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7年第7期 ID: 80691

[ 蒋祖慰 文选 ]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学习语言

◇ 蒋祖慰


  个人简介
  蒋祖慰,1982年毕业于湖南省零陵师专,1986年支边到新疆乌鲁木齐市,现任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副校长、市政协委员、自治区中语会理事。多次在省市级论文大赛和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奖。教研足迹踏遍天山南北,先后到过石河子、克拉玛依、伊宁、吐鲁番等地讲学,受到了同仁的好评。1999年代表新疆参加全国首届省会城市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获一等奖第一名。发表的论文共有20多万字,2005年出版了专著《语文教师素质论》。
  
  教育观点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学习语言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化,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浸润着老师们的头脑,并逐渐影响到语文教学,使之朝着理想化的方向发展,这些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酷现实是,语文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仍然不高。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包括新的教学理念尚未被广大教师接受,先进的教改经验尚未推广等。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很多老师还陷在某个误区中没有跳出来。这误区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来替代组织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来替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应该是组织学生学习语言,而不应该是组织学生研究语言。
  那么,学习语言和研究语言有什么区别呢?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是学习语言教学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对学习语言和研究语言做了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感受来积累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研究语言则是针对语言材料或语言现象,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揭示其规律。
  学习语言和研究语言,在目的、途径、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区别。学习语言的目的是提高吸收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研究语言的目的是寻找语言规律。学习语言要求把大量的语言材料化为己有,研究语言只要求从语言材料中提取系统的语言知识。学习语言重感受、领悟和积累;研究语言重分析、归纳。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是语感培养、直觉思维;研究语言的主要方法是理性分析。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育,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不同于一般知识,其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极强。无论是复杂的语言成品,还是简单的语言成品,都是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其中既包含着思想,也包含着情感,还包含着语言组合规则及语言运用方法等。如“我非要吃苹果!”既表达了要吃苹果的意愿,又表达了强烈请求的感情色彩,而这句话又体现了一定的语言组合规则和修辞方法。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使学生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学生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对词语含义、语法规则等,往往以“格”的形式在头脑中固定下来,“格”越多、越固定,语感就越强。语感强的人,看一篇文章,听一席谈话,不仅可以迅速领会其内容,还可以直觉地判断其正误、优劣。同样,在运用语言时,可以不假思索地(指不必考虑词语的含义、语言的结构、语法规则、修辞手法等)借助于“格”自由地表情达意,写出得体的文章,说出得体的话。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它依靠直觉思维而不依赖分析思维,其实质是感性中暗合着理性,直觉中积淀着思考。
  学龄前儿童学习语言是在成人长期熏陶下进行的,一方面吸收和积累语言,一方面领悟和积淀语感,于是成功地提高了语言能力。这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是科学的。其学习过程是:感受(听取)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积累(记住)语言—运用(说)语言。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靠的是反复的语言实践而不是理性的语言知识的指导。刚刚学会说话的儿童大都可以说出符合语法规则的通顺的句子,如“我要吃苹果”,不会说成“苹果要吃我”;有的还可以说出符合逻辑的、运用了某些修辞手法的一连串的话。3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掌握简单的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比如:“我吃了一个苹果”——记叙;“这是个大苹果”——说明;“苹果比桃子好,苹果比梨甜”——议论,发表见解;“这个苹果多好啊!”——抒情,抒发喜悦之情。可见,儿童学习语言走的是一条捷径。试问:如果让儿童走“分析—理解—运用”的途径,学习和运用词汇,必须了解词的构成、词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学习和运用句子,必须了解句子的结构、类型;学习和运用成套语言,必须了解句群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那么,他们还能学好语言吗?
  毫无疑问,语文课最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那么还要不要理解课文内容呢?当然要。但是,如果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学习语文的最终要求,就不妥了。因为,语文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第二层次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三层次是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的。第一层次是教学必经的步骤,但并非教学目的。当前语文教学的通病,就是在这个层次上耗费了太多时间,甚至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于是,语文课变成了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课、科普知识课、环境保护课。学习课文的目的,无非是积累语言材料,扩大知识视野,借鉴写作方法,训练思维能力,陶冶思想情操。而这些,都可以统一和落实在对文章的感受和领悟上,统一和落实在语感训练之中。
  值得强调的是,第二、三层次,属于学习语言的范畴,相对来说,第三层次才是真正深入到了语言内部,课文教学要强化的正是这个层次。可以说,课文教学主要抓两件事,一是把握思路,一是品味语言。把握思路就是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立意、选材、组材等方面的特点,品味语言就是具体领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误解:学生掌握了语法知识就会写出或说出符合语法规则的书面或口头语言;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各种文体或结构,就会写出符合这些文体或结构的文章;学生了解了各种表达方式,就会熟练运用这些表达方式;学生了解了各种修辞手法,就会熟练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于是,我们用大量时间去分析语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知识,对每篇课文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进行全面剖析,以为这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正确途径。其实,大谬不然。教练员决不会认为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主要靠掌握系统的运动学知识来提高,而会认为要靠运动实践,即操作—领悟(包括必要的点拨)—积累(经验、技巧)—操作,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同样,学生听、读、说、写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而是靠语言实践,在听、读、说、写的实践中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当然,语言知识不是完全没有作用,学一点可以帮助提高语文能力,就像运动员懂得了一点运动学知识,对提高其运动水平是有益的一样。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改变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替代组织学生学习语言的做法,改变以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替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积累的做法。彻底改变这些做法的有效手段就是要加强语感教学。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语感教学是以培养语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语感教学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一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让学生多听、多读、多写成套的语言材料。语感分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它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这是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而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称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运用效果。例如《捕蛇者说》中“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一句的字面意义是,有个姓蒋的在专门从事捕蛇这件事情上享有好处有三代了。但捕毒蛇这件事有生命危险,蒋氏祖、父两代都死于此事,蒋氏本人也几次差点送了命,怎么能说是“专其利”呢?换成“受其害”不是更恰当吗?是不是作者用错了词呢?当然不是。因为这字面意义的后面,隐藏着苛税毒于蛇的意义。
   [##]
  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语感实践而不注重语感分析,使语感的培养带有某种自发性和盲目性。只有把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结合起来,使语感训练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学习语言。
  
  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刚才我们听到的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歌,看过这部电视剧的请举手。
  (很多人举手)
  师:看来绝大部分同学看过,喜欢的请举手。
  (少数人举手)
  师:寥寥无几啊。读过原著的同学请举手。
  (十几人举手)
  师:喜欢读的同学请举手。
  (一人举手)
  师:看样子其他同学都不太喜欢,为什么?大家知道这可是古典名著啊,哪位同学谈谈你不喜欢的原因?
  生:没意思,尽是吃饭、聊天,不过也许我没看懂。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实在,也很谦虚,觉得《红楼梦》像是在拉家常,东家常,西家短的。大家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呢?
  (很多人举手)
  师: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名著的选段——《林黛玉进贾府》,看看他们是如何拉家常的。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那么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通过自学我们有了大致的了解,首先我们知道,林黛玉是一位出身贵族家庭的小姑娘,母亲去世后孤身一人来到贾府,投奔外祖母,同学们想一想,她实际上处于一种怎样的生活境地?
  生:寄人篱下。
  师:非常好,林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就是寄人篱下。正因为寄人篱下,所以她一进贾府就自然产生了一种防卫心理,不知道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留心到,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好吗?
  生:“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师:找得非常准确,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确实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那么,她进入贾府以后该怎样和贾府的人说话呢?我们现在就来品一品林黛玉与贾府的人所说的话。请同学们在书中勾画一下,林黛玉进贾府后和哪些人说了些什么话。
  生:第一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
  第二处: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玩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师:请坐!这位同学找到了两处,一是林黛玉回答大舅母邢夫人说的话,二是回答二舅母王夫人的话,那我们先来看第一处,林黛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回答邢夫人话的?
  生:邢夫人苦留林黛玉吃过晚饭再回去。
  师:我们把这一段再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
  师:说实在话,这的确是拉家常,说的话很普通、很平常,不知道同学有没有注意,在这看似平常的话中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琢磨,哪位同学来品一品?
  生:林黛玉很自尊,说话很小心,她怕被人耻笑。
  师:看来这位同学已然品出了些味道。我们知道,邢夫人要请黛玉吃饭,但黛玉又不能吃,所以黛玉说这番话的目的就是要推辞。如果我是林黛玉,这样说行不行:“舅母赐饭,我就不敢领了,因为还要去拜见二舅母,异日再领,未为不可。”好吗?有哪位同学站在大舅母的立场上谈一谈?
  生:很不高兴,心想我有什么比不上二舅母的吗?
  师:会生气,因为你觉得林黛玉有一点看不起人,是吧?我留你吃晚饭是好意,你不吃也就罢了,不吃的原因竟是要看望二舅母。你心里就会想了,难道二舅母比我重要吗,是不是会有这样不好的效果啊?但是,林黛玉说了一番话后邢夫人有没有生气?
  生:没有。邢夫人笑了,很高兴,并且说“这倒是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关键是哪句话打动了邢夫人,让邢夫人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呢?
  生:“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还有“望舅母容谅”。
  师:对,小小年纪说话有情有理,“舅母爱惜赐饭”,显得很领舅母的情谊,“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对长辈的礼数使得她不得不辞谢。这番话说得很有礼貌,既表达了她对邢夫人的感激之情,又让邢夫人觉得这顿饭黛玉委实不能吃。
  师:那么,林黛玉跟王夫人又是怎样说的呢?王夫人给黛玉介绍宝玉,王夫人是怎样说宝玉的?
  生: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师:是的,王夫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叮嘱林黛玉不要理睬宝玉,不要沾惹宝玉。同学们,你们看,如果我是林黛玉能不能这样说:“舅母,我可不能不睬他,我可要和宝哥哥玩的啊”?
  生:(笑)不行。
  师:以林黛玉的身份,她不能这样说,她肯定得顺着王夫人的话,说我不去沾惹他。那老师再来扮一下林黛玉,看这样说行不行:“舅母所说的可是这位衔玉所生的哥哥,在家时就常听母亲说起,说这位哥哥非常顽劣,极不喜欢读书,舅母放心,我不会去沾惹他的。”你们觉得林黛玉这样说行不行?
  生:不行,林黛玉刚刚到贾府,以她的性格不可能这样说话。而王夫人又是宝玉的母亲,俗话说母子连心,王夫人要是听到别人这样说自己儿子,会生气的。
  师:那王夫人不是自己说过的吗,宝玉是混世魔王,孽根祸胎。她自己先说的,怎么林黛玉说了她就不高兴呢?
  生:王夫人自己说可以,别人说就不行,这是人之常情。
  师:对的,人之常情。更何况王夫人只是说说而已,心里也许并不这么想,那么我们来看看林黛玉是怎样回答的,大家一起来读读。
  生:“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
  师:王夫人什么反应?
  生:很高兴。
  师:为什么?
  生:林黛玉非但没有贬,反而说出了宝玉的优点,他和姊妹的关系很好,所以大家才喜欢同他玩的,所以王夫人很高兴。
  师:那么,林黛玉又是怎样回答她不会去沾惹宝玉的呢?
  生:“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师:很好,这就是说林黛玉把自己不沾惹宝玉归结为家规礼教,由于男女住处分开,自然不可能去沾染他,林黛玉不提自己不想去沾惹宝玉,只是说客观上不可能沾惹宝玉,二舅母听了心里自然就不会有其他想法,那么同学们来评一评,通过林黛玉和邢夫人、王夫人的对话,你觉得林黛玉这个人说话怎么样?
  生: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生:非常周到,想了很多问题。
  生:她的话让别人听了很舒服,很得体。
  师:说得非常好,这说明林黛玉说话非常得体,语言恰到好处。表面上看林黛玉进贾府不过就是说了两句家常话,但我们还是觉得有很多地方值得琢磨,从这几句家常话中能不能说一下你对林黛玉的印象。
   [##]
  生:细心、多虑。
  生:聪明、机敏。
  师:我们总结出林黛玉的个性是谨慎多虑的,可不可以这样说呢?
  生:可以。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如果说林黛玉是寄人篱下的话,那么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怎样?
  生:掌管家务,握有实权,地位非常高。
  师:大家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啊?
  生: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
  师:王熙凤是怎样出场的?
  生:笑着出来的。
  师:笑着出来的,并且说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在场所有的人是什么表情,文中用了这样一个词“敛声屏气”。林黛玉这时候会不会这样想啊:“这个人怎么这样放荡无礼啊”,按大家族的礼数,这样放荡无礼的人,贾母肯定会骂她,那么我们从文中能不能找到贾母骂她的句子啊?
  生:找不到。
  师:那么文中是怎样说的?
  生: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师:看样子贾母非但不讨厌,还很喜欢,是不是?
  生:是。
  师:贾母和一个晚辈开玩笑,用玩笑的语气表达了对王熙凤的喜欢,贾母是贾府中地位最高的人,她宠爱的人地位自然高了。我们再来看看,这样一个人出场以后向林黛玉说了些什么话,我们让两位同学分别扮演王熙凤、贾母,分角色为大家朗读一下,请这两位同学酝酿感情进入角色。
  生甲(王熙凤):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生乙(贾母):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生甲(王熙凤):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生乙(贾母):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生甲(王熙凤):“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师:请坐,刚才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了这段对话,我想请扮演王熙凤的同学来回答一个问题,你读王熙凤这番话的时候很娇柔,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生:因为王熙凤是贾母面前的红人,且是晚辈,仗着贾母的疼爱,对贾母有一点撒娇。
  师:你从王熙凤的话里还读出了撒娇的味道,很好,很好。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王熙凤这番话有几层意思。第一层,她夸了谁?
  生:林黛玉。
  师:就林黛玉一个人吗?
  生:好像不是。她既夸了林黛玉很漂亮,又夸了林黛玉不像是外孙女,而是嫡亲孙女,所以把迎春、探春、惜春她们也都夸了,夸了这几个孙女自然也就夸了贾母。一句话,把所有的人都夸到了。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那她夸了大家之后又怎么样呢?
  生:在林黛玉面前掉眼泪,但当贾母说不要让王熙凤招她的时候马上就又转悲为喜,说自己该打该打,挺虚伪的。
  师:这位同学还品到了王熙凤的见风使舵、虚伪。那么第三层,王熙凤关照林黛玉说:“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来告诉我”,这话表明了什么?
  生:表明她在贾府中握有实权。
  师:你们看看王熙凤,她几句话真可谓滴水不漏,既照顾到了所有的人,又恰到好处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大家想想,这体现出她怎样的个性?你喜不喜欢她?喜欢的请举手。
  (有3个学生举手)
  师:我想请同学来说说喜欢她什么。
  生:会说话,会做人。
  师:还有谁要补充?
  生:处事圆滑老练,又会照顾别人的情绪,这就是贾母喜欢她、家中的事都由她来处理的原因。
  师:好的。看样子你们都有自己的理由,我尊重你们。那么还有这么多同学不喜欢,能不能也说一下理由。
  生:泼辣、虚伪,悲喜转变的速度太快,可见不是真心。
  生:我也觉得她很虚情假意,把话说得很周到,让每一个人都舒服,这说明并不是为别人着想,而是为自己。
  师:是的,恐怕有同学还会用其他的贬义词来形容她,比如欺下媚上、阿谀奉承、圆滑世故,等等。但可能也有同学会用褒义词来形容她,比如精明能干、果断老练,等等。我觉得在咱们今天小说节选的这部分恐怕找不到一个很恰当的答案,不如以后有机会读整部小说的时候再做定论,那样会更好些。
  师:不论是林黛玉还是王熙凤,我发觉她们都很会说话,语言非常得体,这里我有一个问题:她们说话如此得体,恰到好处,主要是注意到了什么?
  (讨论3分钟)
  生:说话的对象和环境。
  生:还有身份和地位。
  师:非常好,我来补充一点,就是说话的目的,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所以我们高中阶段有一个知识点,也是对我们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就是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做到语言得体。
  师:文中除了林黛玉、王熙凤这两位主人公的语言非常得体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也出场了,他是谁啊?
  生:贾宝玉。
  师:那么贾宝玉说话得体吗?觉得他说话得体的同学请举手。
  (没人举手)
  师:觉得不得体的同学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了手)
  师:咦,还有一部分同学保持沉默是什么意思。要有自己的观点啊,是不是?我想先请认为贾宝玉语言不得体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他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太顾及别人的想法。比如他一见面就问黛玉是否有玉,当黛玉说没有时他就把自己的玉摔了,让黛玉很难堪。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他一见到林黛玉就问黛玉是否有字,当黛玉说没有时就要给黛玉送字,也很不合适。
  师:是啊,古人的字不是随便取的,要么父母师长赐题,要么自己取。而宝玉第一次见别人就要送字,并且还说了一段送字的缘由,显得有点轻浮,是不是?在一出场时,林黛玉初遇宝玉,宝玉说了些什么?
  生:这位妹妹我曾见过的。
  师:这话得体吗?
  生:不得体。
  师:你看,贾母这个时候说了“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这可又应了王夫人说的,宝玉有时疯疯傻傻,有时有天无日,只休信他。同学们,他怎敢如此胡说呢?
  生:宝玉是贾府的命根子。
  师:是啊,如果说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宝玉就是贾府的小祖宗啊!
  师:从这番话里,你除了看出宝玉身份高贵之外,还能看出他什么个性。
  生:蔑视功名利禄,放荡不羁。他一看林黛玉没有玉,自己也把玉摔了,在这一摔之中,体现了他的平等思想,并且在给林黛玉送字的时候,对古典知识信手拈来,可见他很有才气和灵气。
  师:从这些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纯真聪慧。
  师:有没有同学觉得贾宝玉会说话?
  生:贾宝玉送林黛玉字,夸林黛玉像仙人一样,很会讨女孩子欢心。
  师:我看不止这一点。我们来看看这一处,贾母要把宝玉安排在自己的住处,想把黛玉单独安排在碧纱橱里,宝玉想和林黛玉住在一处,又不好直白地对贾母说,宝玉是怎样说的,哪位同学来读读这一段?
  生: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宝玉道:“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贾母想了一想说:“也罢了。”
   [##]
  师:你看这话说的,让贾母是不是心头一暖啊,真是没白疼这孙子,一点小事都处处考虑到自己,其实宝玉是想和谁在一起啊?林黛玉。现在,你们觉得这些家常话有意思吗,能品出些滋味来吗?
  生:有意思。
  师:同学们,人物的语言与人物的个性是协调统一的,有这种个性才会有这样的语言,而通过这种语言又能展示人物的个性,同时这些人物的语言又与他们的身份、地位紧密相关。而且这些人物的语言不论得体与否,都展示着他们的性格特征,其实这不是他们自己的语言,而是作者的语言,是作者让他们这样说的,体现了作者刻画人物的笔力和功夫,好的语言可以使人物形象奕奕生辉。我们也可以这样讲:语言得体不仅是语言的艺术问题,还关乎人的生存能力。我希望大家做人不要圆滑世故,但语言要得体周全。
  师:我们现在来做一个语言训练,在《红楼梦》第96回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出示幻灯资料)
  一日,黛玉早饭后带着紫鹃到贾母这边来,一则请安,二则也为自己散散闷。出了潇湘馆,走了几步,忽然想起忘了手绢子来,因叫紫鹃回去取来,自己却慢慢的走着等他。刚走到沁芳桥那边山石背后,当日同宝玉葬花之处,忽听一个人呜呜咽咽在那里哭。黛玉煞住脚听时,又听不出是谁的声音,也听不出哭着叨叨的是些什么话。心里甚是疑惑,便慢慢的走去。及到了跟前,却见一个浓眉大眼的丫头在那里哭呢。黛玉未见他时,还只疑府里这些大丫头有什么说不出的心事,所以来这里发泄发泄,及至见了这个丫头,却又好笑,因想到:这种蠢货有什么情种,自然是那屋里作粗活的丫头受了大女孩子的气了。细瞧了一瞧,却不认得。那丫头见黛玉来了,便也不敢再哭,站起来拭眼泪。黛玉问道:“你好好的为什么在这里伤心?”那丫头听了这话,又流泪道:“林姑娘你评评这个理。他们说话我又不知道,我就说错了一句话,我姐姐也不犯就打我呀。”黛玉听了,不懂他说的是什么,因笑问道:“你姐姐是那一个?”那丫头道:“就是珍珠姐姐。”黛玉听了,才知道他是贾母屋里的,因又问:“你叫什么?”那丫头道:“我叫傻大姐儿。”黛玉笑了一笑,又问:“你姐姐为什么打你?你说错了什么话了?”那丫头道:“为什么呢,就是为我们宝二爷娶宝姑娘的事情。”黛玉听了这一句,如同一个疾雷,心头乱跳。略定了定神,便叫了这丫头:“你跟了我这里来。”那丫头跟着黛玉到那畸角儿上葬桃花的去处,那里背静,黛玉因问道:“宝二爷娶宝姑娘,他为什么打你呢?”傻大姐道:“我们老太太和太太二奶奶商量了,因为我们老爷要起身,说就赶着往姨太太商量把宝姑娘娶过来罢。头一宗,给宝二爷冲什么喜,第二宗——”说到这里,又瞅着黛玉笑了一笑,才说道:“赶着办了,还要给林姑娘说婆婆家呢。”黛玉已经听呆了。这丫头只管说道:“我又不知道他们怎么商量的,不叫人吵嚷,怕宝姑娘听见害臊。我自和宝二爷屋里的袭人姐姐说了一句:咱们明儿更热闹了,又是宝姑娘,又是宝二奶奶,这可怎么叫呢!林姑娘你说我这话害着珍珠姐姐什么了吗,他走过来就打了我一个嘴巴,说我混说,不遵上头的话,要撵出我去。我知道上头为什么不叫言语呢,你们又没告诉我,就打我。”说着,又哭起来。
  那黛玉此时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停了一会儿,颤巍巍的说道……
  请大家推想一下,黛玉这时候会说什么呢?注意考虑林黛玉的性格、身份、地位。
  生:宝玉还是和她好了……
  生:那倒好,也很般配呀……
  (哄堂大笑)……
  师:我们来看看原文:“你别混说了。你再混说,叫人听见又要打你了。你去罢。”
  (教室里一片哗然)
  她为什么说这样一句话,因为她面对的是傻丫头,傻丫头这番话并不是有意说给自己听的,而自己无意之中听了大家要瞒着她的话,她不能哭,也不能冲着傻丫头发脾气,更不能去找贾母等人理论,为什么?
  生:因为她的身份是大家小姐,她的处境是寄人篱下,她的性格并不随和,甚至还比较孤傲。
  师:所以她把所有的委屈、痛苦一口气全咽了下去,反而替傻丫头考虑,这也是非常得体的。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学习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