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自主阅读、收集和处理信息、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共有四篇记叙性散文。这种文体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有适当的议论和抒情,结构上有一条较明显的线索贯穿全文。《背影》与《永久的悔》为精读课文,教学这两篇文章,宜通过作者对亲情的感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珍惜、学会感激、学会理解与宽容。《铁骑兵》和《苏珊·安东尼》为略读课文,教学这两篇文章,可以通过文章中表现出的革命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引导学生学会坚强、建立自信。
学习本单元这四篇课文,可以“情”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可采用朗读教学法、情感体验法、优美词句品味法,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和情感熏陶。
三、单元教学目标
学习本单元应抓住文中的“情”与“神”,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四、课时分配
总课时7课时:《背影》2课时,《永久的悔》2课时,《铁骑兵》1课时,《苏珊·安东尼》2课时。
(福建省漳州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郑丽洪)
《背影》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朴实,意蕴深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教学中,宜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采用朗读、研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以及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人间亲情。
二、教学目标
1.揣摩文章朴实而简洁的语言,感悟文字中蕴涵的父子深情。
2.仔细研读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体会亲情的内涵。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它感动了很多很多读者,因为它写出了人世间至深至诚的父子之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2.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聆听配乐朗读,小声跟读、模仿,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验作品的情感。
(3)讨论交流。针对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如某些词语、句子等,提出疑问。梳理筛选,将学生比较关注的、较有价值的问题找出来,共同解答。
3.研读课文(合作学习)
(1)在写父子离别之前,作者还交代了随父奔丧、家境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内容,从中可见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什么作用?
(2)作者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运用了哪些富于表现力的词语?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默读第六自然段,注意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的读法。
(3)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4)配乐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5)课件展示:父爱深深
4.品味鉴赏(探究学习)
(1)本文语言平淡中蕴涵深情,请从文中找出两个句子加以品味。
(2)课文写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为什么?
(3)文末作者再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4)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仔细观察课本彩页中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说说画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拓展)
5.拓展延伸
提供舒禾《尚在旅途》片段(略),让学生拓展阅读。
(福建省漳州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郑丽洪)
《永久的悔》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课是一篇充满真情的叙事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既没有任何渲染,也没有什么表示强烈抒情的字眼,但却蕴涵着至爱深情。学习本课应抓住叙事散文的特点,反复诵读,领会文中深厚的感情,理解寓深情于平实语言的写法。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在《世上只有妈妈好》音乐声中朗诵“感动中国2004年度十大人物颁奖仪式”颁奖词。
出示投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百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田世国用他的行动尽了孝,可又有几个人可以无悔如他呢?季羡林老人的一篇《永久的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未能尽孝的孩子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之情。
2.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季羡林,出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人……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著名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著有《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
3.分析课文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思考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3)学生阅读第3、4段,找出段中体现父辈生活艰辛的词语,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5)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6)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7)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用原文词句回答。
(8)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思考并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9)范读“我在她身边只待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思考文中“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10)有感情地齐读10、11段,背诵第10段。
4.师生互动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想想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做过让你后悔的对不起父母的事。小组交流、发言。(老师讲自己后悔的事引发学生的表达欲)
5.小结:背景音乐《常回家看看》。
6.拓展延伸
赏析冰心《纸船——寄母亲》(略)。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颜美真)
《铁骑兵》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铁骑兵》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文章悬念多,情节曲折。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注意学习本文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增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了解本文运用衬托的修辞手法,在描写人物、叙述故事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1.找出文中的悬念及其表达效果,体会并学习本文的语言风格。
2.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线索,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3.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A: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争,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两个?
B:有人认为“铁骑突出刀枪鸣”虽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却恰好可以作为杨朔笔下一群抗日英雄的最佳写照,这个读来让人心情激奋、意气飞扬的故事究竟讲的是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吧!
[##]
2.重点难点的突破
让学生采用精读的方式找出吸引他们往下读的关键语句并做记号。反复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3.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渗透
学生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4.拓展延伸
提供白美万《铁骑突出刀枪鸣——〈铁骑兵〉赏读》(略),供学生拓展。
(福建省漳州一中分校李丽)
《苏珊·安东尼》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课属于略读课文,是一篇以人物主要活动为线索的叙事散文,情节简单明了,但是文中语言十分精彩,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以学生自读为主,通过小品剧表演及小型辩论学习口语论辩技巧。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一百多年前,美国只有男子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女子是没有这份殊荣的。一位女子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用她的勇敢、智慧、坚毅,为女性的权利,为女性的自由、平等,高声呐喊。她感动并带动了一群群的妇女加入她的行列,同她一起振臂高呼。今天,我们就来领教一下这位勇敢的女性——苏珊·安东尼。
2.学生阅读课文,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三个问题阅读课文。
(1)这篇文章写了哪件事?重点描写了哪些场面?
(2)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3)苏珊·安东尼的斗争方式是什么?
学生合作阅读解决问题。
(1)文章以苏珊·安东尼争取选举权的男女平等的斗争为重点,着重写“投票斗争”和“法庭斗争”两个场面。
(2)顺叙——插叙——顺叙。
(3)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宣传册和抗议书。
3.各个小组合作阅读后,从重点描写的两个场面中选择一个,用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
学生合作探究后,进行小品表演。其他小组同学观看,概括出苏珊·安东尼在斗争中的性格特点,分析苏珊·安东尼的论述的条理,找出精彩的人物语言。
示例:
A:苏珊·安东尼的性格中的优秀品质:坚定的信念、大无畏的气概、坚忍不拔的意志、卓越的聪明才智等。
B:投票斗争——总统是每个公民的总统,妇女是公民;妇女生育了国家的保卫者,国家离不开妇女;宪法中“人人生而平等”,妇女也是国家公民,因此妇女完全有权参与投票。
法庭斗争——三个反问句驳斥并否定强加给她的罪名;宪法中的“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利”指出真正有罪的是那些违背了宪法的人。
C:驳斥并否定强加给她的罪名的三个反问句,感情强烈,增强了批驳的力量。前后五个排比反问句,气势如虹,充分显示了她的自信和毅力。答案是丰富的,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4.拓展延伸(选做一题)
(1)上网了解美国历史中女性是如何争取、获得平等权利的。
(2)举出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的事例,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分析根源。
(福建省漳州五中徐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