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7年第12期 ID: 81804

[ 谈春华 文选 ]   

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 谈春华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指美育的诸因素潜移默化地渗入语文教学的诸环节之中。语文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就教材而论,其美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包罗了一切美的表现,由一篇篇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编辑而成的课文作为信息的载体,差不多包括了人类文化传统中各个领域的积淀。就语文的教学形式而言,其朗诵、讲解、板书、看录像、听录音等兼备了音乐、美术等各种功能。再加上让学生参与讨论,编演课本剧,即兴演讲以及进行写作等活动,能使学生在感知和感受美的同时,进行美的创造,从而产生更好的美育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其内容和方法都渗透着美感教育。现就其有关问题浅论如下: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渗透
  
  教材是语文教学中审美的客体。语文课本精选的课文绝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其中相当的数量是典范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的作品内容,汇成了自然美、社会美的意蕴世界,而且文艺作品本身就是一件美妙的艺术载体。因此作为审美的主导者——教师,应该充分揭示课文中所蕴积的真、善、美的内涵,实现对学生进行陶冶的审美目的。
  (一)入画、入情、入理,以美启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
  教材中写景、状物、山水游记、田园诗歌等课文,对自然美进行了钟情的描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自然画面。然而,经过作者摄取拼接的自然景象,已不再是纯客观景物,而是作者的主观倾向在自然现象的感性显现。从美学意义上说,它已经是“人化了的自然”,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情”,而且蕴含着一种逻辑上的“理”。
  1、入画,就是教师对课文描绘景物的再现,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绿》中的梅雨潭,像温润的碧玉、少妇的裙幅、蔚蓝的天幕;《三峡之秋》中,早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下午的平静、入夜的沉沉欲睡、月出时的朦胧青光;《荷塘月色》中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似笼着轻纱的梦;《山居秋暝》中的松间月影、石上流泉、晚归的浣女和顺流而下的渔舟;《石钟山记》中暮夜孤舟、大石侧立如猛兽奇鬼、微波入穴的款坎镗鞑之声;《沁园春·长沙》中漫山红遍的橘子洲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的赤壁;《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等,有的明丽,有的壮阔、有的苍凉……这一切,通过课文声、色、形、态等描写,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面去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存和生活经验,使文中的图景在学生的脑海里呈现出来,产生“身在画图中”的美感,从而领略自然风光的景趣。
  2、入情,就是作者寄寓的感情跟学生激发的感情产生共鸣。“一切景语皆情语”:梅雨潭中的“绿”让人沉醉,心旌摇荡;三峡的秋景使人眷念和向往;荷塘月色能叫人忘却淡淡的哀愁产生淡淡的喜悦;辋川别墅的景象把人带入和平和恬静;夜游石钟山使人感到阴森可怕,毛骨耸然;登临橘子洲头的壮怀激烈;面对赤壁古垒的人生感叹;夕阳归途中的孤旅幽思……有的喜悦,有的忧伤,有的惊惧,有的哀怨——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在入画的基础上去体验、去感受,使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与学生通过画面激发的情交配,产生“共振”效应,从而领略自然风光的情趣。
  3、入理,就是通过课文的画面和感情去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意蕴。这是审美的高层次要求,是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绿》和《三峡之秋》对祖国山川景物的赞美;《荷塘月色》对大革命时期知识份子苦闷彷徨心理的刻画;《山居秋暝》表现诗人对官场污浊的厌恶和对安静纯朴生活的追求;《石钟山记》对事物必须目见耳闻,不能凭主观臆断其有无的道理的揭示;《沁园春·长沙》对“指点江山”的渴望;《念奴娇·赤壁怀古》对“人生如梦”的感慨等等。有的赞美山川,有的抒发怀抱,有的探求哲理。这些意旨,才是文学描写自然美的真髓。学生只有理解了这一层,才能领略自然美的理趣。
  (二)披情、传情、动情,以美积善——进行社会美教育
  教材中记人叙事的课文,对人类社会的劳动斗争、人情世态、生活环境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的表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是一轴轴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卷和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面。教师在施教中,要“披文以入情”。运用顺起、逆起、折起、喻起等方式,创设情境,进入角色,并与审美客体中的人物一道俯仰沉浮,悲欢契阔,准确地传导出作品中的情感特征,让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震撼,受到洗礼,从而陶冶其美好高尚的情操。这是对学生“积善”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因文制宜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斗争美、人格风尚美、生活环境美的教育。
  1、劳动美和斗争美的教育。劳动不仅创造了美,而且劳动的本身又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伐檀》一诗中,如果撇开劳动者对统治者的不满这一层,仅就其所描绘的壮阔的劳动场面而言“砍砍”伐木的高亢声音,那运木者的群体形象,构成了一幅古代劳动人民从事集体劳动的壮丽画卷。《景泰蓝的制作》介绍了我国景泰蓝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制胎、掐丝、烧焊、点蓝、打磨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件晶莹灿烂的没有一点缺憾的精制品。这不但歌颂了人民的智慧,更歌颂了劳动本身。《人造海》赞美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荷花淀》中对水生嫂月夜织席等候丈夫回家的描写,表现了解放区人民的内心喜悦等等。当然,也有对屈辱劳动,即劳动异化的表现,如《包身工》通过对“包身工”这种黑暗制度的谴责来抨击了帝国主义的罪恶,从而教育学生热爱今天的劳动生活。
  斗争美教育,是指人类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各种抗争活动,不仅包括历史上的阶级斗争,还包括与恶势力的抗争。总之,它是以被压迫者在正义旗帜下的反抗来推动历史前进和求得自身的发展的。这种为实现人类美好理想而进行的斗争,本身就是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刑场上的婚礼》以周文雍和陈铁军两同志在刑场举行婚礼的壮举,歌颂了他们无私无畏为正义而献身、大义凛然的崇高精神;《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双双殉情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其斗争精神是美的;《王贵与李香香》更直接反映出美满的生活是通过斗争得来的这一历史事实;《丑小鸭》也通过不断的斗争和追求,最后才获得新生与幸福;《荷花淀》写人民与日寇斗争的胜利和喜悦;《窦娥冤》中窦娥在临死前的三桩誓愿是古代人民斗争的曲折反映。相反,不斗争,逆来顺受,最后只会落得不幸的结局。如《高觉新》中的觉新,《药》中的老栓和小栓等。
  2、人格美和风尚美的教育。正义感,疾恶如仇的精神,对爱情的忠贞,虚心好学的品质,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精神等,构成了社会美的主体——即人的美的重要内容。“文学即人学”,人的美主要是心灵的美和行为的美。社会主义制度又给人的活动和交往提供了风尚美的温床。人格美和社会主义的风尚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内容。因此,古今中外的这类作品占的比重很大。如《卧心尝胆》中越王勾践苦其心志,劳其体魄,励精图治,奋发自强的精神;《国殇》中的战士勇赴国难,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虚心接受批评,闻过即改的作风;《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诫告;《百合花》中军民之间、革命同志之间的纯洁、真挚、深厚的革命感情,以及《送东阳马生序》中不辞劳苦,虚心求学的精神等等,都可在学生心灵中种下善的种子,从而树立起景仰的丰碑。然而,《守财奴》中对葛朗台满身铜臭的拜金主义丑恶灵魂的揭露,《项链》中对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揶揄,《失街亭》中对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嘲讽等,是以丑来衬美的。其艺术形象本身也是具有审美价值的。
   [##]
  3、生活环境美的教育。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美是生活。”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既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又是人们审美趣味的折射,而且美的环境又能陶冶人的性情。教材中这类作品也不少见。如《八只小猫》与其说是对艺术美的刻画,不如说是对生活美的把玩。作者对它们的色泽、质地、神态以及它们辉煌的功绩都作了尽情的描绘,使我们对生活充满了钟爱。此外,如《女大学生宿舍》对学生生活情趣的描写。《首都北京大门——北京车站》对其建筑和使用情况的描写都能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精妙、巧妙、美妙、以美立美——进行艺术美教育
  教材中除少数课文内容是对艺术的直接表现(如《琵琶行》、《观舞记》等),因而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和鉴赏之外,更多更主要的是教师要通过文学作品本身在结构、语言、意境等方面的美的赏析去感染学生,从而使他们增强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精妙的语言是文学作为艺术的特有表现形式。汉语言具有准确、概括、形象的表现能力,汉语在声调韵律和语法修辞等方面都富有审美属性。品词是语文教学中特有的审美方式。如“妻孥怪我在”的“怪”字就值得品味。“怪”字不但真实地表现出杜甫在战乱中回到羌村时妻子的惊怪情态,更揭示了战乱漂零、人命危浅的情怀。教师对语言的咀嚼和玩味,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以及理解能力。
  巧妙的结构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文学艺术的串珠之索。文学的表现手法非常灵活,可惟妙惟肖地刻画,可汹涌澎湃地抒写。再加上呼应、跌宕、比拟、夸张等等手法的运用,无不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美的浪花。教师要善于分析、揭示并引导学生去领会。
  美妙的艺术境界是文学艺术灵魂的栖居之地。境界亦即意境,是作家主观情志和客观风物的统一。例如: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辋川别墅的景色,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苏轼赞王维“诗中有画”,这就是指的一种艺术境界。教师把学生带入此景遨游,久而久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二、教学形式方面的渗透
  
  语文教学除以上内容所包涵的审美要素外,在课堂教学形式上,有其独特的示美性。
  1、朗诵。汉语具有一字一音,声、韵、调和谐的特点,特别是古典的诗、词、曲,在节奏、韵律方面有音乐美。因此,加强朗诵教学,使学生感受汉语的音韵美,既可与音乐美相通,又是其他数、理、化等学科所不能比及的。此外,朗诵还可以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低回哀怨等技巧来传递作品中的感情,还可以通过摹声等手段来再现自然的声音和人物的角色,把学生带入意境,产生良好的审美效果。
  2、讲解。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进行的(指常规教学而言),教师的讲解不是对作品语言的重复,而是对审美对象的再创造。阿·托尔斯泰曾说过:“在人的大脑里好像有着成千上万个,也许还是成百万个键子。一个正在讲话的人,就好像是用无形的手指在大脑这个键盘上弹奏一样。而讲话人所奏出来的那支交响乐也就在知音的头脑里回响起来。”这段话是对教师讲解的重要性形象、精辟的注解。讲解除要有准确性外还必须干净利落,饱含感情,把学生带入美的世界里徜徉。
  3、板书。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好的书法使学生肃然起敬,好的书构使学生视爽神舒。课堂讲授必须要有板书,而且要求板书必须具有书法的形式美和对内容精要概括的逻辑美。好的板书不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提高教学效果。
  4、录像。语文教材大都可以制成录像片(或幻灯片)。在教学中,通过视觉形象所引起的愉悦,能达到美术所特有的审美效果。这些录像片,不但可以把课文语言的想象性变成画面的可视性,而且通过制作者的主观再创造,可以弥补部分学生对原作审美的失真。
  5、录音(或配乐教学)。音乐语言也有其形象,若把音乐形象与作品中相同的形象揉合在一起,采用配乐朗诵的手段进行教学,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将视觉形象变为听觉形象的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已被普遍采用。因此,配乐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的一种良好方式。
  此外,语文教师相对其它学科的教师来谈,与学生的接触要多一些。因此,语文教师在服饰、举止、气质等方面对学生的表率示美作用亦不可忽视。
  谈春华,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黄石。
  

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