做一个评论家型的语文教师,这就是专业。只有具有了这样的阅读力、表达力和欣赏力,才是一个具有了语文专业素养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就是素养的专业化,语文教师如果能成为一个演说家、作家、评论家,拥有了这样的专业素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这是语文教师的专业化的基础,也是关键。这是区别于其他教师的标准,也是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标准。
三、坚持“语言为本,文化为真”的本真语文理念,开拓语文教育视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未来型的语文教师。
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民族素质。这个重任就落在语文教师身上,因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教育兼有着教“文”育“人”的功能。语文教师教学生的“文”,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思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履行自身职责的前提,因此,语文教育必须以“语言为本”。同时,语文教育又必须坚持“文化为真”的语文教育。陶行知提出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放在语文教育上也是十分准确的。文化素养是最为真实的全面素质,这就是“文化为真”。语文教师如果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会失去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
[##]
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学习型教师”。语言是时代的产物,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停滞于一时的拥有知识,那是绝对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具有专业素养的语文教师的。只有在不断学习中,及时汲取时代文化,才能成为一位具有专业素养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还应该做一个“研究型教师”。语文本身具有的深厚的文化性是无穷尽的,语言学家穷其一生研究语言也是研究不尽的。文化学者研究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中外古今,不必说文化的兼容性,就是文学的社会性,以及不断发展的文学内涵,语文教师都应该尽自己的所能进行阅读,进行了解,进行探讨,进行判断,进行创新,形成更为有用于自己教学的知识。语文教师必须成为一个反思者,研究语言现象,研究文化背景,研究学生学习方法,研究教育现状及发展的未来。
语文教师应该成为一个未来型的教师。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不仅应教学生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做人。将学生的知情意行教育统一到语文的学习之中,这样才能变单一的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为高效优质的个性化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能胜任未来的教学,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不竭的能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全能的素养。如果语文教师没有长远的眼光,那就不能培养出持续发展潜力强的学生,在当今应试之风盛行的情况下,语文教师不能鼠目寸光,而应高瞻远瞩,放眼未来。
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话语之中包含哲理,学做教师,从自身的要求的角度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根本途径,自身专业化发展是内在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再能够从外在的角度加力,教师的素养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首先具有专业信念,在拥有了专业信念的基础上力求培养专业素养,然后进一步的提升专业潜能,从信念——素养——潜能三个角度全面提升,这样的教师专业路径就能和谐而持续地拓展。
如果说“一个晚上和一个学期”的疑问是提出一个探寻教师专业路径的研究命题的话,那么“一篇文章和一个学期”就是专业路径发展的结果了。
一篇文章,作为文本来说,语文教师常常借助于各种资料,包括参考书,进行教材研讨分析,但分析的结果常常是别人的一己之见,缺少了语文教师的个性挖掘,缺少了教师的个性化阅读,为了保持一种所谓的准确,将文本变得呆滞,由此笔者结合教育专业路径的探寻有这样大胆的设想,如果要求语文教师用一个学期来教学一篇文章,那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如果能用一学期的时间来教学一篇文章的话,我认为这样的语文教师专业化就能形成了。
李旭东,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东。本文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