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七、八年级学习了叙事散文、抒情散文、状物散文,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此基础上安排了一组偏于议论的散文。学习这类散文,重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命的意识,指导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引发议论。
二、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所选课文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而偏重于议论。
选文与七、八年级学习过的散文一脉相承,构成了螺旋式上升的格局。四篇课文分别关注家庭、生命、社会与人生,是对生命、社会、人生的感悟和理性思考。课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按照由熟悉到陌生的顺序排列,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相对完善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要在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品味文章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精读课文,教师要注重点拨引导;略读课文,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4.学习由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发表议论。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活。
四、课时分配
《家》2课时,《石缝间的生命》2课时,《废墟的呼唤》2课时,《更浩瀚的海洋》2课时。
(辽宁省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任丽芬)
《家》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家》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充满哲学思考的散文,作者从人们熟悉的事物入手,以三个递进式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家的认识。学习本文,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探求“家”的真谛。
在教学中,宜采用自主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本文的思想内涵。依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学习。
二、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理解三个递进式的比喻句。
4.培养爱家、爱亲人、珍惜家庭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歌曲《我爱我家》,学生交流自己对家的感受。教师小结:“家”始终是人们常谈常新的话题,那么在著名哲学家周国平的眼中,“家”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家》,领悟“家”的真谛。
(二)文学常识及阅读指导
(大屏幕)
周国平,当代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周国平文集》,译有《悲剧的诞生》《尼采诗集》等。
阅读指导:走进作者描述的情景和氛围中,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作者的所感所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诵读感知
1.默读课文,圈画陌生字词,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自行解决疑问,教师指导识记。
2.配乐(《回家》)朗读课文。学生在聆听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对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对个别学生把握不好的地方,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录音。
3.学生交流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明确:这篇散文从“家”与“人生”的关系入手,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作者对“家”的理解,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四)研读讨论
教师提问:学习本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由学生自己就课文的理解提出问题,教师梳理、归纳出以下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家比喻成“船”“港湾”“岸”?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小组研讨,全班交流,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点拨引导。)
明确: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
2.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
明确: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五)合作欣赏
1.赏析性精读:从结构上看,本文三小节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由眼前景物→引发感悟(议论)→再借景抒情。
2.品味性跳读,全班交流,如:(1)每一小节都是先记叙后抒情议论,表达作者对“家”的理解,从结构上看形式整齐,浑然一体。(2)文章运用比喻、设问和引用等修辞方法,增强了表现力。(3)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
3.感悟性美读。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说说这些语句的精彩之处。
(六)情感对接
用真情写一段关于“家”的文字,体现你对家的理解。
(七)拓展延伸(选做其中的一项)
1.召开一次关于“家”的古今中外诗文朗诵会。
2.阅读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散文《家问》(略)
(辽宁省锦州市实验学校郭寻梅)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学习不惧恶劣环境、顽强抗争的精神。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自主学习,以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感知课文内容。
3.理解文章的主题,感悟生命的顽强。
4.学习适应环境,克服困难,学会生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交流对生命的理解。在这首钢琴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昂扬向上、不屈不挠的激情,它是对不肯屈服于恶劣环境、活力四射的生命现象的诠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相信同学们对生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目标实施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陌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自行查阅,教师指导识记。
2.学生自荐或推荐朗读,教师点评指导。
3.小组讨论:学习本文要解决哪些问题?全班交流。(如果所提问题过多或不得体,教师要帮助梳理归纳。如:文章描绘的石缝间的生命有什么特点?面对这样的生命作者有什么感受?)
4.各小组自由选择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完成板书。
5.全班交流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
明确:石缝间生存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生命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三)重点、难点突破
学生分析作者对石缝间三种生命形式的描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描写”后面的议论与抒情语句,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当代女作家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略)。
(辽宁省锦州市实验学校祖秉权)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废墟的召唤》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也是继《家》之后第二篇精读课文。此时,学生对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历史的遗迹面前发出的饱含赤子之情的深沉呼唤,表现了作者忧天下之忧的爱国情怀,内容较前两篇课文稍深一些。学习这篇文章应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并且掌握此类散文的表现手法。
学习这篇文章,宜采用朗读、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二、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整体感知,理清作品的行文脉络。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4.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放映圆明园废墟图片资料)
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北京西郊的天空被一片熊熊大火映得通红,一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在这场大火中付之一炬。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翻开这段沉重的历史,陡然发现,虽然那些残垣断壁已成陈迹,但我们的思绪却依然沸腾。因为,这片废墟在国人的心中已经不仅仅是废墟……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散文《废墟的召唤》。
(二)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宗璞,当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时代正呼唤着改革和振兴。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自读,积累字词。
废墟甲胄停滞凝固充塞嗫嚅迤逦
2.指名朗读,理清文脉。
明确: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表现作者的忧患、惆怅及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表现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渴望投身变革的激情。
第三部分(11—19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感情的直接表达转到面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四)研读讨论
(教师设计思考题,作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写作主旨的切入点,引领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思考讨论题:课文中用拟人的手法写了废墟的召唤,说说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五)交流探究
(教师结合学生赏析时涉及的段落设计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题1:让作者感慨万千、文思泉涌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废墟?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废墟的?
讨论题2:面对这样一个废墟,作者并未停留于凭吊历史遗迹、抒发怀古之幽思,而是表达了更为深刻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抒写这种感受的?
(六)质疑讨论
在这一环节学生可自由地对文本内容进行探究,例如前后景物描写风格变化的原因、与年轻人对话的含义等,教师在学生互相释疑的过程中适时点拨。
(七)课堂小结
1.关于本文的写作主旨。
2.关于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八)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应该重新修建圆明园,恢复它“万园之园”的风采,你的意见是什么?谈谈理由。
(辽宁省锦州市第八中学刘丹)
《更浩瀚的海洋》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对人生理想进行深刻思考的文章。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教学中,可通过朗读、研讨、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了解七种人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七种人的生存状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讲述一则寓言故事。教师小结:寓言故事虽短小但给人以教益。寓言式散文是不是和寓言故事一样呢?让我们一同来学习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纪伯伦的寓言式散文《更浩瀚的海洋》。(交代文学常识:纪伯伦)
(二)目标实施
1.自由朗读课文,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2.男女同学分组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全班交流对课文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感知。
明确:作者采用同一种行文思路,描绘了七个场面,塑造了七个人物。
4.小组讨论研究课文中的七个场面和七个主人公。(研讨时,学生若不能领会作者为什么要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教师可以提示:从作者对七种人的态度中,你发现作者追求的是什么?)
(三)重点、难点突破
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七个场面中人物的言行和“我”对这些人物的感受,体会作者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
四、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汪国真的诗《热爱生命》(略)。
(辽宁省锦州市实验学校祖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