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句号、问号、叹号三种句末点号的用法,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于1951年9月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分别定义为:“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问号表示一句问话完了之后的停顿”;“感叹号表示一句感叹话完了之后的停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于1990年3月修订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以下称《用法》)中把句号、问号、叹号三种句末点号的用法分别定义为:“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问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叹号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1995,以下称《国标》)中把句号、问号、叹号三种句末点号的用法分别定义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笔者通过认真学习和反复研究之后,认为《用法》和《国标》对句号、问号、叹号三种句末点号的定义是欠妥的。
对句子的类型,初中第四册《语文·汉语知识·句子的用途》(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是这样界定的:“从结构上看,句子的类型很多;从句子的用途看,主要有四种:表陈述,表疑问,表祈使,表感叹。表示陈述的句子称为陈述句,表示疑问的句子称为疑问句,表示祈使的句子称为祈使句,表示感叹的句子称为感叹句。凡是用来述说一件事情的句子都是陈述句,陈述句用陈述语调,陈述句可分为肯定陈述和否定陈述;疑问句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疑问句一般有疑问语调;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句子,祈使句用祈使语调;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感叹句有感叹语调,句末常用'啊、啦、了'等语气词。”
一般地说,在实际应用中,句号用于陈述句末尾的停顿、问号用于疑问句末尾的停顿和叹号用于感叹句末尾的停顿是比较多一些(当然,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一定的程度上,与1951年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1990年修订发布的《用法》和1995年颁布的《国标》给句号、问号、叹号的定义对人们的长期误导不无关系)。——然而,陈述句末尾不用句号而用问号或叹号,而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末尾用句号的却不乏其例;疑问句末尾不用问号而用句号或叹号,而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末尾却用问号的亦屡见不鲜;感叹句末尾不用叹号而用句号或问号,而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末尾却用叹号的同样不难搜寻。
下面,我们就此情况,结合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定义举例说明。
句 号
一、陈述句末尾不用句号而用问号;表示疑问语气时,当用问号。
笔者认为:在陈述句末尾用问号的句子宜理解为“陈述句含疑问语气”;“陈述句含疑问语气”的句子是疑问句——由于问号的使用,陈述句变成了疑问句。
例句: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
(鲁迅《故乡》,引自初中第三册《语文》第16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第2版)
2.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
(鲁迅《故乡》,引自初中第三册《语文》第17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第2版)
3.周朴园: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沉思)无锡?嗯,无
△
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曹禺《雷雨》,引自高中第四册《语文》第9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4.周朴园:那双方面都好。再有,我要问你的,你自己带走的儿子在哪儿?
鲁侍萍:他在你的矿上做工。
周朴园:我问,他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就在门房等着见你呢。
周朴园: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 △
(曹禺《雷雨》,引自高中第四册《语文》第9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二、陈述句末尾不用句号而用叹号;表示强烈语气时,当用叹号。
笔者认为:在陈述句末尾用叹号的句子宜理解为“陈述句含强烈语气”;“陈述句含强烈语气”的句子是感叹句——由于叹号的使用,陈述句变成了感叹句。
例句:
1.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引自高中第四册《语文》第7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2.我曾经试猜“不通”为“不违”之误,查对的结果却是“可通”之误!
△
(吕叔湘《错字小议》,引自高中第四册《语文》第2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3.我知道,这泪雨中的每一滴,都不是普通的眼泪,一颗,一颗,都是万金难买的友谊珍珠!
△
(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引自高中第二册《语文》第5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4.吴吉昌受到了近百次的批斗。在恐吓和辱骂声中,他始终不屈地回答:“我研究棉花,一不图名,二不图利,我是在完成周总理给我的任务!”
△
(穆青、陆拂为、廖由滨《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引自高中第一册《语文》第7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三、疑问句末尾可以不用问号而用句号;表示舒缓语气时,当用句号。
笔者认为:在疑问句末尾用句号的句子宜理解为“疑问句含舒缓语气”;“疑问句含舒缓语气”的句子是陈述句——由于句号的使用,疑问句变成了陈述句。
例句:
1.甲问:他今天家里有事,大概不会来吧?
乙答:大概不会来吧。
△
(胡裕树《现代汉语》)
2.你说呀!装什么哑巴。
△
(《曹禺剧本选》第11页)
3.他已经两天没来上课了,也许又病了吧。
△
(孙德宜《助词和叹词》第37页)
4.剿匪安民,理所应该,何必说谢。
△
(姚雪垠《李自成》第1卷)
四、祈使句末尾用句号;表示舒缓语气时,当用句号。
例句略;因为《用法》和《国标》在对句号的定义之后,已作了补充说明——含舒缓语气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
五、感叹句末尾不用叹号而用句号;表示舒缓语气时,当用句号。
笔者认为:在感叹句末尾用句号的句子宜理解为“感叹句含舒缓语气”;“感叹句含舒缓语气”的句子是陈述句——由于句号的使用,感叹句变成了陈述句。
例句:
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
(鲁迅《故乡》,引自初中第三册《语文》第16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第2版)
2.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引自高中第三册《语文》第8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2版)
3.夜晚是美丽的,也是宝贵的,在这幽静的夜晚,多少勤奋的人们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们在为人类造福,在为四化奋战。此刻,我深深地感到,这些勤奋工作着的人们,是多么值得尊敬啊。
△
[##]
(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教材《写作》第22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9月第l版)
4.现在台词经常这么写。能不能换个写法,“哎哟,这么多年不见你都上哪去了?”“咳,甭管怎么说吧,现在又回来了,可我也老了。”
△
(苏叔阳《电影文学漫谈》,引自《文学的创作欣赏与研究》第127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5月北京第1版)
问 号
一、疑问句末尾可以不用问号而用句号;表示舒缓语气时,当用句号。
例句参见句号“三”中的例句。
二、疑问句末尾不用问号而用叹号;表示强烈语气时,当用叹号。
笔者认为:在疑问句末尾用叹号的句子宜理解为“疑问句含强烈语气”;“疑问句含强烈语气”的句子是感叹句——由于叹号的使用,疑问句变成了感叹句。
例句:
1.“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他们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么?”
“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
“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
△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引自初中第四册《语文》第18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
2.那么,我们的田也是将本钱来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为什么要替地主白当差!
△ △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引自初中第四册《语文》第19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
3.茶客甲 谭嗣同是谁?
茶客乙 好像听说过!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呀!
△
(老舍《茶馆》,引自中等师范语文课本第七册《文选和写作》第45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
4.陈白露 走进来点!怕什么呀?
方达生(冷冷地) 不怕什么!(忽然不安地) 你这屋子没有人吧?
陈白露(看看四周,故意地)谁知道!(望着他)大概是没有人吧!
△
(曹禺《日出》,引自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中册》第21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
三、陈述句末尾不用句号而用问号;表示疑问语气时,当用问号。
例句参见句号“一”中的例句。
四、祈使句末尾用问号;表示疑问语气时,当用问号。
笔者认为:在祈使句末尾用问号的句子宜理解为“祈使句含疑问语气”;“祈使句含疑问语气”的句子是疑问句——由于问号的使用,祈使句变成了疑问句。
例句:
1.屈原 我去向南后求情,请她容恕我吧?
△
(郭沫若《屈原》,引自高中第四册《语文》第11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2.“三阿太,你这蓝布手巾太旧了,买一块老牌麻纱白手帕去罢?我们有上好的洗脸手巾,肥皂,买一点儿去新年里用罢。价钱公道!”
“不要,不要;老太婆了,用不到。” △
(茅盾《林家铺子》,引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下册》第15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3.[街上卖报的喊叫:“长辛店大战的新闻,买报瞧,瞧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报童向内探头。
报童 掌柜的,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来一张瞧瞧?
王利发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
报 童 也许有,您自己找!
王利发 走!不瞧!
报童 掌柜的,你不瞧也照样打仗!(对唐铁嘴)先生,您照顾照顾?
△
(老舍《茶馆》,引自高中第四册《语文》第14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4.宋恩子 后面住着的都是什么人?
王利发 多半是大学生,还有几位熟人。我有登记簿子,随时报告给“巡警阁子”。我拿来,二位看看?
△
吴祥子 我们不看簿子,看人!
(老舍《茶馆》,引自高中第四册《语文》第14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五、感叹句末尾不用叹号而用问号;表示疑问语气时,当用问号。
笔者认为:在感叹句末尾用问号的句子宜理解为“感叹句含疑问语气”;“感叹句含疑问语气”的句子是疑问句——由于问号的使用,感叹句变成了疑问句。
例句:
1.婵娟 你为什么要杀他?未免太残忍了吧?
△
卫士甲 姑娘,你不知道。这是我们的一种法术,叫作“活杀自在”。他并没有死,回头我要把他救活转来的。你赶快出来。
(郭沫若《屈原》,引自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第七册《文选和写作》第41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2.二春 (端详妈妈)行啦!人家要问您,您说什么呀?
大妈 我——
二春 说什么呀?
大妈 沟修好了,我可以接姑奶奶啦!
[大家哈哈大笑。]
二春 您就是这一句呀?
△
(老舍《龙须沟》,引自初中第六册《语文》第132-13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2版)
3.乡妇 走吧,乖!
小妞 不卖妞妞啦?妈!不卖啦?
妈! △ △
乡妇 乖!(哭着,携小妞下)
[康六带康顺子进来,立在柜台前。
康六 姑娘!顺子!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么办呢? 你不找吃饭的地方,你饿死!我不弄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你呀,顺子,认命吧,积德吧!
康顺子 我,我……(说不出话来)
刘麻子 (跑过来)你们回来啦?
△
点头啦?好!来见见总管!给总管磕头!
△
康顺子 我……(要晕倒)
(老舍《茶馆》,引自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第七册《文选和写作》第45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4.鲁侍萍 她没有死。
周朴园 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鲁侍萍 她又被人救活了。
周朴园 哦,救活啦?
△
(曹禺《雷雨》,引自高中第四册《语文》第9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叹 号
一、感叹句末尾不用叹号而用句号;表示舒缓语气时,当用句号。
例句参见句号“五”中的例句。
二、感叹句末尾不用叹号而用问号;表示疑问语气时,当用问号。
例句参见问号“五”中的例句。
三、陈述句末尾不用句号而用叹号;表示强烈语气时,当用叹号。
例句参见句号“二”中的例句。
四、疑问句末尾不用问号而用叹号;表示强烈语气时,当用叹号。
例句参见问号“二”中的例句。
五、祈使句末尾用叹号;表示强烈语气时,当用叹号。
例句略;因为《用法》和《国标》在对叹号的定义之后,已作了补充说明——含强烈语气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
从上述的例句中可以看出:
一、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战线上的一些语言大师就开始普遍这样使用了:
1.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或叹号和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
[##]
2.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或叹号和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
3.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或问号和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
二、句号的使用范围并非局限于陈述句,而且陈述句的本身也并非都用句号;问号的使用范围并非局限于疑问句,疑问句的本身也并非都用问号;叹号的使用范围并非局限于感叹句,感叹句的本身也并非都用叹号。也就是说,《用法》中简单地把句号、问号、叹号三种句末点号的用法分别定义为“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问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和“叹号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国标》中简单地把句号、问号、叹号三种句末点号的用法分别定义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和“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显然是有失周全的。
笔者认为:
一、《用法》和《国标》对句号的定义——“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和“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不仅误导人们把所有的陈述句末尾的停顿都用句号;而且还排斥了“句号用于疑问句末尾的停顿,表示舒缓语气”的用法,排斥了“句号用于祈使句末尾的停顿,表示舒缓语气”的用法,排斥了“句号用于感叹句末尾的停顿,表示舒缓语气”的用法。
同理可证:
1.《用法》和《国标》对问号的定义也存在“误导”和“排斥”的问题;
2.《用法》和《国标》对叹号的定义同样存在“误导”和“排斥”的问题。
二、通过标点符号的使用,可以帮助作者在文中实现多样化的表达形式——更准确、生动、鲜明地表达自己缜密、复杂的思维和感情。一句话末尾的停顿,作者根据语境,需要表示舒缓语气,就用句号;需要表示疑问语气,就用问号;需要表示强烈语气,就用叹号。——这也正如著名语言学家邢公畹先生在致笔者信中所说的那样:“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作者写作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总结上文中的例句,客观地说,表达效果(指作者在写文章时所希望实现的表达效果)、语气(指舒缓、疑问、强烈三种语气)、句末点号和句类(指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类)四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表达效果决定语气,语气决定句末点号的使用,句末点号的使用决定句类。句类不能决定句末点号的使用;但现行句末点号的定义就是根据句类来确定句末点号的使用的——这就是现行句末点号定义欠妥的核心原因。
为了进一步地说明,再把“句末点号的使用决定句类”这个汉语语言组织规律浓缩如下:
1.他是好人。(用句号是陈述句)
他是好人?(用问号是疑问句)
他是好人!(用叹号是感叹句)
2.他骂你啦?(用问号是疑问句)
他骂你啦。(用句号是陈述句)
他骂你啦!(用叹号是感叹句)
3.把他带走。(用句号是祈使句)
把他带走?(用问号是疑问句)
把他带走!(用叹号是感叹句)
4.下大雨啦!(用叹号是感叹句)
下大雨啦。(用句号是陈述句)
下大雨啦?(用问号是疑问句)
四、对于界定句类的依据问题,应该分为如下两种情况说明:
1.在静态情况下(即在句末没有使用句末点号的情况下),界定句类的依据是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定义。
2.在动态情况下(即在句末使用句末点号的情况下),界定句类的依据是句末点号。
五、《用法》和《国标》对句号、问号、叹号的“根据句类决定句末点号的使用”的定义,倒置了句末点号与句类之间“谁决定谁”的孰本孰末关系——客观地违反了“句末点号的使用决定句类”的汉语语言组织规律(上文已充分说明了这一客观规律),
现行句末点号的定义忽视了句号、问号、叹号灵活性的使用,难以全面概括现代书面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有害于书面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化,不利于人们表达缜密、复杂的思维和感情。
六、本文对句末点号的定义所创立的新观点不是书面语言发展的产物,现行对句末点号的定义是历史性谬误;上文所列举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例句已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笔者正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才有意列举二三十年代例句的。)
七、准确地说,句末点号有如下两个语言功能:
1.表示句子末尾的停顿,实现句子的完整意义;
2.表示句子的语气,实现句子的准确表达。
因此,对句号、问号、叹号的定义应该是:
句号用于句末停顿,表示舒缓语气。
问号用于句末停顿,表示疑问语气。
叹号用于句末停顿,表示强烈语气。
那么,对句号、问号、叹号如此定义是否准确呢?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从上文的例句中任抽三例来分析:
如例: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作者在这感叹句末尾使用句号,表达了作者义愤填膺、近乎哽咽的悲壮情怀。这个句号蕴涵着意在言外的感情,创造了感情将在沉默中爆发的意境,体现了文章含蓄深沉的风格。如果把这个句号换成叹号;那么,原有的效果就荡然无存了。
2.乡妇:走吧,乖!
小妞:不卖妞妞啦?妈!不卖啦?
△ △
妈!
乡妇:乖!(哭着,携小妞下)
(老舍《茶馆》)
作者在这两个感叹句末尾使用两个问号,把一个幼女难逃虎口、呼唤母爱、呼唤光明、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场面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果把这两个问号换成两个叹号,文意则变得淡然乏味了。
3.我知道,这泪雨中的每一滴,都不是普通的眼泪,一颗,一颗,都是万金难买的友谊珍珠!
△
(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作者在这陈述句末尾使用叹号,表达了作者心潮澎湃、充满感慨的激情。如果把这个叹号换成句号,虽然文意未变,但感情则平淡如水了。
通过对上述三例的分析,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表达效果是检验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二,据笔者的三个定义:
1.解除了句末点号的原定义对人们的历史性束缚,扩大了句号、问号、叹号的使用范围;
2.便于操作,人们在使用句末点号时,只需考虑一个问题,即句子的语气——把人们从原来在使用句号、问号、叹号时必须先判断句子属何类型的繁复而又谬误的思维程式中解脱出来;
3.可以帮助作者在文中实现最佳的表达效果。
所以,“句号用于句末停顿,表示舒缓语气”、“问号用于句末停顿,表示疑问语气”和“叹号用于句末停顿,表示强烈语气”三个定义是成立的。
附注:
在特定的语境中,既需要表示疑问语气又需要表示强烈语气的句末点号使用问题,可分为如下两种情况处理。
一、从比例上说,需要表示的疑问语气稍大于需要表示的强烈语气,可问号在前,叹号在后,问号叹号并用,如“?!”。
如例:
1.我不能、不能抑止我眼中的热泪啊,我怎能、怎能平息我激跳的心头?!
△
(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引自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第七册《文选与写作》第4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2.鄢丁不觉惊叫:“啊?!也把你给开除了?!——这是怎么回事儿?!”
△ △ △
(颜一烟《盐丁儿》,引自1983年第11期《电影创作》第33页)
二、从比例上说,需要表示的疑问语气稍小于需要表示的强烈语气,可叹号在前、问号在后,叹号问号并用,如“!?”。
如例:
1.“我招惹谁了!?”祥子带着哭音,说完又坐在床沿上。
△
(老舍《骆驼祥子》,引自《老舍作品经典·第2卷》第334页,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2.周萍:(怒)你混账!
周朴园: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开除了!?
△
(曹禺《雷雨》,引自高中第四册《语文》第10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仲伟芸,男,1944年生,汉语标点学者。现居江苏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