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6年第5期 ID: 80329

  

作文教学:培养素养,重视“下水”

◇ 蒋 平


   个人简介
  
  蒋平,1966年12月生,19岁登上杏坛,现为中学高级教师。指导高考,成绩出色。曾参与“基础教育与人的社会化——柯桥教育实验”研究,负责主持市级课题“高中语文新课程道德教育价值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曾被评为浙江省教材试验先进个人、绍兴县教坛新秀及优质课教师。发表教研文章近二十万字。
  
   作文教学观点
  
  在语文教育上,我更多地注重文化的建构与创造。历史、文化、语文,归根结底与人有关,是人的精神的外在形式。人成为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要为人的终身发展与和谐发展提供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一种唤醒、推进与拯救。基于这种认识,我尝试着对语文进行建构与创造,在教学上进行创新,追求“活的语文教学”,构建一种“幸福人生的语文教育”。
  当下,作文教学的随意性较强,虽然语文教材中已有一个科学的操作性比较强的作文教学序列,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因课时紧而不能到位。另一方面,教作文已变成了“叫作文”——叫学生作文,学生往往兴味索然。加之写作是最难一下子出效益的,所以很多学生弃而不写,如果要写也只是编造应付。面对如此现状,我们该怎么办?
  笔者认为,作文与做人是统一的,作文需厚积薄发,积累的过程也就是生命主体体验的过程。作文与人的素养之间存在一个必然联系,从本质上说,“人”决定了“文”。
  作文中的景、物、人、事等都是作者主体深刻认识、体验的结果,因而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能够与自然、人生、文本……对话,从中发现诗意,要在努力培养人的语文素养上下工夫,处理好“立人与作文”“生活与作文”“阅读与作文”“思维与作文”“语言与作文”等关系,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
  在培养学生写作素养上我作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索:
  培养学生写随笔的习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从而提升写作素养,提高写作能力。
  坚持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中渗透写作,读写结合,积累精彩的文本语言。如引导学生认识文章的思路层次,并借鉴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教学《说木叶》时,我让学生借鉴文中“不断追问,不断答疑,环环相扣”的方法写篇散文,效果不错。
  在体验文本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让他们发现文本空白,进行建构。如在学习《药》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是夏瑜,面对如此愚昧的群众,心里会怎样想?把它写成一段话。”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注重综合性学习,从而提升写作质量。如对古典诗词进行二度开发,进行再创造;又如对越地的民居文化、人文山水进行探究,写分析报告、调查感言等。
  利用多种资源,充分落实教材中的序列化写作专项练习。如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2004年)的诗歌创作,我引用了泰戈尔《尘埃集》中的诗:“墙缝里长出一朵花,/无名无族,纤细瘦小。/林中的诸花齐声嘲笑,/太阳升起对他说:‘兄弟,你好!’”(《宽阔的胸襟》)“苍苔昂起头说:‘池塘,记住,/我又赐给你一滴清露。’”(《恩赐的高傲》)“‘谁来继续尽我的职?’夕阳高声问。/沉寂的世界如静画一帧。/一盏泥灯奋然答道:‘大神,/我愿尽力挑起你的重任。’”(《承担责任》)这些诗激活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在阅读名著、美文欣赏与摘抄中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强化写作基本图式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师生共同读书、交流、讨论。
  教师多写下水作文,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进行具体指导。叶圣陶先生在《答梁伯行》中说过“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教育与人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所以我也以天真之心为诗为文,给学生示范,在评析诗歌创作的时候,我把自己的诗出示给学生看,如《咏石榴》:“因为好奇,/我打开了一扇窗户。/那温暖的阳光,/唤醒了我的一切,/却又怕被瞧见我的心,/我只得羞红着脸。”然后请同学们来评议,以激发学生兴趣。
  教作文,是需要教师进行示范的。在给学生作示范方面数理化老师比我们有优势,他们能直接进行演示,因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学生也往往亲其师乐其学,爱屋及乌。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自己喜欢写作,有创作上的体验,那么上起作文课来,自然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共鸣,深入到学生的心里。试想如果连语文教师自己都不喜欢作文,又拿什么感染他的学生呢?
  因此,在我的“借具体的象来表达情理”这一实践中,既有学生的写作实践,也有我的示范作文。我注意用自己的下水作文去唤醒学生的意识,去感染学生。尽管我的作文可能也很稚嫩,但是我的真诚表达使教学有一种亲切感。
  从课堂上学生写语句与段落的情况看,学生语言的生成还是比较有新意的,充满了个性与诗意。我又把教学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构思创作散文,也取得了成功,出现了一批相对优秀的作文,如马亚男的《情牵银杏》、周峰的《含羞草的再生》、朱镇峰的《地衣》、冯燕娜的《艾蒿青青何处寻?》等。
  学生成长了,教师也必然要成长,师生共享教育资源,社会与家庭也共享教育资源,并且进行了文化的建构与创造。我们总不能一辈子在读他人的作品中度过,我们还要有自己的独创,要自己获得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精神体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深刻地体现着教育的幸福价值。
  
   教学实录
  借具体的象来表达情理
  
  一、背景说明
  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不少经典散文,学习完这些散文后,学生想写作散文的愿望比较强烈,但在表达时比较直接,不够形象具体,缺乏创新与个性体验,因而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借具体的象来表达情理”这一做法,具有指导价值。文学,尤其是纯文学的特质是诗性的,故从诗与散文的联系上来看,从诗切入来引导学生发现散文写作的一个规律——借具体的象来表达情理,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一规律进行写作,合乎情理。
  
  二、过程描述
  课前准备时,让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和印发的资料——《〈余光中散文选〉自序》。
  板块一:引入课题,设置悬念,激发思考
  散文是对外部世界的重建,又是对自我心灵世界的重建,唯有充沛的心灵,才能建构丰富的外部世界。文学是美的,我们学习文学、热爱文学是为了使自己的人生、存在的世界变得更美好。当大家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的时候,怎样来表达呢?
  教师以此引入课题——“借具体的象来表达情理”,并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散文要创造一种意境,借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情理;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并体会散文语言的“寄言”特点。
  板块二:认识、建构散文方式
  教师启发学生认识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本质联系:诗是散文的缩微,散文是诗的具体化,一切文学都有诗的特质。
  教师出示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柏拉图的《咏星》:“你看着星么,我的星星?我愿为天空,得以无数的眼看你。”然后引导学生扣住诗的主旨与意象来探究,并进而归纳出写法之一:化景物为哲理。
  教师再出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日本近代诗人和泉式部的短诗:“心里怀念着人/见了泽上的萤火/也疑是从自己身体出来的梦游的魂。”然后引导学生解读诗句,围绕诗的主旨与意象来展开,《我爱这土地》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诗人借这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日本诗人的诗则是借萤火与梦游的魂来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由此归结出写法之二:化景物为情感。
   [##]
  诗是这样,散文也是如此,散文内容的建构一定会有这几种情形:既可主情,又可主理,还可情理兼融,但都借助于具体的象来表达。
  板块三:实证规律,借具体的象来表达
  按照余光中先生的创作体会,散文创作要注意六项,就是情、理、意、事、景、物,其中属于人类理性精神的就有情、理、意,要建构人类的理性精神就要借助于“象”,包括人、物、景、史、典故等,以下以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青菜》等为例说明散文创作是怎样以具体的象来表达情理的。
  例(1)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引导学生发现这篇散文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又借助什么形象来表达。
  例(2)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唤醒学生的阅读,引导学生来发现这篇散文的“意”是什么,借助哪些“象”来表达。
  这一板块,主要是实证散文创作“借具体的象来表达情理”这一规律,也从中发现如何把“意象”具体化的方法,尤其是如何构建语段。
  板块四:借具体的象来写作
  1.句子的写作:请同学们为“光阴、日月”写一个比喻句。时间是抽象的,但它也是具体的,我们可以借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我们平常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要进入套板效应,要有新意。
  学生们写出了下列语句:
  光阴如一只奔跑的羚羊,日月像一只飞驰的猎豹。
  光阴似河里的泥鳅,日月如母亲脸上的皱纹。
  光阴是少年脸上的微笑,是少妇心中的忧愁,是老人额前的皱纹;日月是田野上的怒放的鲜花,是空中飞舞的落叶,是天地间怒放的狂风。
  ……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创作,指出“借具体的象来表达情理”可以用在写句子上,然后出示林清玄《光阴似箭到日月如梭》一文中描写光阴、日月的句子:“光阴似箭,是火箭;日月如梭,是太空梭。/光阴还是似箭,箭箭穿心。/日月依然如梭,梭梭滴血。”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
  以教师的生活体验来引导学生用非凡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美,去读无字之书,创造诗意人生,并穿插小结:一般的,散文创作中借具体的象来表达情理的构思途径有二,一是为情理寻找具体的象,二是以物寓意,触景生情,感物抒怀。然后提示散文语言运用之要法:散文之妙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是寄言,要寄深于浅,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整于零。教师稍作解释,指出散文表达可以直接抒情,但忌全篇都是如此,还要注意语言的含蓄。
  2.语段的写作:请同学们写一个语段。
  教师出示投影片:
  请以“江南(校园或家乡)的(雨、风、花、雪、月、树、草等)”为话题来表达情理,可仿照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一文中的第五、九、十一或十二段来写。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要具有个性。
  学生写好后,全班交流:
  生:细密温柔的雨丝,滴滴答答,淅淅沥沥,潇潇洒洒,时缓时急,时疏时密,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洒在大地,洒在山川,让整个世界都焕然一新,难怪文人骚客总爱泼墨咏雨。朱自清描绘的“春雨图”返璞归真,平和自然,如挂眼前;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堪称绝唱;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艳美至极;王维的“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隆保???摹疤旖中∮耆笕缢郑?萆??唇?次蕖保?槿ぐ蝗弧??午康挠晁浚?闶窃煳镏鞲?栉颐堑亩鞔桶桑
  生:看看吧,那蓝天,那可爱迷人的蓝天。广阔无垠的天际飘浮着丝丝白云,微风拂过,飘散了,显出蔚蓝一片。那草,那鲜花,那茂密的丛林,那巍峨耸立的高山,一切的一切,仿佛也成了蓝色,放眼望去,心旷神怡。看看吧,那蓝天,那仁慈宽厚的蓝天,让鸟儿自由地飞翔,让云朵随心所欲地变幻,让阳光尽情地跳跃。它包容了万物,无论是放肆无礼的,还是温柔可亲的,它都会伸开臂膀拥抱它们。看看吧,那蓝天,那博爱伟大的蓝天。
  ……
  然后请学生谈谈创作的感受,围绕“语段所要表达的情理是什么,所借助的具体的象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展开。
  3.篇章的写作。教师出示自己的散文《青苔般的记忆——对一棵树的怀念》,请学生欣赏,教师相机启发。最后布置作文:自选话题,如以“江南(校园或家乡)的(雨、风、花、雪、月、树、草等)”为话题,要求借具体的象来表达情理,写出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字数不限。
  
  三、课后反思
  这次写作指导的价值何在?借具体的象来表达情理,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是一致的,宗白华先生说过:“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出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艺境·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这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美学风貌。
  在课堂文化建构中,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性质,选取人文性很强的素材,如郑燮的《竹石》、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等,建构人文精神,同时从中发现散文内容的建构方式,从文本出发来发现散文创作的规律。运用规律进行写作实践,体验写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诗意美,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师生互动的过程其实也是探究散文创作客观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中去发现具体的象,发现蕴藏于象中的意,以教师的体验去激活学生的创造。诚如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教师范文
  青苔般的记忆
  
  ——对一棵树的怀念
  人的记忆,一直沉积在心里,是不能忘的,可以复活,如青苔一般,经雨的淋漓,便会郁郁青青起来,如还魂草,形已干枯,魂却是不死的。幼时的小山村是那样遥远,又是这样亲近,如梦,如雾,缥缥缈缈。
  一方不大的庭院,一扇并不很宽的台门,背倚青山。青山竹林一角有棵桂树,紧倚庭院,俨然这一家园的守护者,其旁又有一井,古井深深,井壁长满了青苔。对忙忙碌碌为衣食奔波的人们来说,这棵桂树并不起眼,然而我却对这棵桂树怀有深深的感情。
  记得小时候,我常常帮外婆拾柴,用作做饭的燃料。对于这件事,现在我的儿子或者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那时,我有时是与外婆一起捡柴火,用竹耙子去扒松针;有时是一人独自去捡柴火,记得有好多次在桂树下搜寻那些干枯的枝条,将那些枯枝折下捆起来拉回外婆家。
  炎夏烈日,我与伙伴们一起在这郁郁葱葱的桂树下纳凉。就是在那种物质生活条件极端艰苦的日子里,伙伴之间也其乐融融,家家户户也和和睦睦。桂树静立在这庭院的一角,这一站恐怕已有一百多年,据我外公说,可能还要更早一些。桂树,你那粗大坚实的躯干告诉我,你从清代走来,你从明代走来。你以那舒展而宽大的枝条撑起一方绿荫,奉献给庭院里的人们,其中也有我。
  并不张扬的桂树也终于有那么一个时节,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全部情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此时,你迎来了生命中最辉煌的时节。
  在枝叶间开满了一簇簇金黄色的花儿,在绿叶的映衬下流泻出一身的高贵典雅之气,如灿灿的金沙在青枝绿叶间摇曳。桂花,你盛开在草木将要凋零、众芳将要隐退的时候,给秋天增添了另一种姿态和色彩,像一个金色的梦。
  桂花刚刚含苞,一丝丝一缕缕芬芳已随着清风荡漾开来,似乎在说:“我要开花,我要开花!”果然不出一两天,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一树桂花盛开,金黄的桂花缀满枝枝条条,每一朵金色的花似乎都在笑,满树的桂花散发着诱人的芳香,溢出来,漾开去,淋淋漓漓、潇潇洒洒、浪漫浸润起来。桂花香,流泻在整个庭院里,流泻在村庄里,充塞于天地之间。这桂花真香啊!我敢说,一定是天上的一位仙女,倾洒下她心爱的香水,恰好落在这桂树上、这桂花上:也许是她正梳妆时不小心弄倒了香水瓶,香水四溢,洒向人间,也许是她想让人间也能分享一下这独特的芬芳,有意而为之。
   [##]
  我站在桂树下,用心细细地品味。我沐浴于这香雾之中,这桂花雨中,如同置身梦中,如同淋了一个香水澡,浑身上下清爽无比,心神益清。我陶醉于这桂花的香气之中,心融化于其中。
  至暮,朗月高悬,这馥郁芬芳,丝丝缕缕,飘过竹林、篱笆,潜入月夜,浸润着我的梦,那一夜我梦见自己在和花仙子对话。我曾感受过玫瑰的香,那太艳了;曾感受过梅花的香,那太淡了。唯有这桂花的香,历久而弥香,让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金色的花带给我纯粹的香、自然的香、清丽的香、喜悦的香。
  喜悦的香来自喜悦的心,喜悦的心就像那雨后的阳光。
  二十年远去了,往事不堪回首,然而那种喜悦的香一直浸润在我的心中。
  记得有一年下大雪,桂树一身银装,分外有神,我路过桂树下去菜园,扒开覆盖着的雪,挖起一棵棵青菜,带回家中。
  记得世纪之交,最后一次相见,我再睹你的芳容,你依然是那样气宇轩昂,然而周围已变,台门庭院已破,荒草丛生,满目萧然。我知道,离别是永恒的,相聚唯一瞬。
  今年正月,我回杭州,见到母亲,与母亲聊天,母亲不经意间说起,外婆家的那棵桂树已被亲戚卖掉了,换得五千元钱。闻及此讯,我的心忽地沉下去了,沉下去,我想哭,但哭不出来,我想说,但还能再说些什么呢?有好几夜我一直为此事辗转反侧,我好痛!
  桂花树!我不知道你现在在哪里,是在公园里,还是在哪个开发区内?是在宁波、杭州,还是在上海?我只能遥祝,愿你坚强地活下去,活下去……
  
   学生习作
  情牵银杏
  
  从小就生活在北方,一到秋季就总有一种失落感涌上心头,一是天气已逐渐转凉,二是放眼望去,四周只剩下一些枯枯的枝条,暴露在寒风中,那留在树上的几片残叶,也往往总是被雨打风吹去,地面上则是层层的落叶,想落脚却又怕把这秋季唯一的一点生机伤害,真所谓“凄凄惨惨戚戚”。
  但自从那次搬家后,秋季却成了我心中最美的神话般的季节,这全是因为她。
  她,一棵高大而坚挺的银杏。
  她,一棵美丽而端庄的银杏。
  她,一棵古老而不失风韵的银杏。
  我不知她今年高龄几许,只记得我家住在六楼,从房间刚好能看到她茂盛的树冠、笔直的枝条和密密的树叶。
  春季,她的叶是嫩绿色的,也许在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季节里,人们的目光都被那些花枝招展的野花所吸引。一是因为她们个子小,人们只需平视甚至俯视,以一种赏玩的姿态来对待她们;二是因为银杏那高大的身躯,不得不让人仰望,但喜欢仰望的人却又很少。
  夏季,她的叶是墨绿色的,此时,她的绿便和后面山坡上的绿色融合在一起,分不清,看不清,辨不清,只知道浓浓的绿、重重的绿、郁郁的绿向我们压来。
  而到了秋季,在这寒冷萧瑟的季节,在这百花凋零的季节,在这一片褐色的季节中,一片片金黄总是能引起人们由衷的感叹。对,这就是她,银杏的树叶。她经历了几次蜕变,由稚气未脱的小女孩变成了成熟而富有风韵的女性,她的魅力不可抗拒,就像圣母玛丽亚头顶着爱的金黄;就像那太阳向人间洒下的慷慨的金黄。
  她的金黄不像沉甸甸的稻谷那样沉重,好像要借此机会向世人显现她的功劳;她的金黄不像黄金那样庸俗,不时地放出刺眼的光,想要所有的人都为她沉醉;她的金黄不像月亮那样虚假,借他人的光亮来炫耀自己。她的金黄是高贵的,典雅的,与生俱来的。在她出生的那一刻仿佛就已注定她是上帝给人们的恩赐,给予人们最美丽、最真诚、最纯洁的金黄,没有任何污浊。她就像小公主,天生丽质,不需要任何装饰。
  银杏,难道你真是上天的恩赐?要不,是哪位天神沐浴时,不小心掉下的纱衣,或是哪位仙子梳头时掉落的金丝,或是……有太多的想象,太多的可能,我猜不到,也猜不透,我感谢这神奇的造物主:你怎么会有如此的妙想,创造出这样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尤物?
  也许因为时时都能看到你的身影,也许因为常常都能听到你的声音,也许因为每每都能感受到你的气息,我总以为我们会永远在一起,我竟不知把你的美永久地保存下来。当我坐上开往南方的火车,离开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离开你——一直伴我成长的银杏,我后悔了。为什么人总是在失去后才知道珍惜!
  我多想问一问:“你在家乡,还好吗?”
  (马亚男)
  

作文教学:培养素养,重视“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