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总以为美国写作训练是开放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实践性和研究性集于一身。笔者近期翻阅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文学类教材《读者的选择》(以下简称加州版),仔细研读了写作训练的所有案例,发现他们的写作训练完全不同于人们的印象。笔者从众多大同小异的案例中选取一个简要介绍,以求窥斑见豹,给我们的作文教学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案例材料
《描述性写作——人物素描》(六年级《读者的选择》第二单元写作室)①
你年幼时,谁对你影响最大?现在呢?是人还是物?为了捕捉对这个人的特别记忆,你可画个草图,还可以用词语来刻画,进行人物素描。这个单元写作训练的目的就是用词语刻画人物,使其他人可以很清楚地认识你塑造的人物。
●作业:塑造一个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
●评估条例
完成这项写作训练时,你应该:
◎描述一个你了解的人。于是,我用手扯了扯。那茎竟纹丝不动;我又攒足了劲,用手抠住那茎,猛的一拽,只听得“啪”的一声,爬山虎的茎断裂开来,那断茎的根须却仍顽强地抓住墙体的缝隙。它们攀附的墙体既不是沃土更不会供给它们养分,然而在断裂的茎里却蓄满了绿意和生机。
这篇短文突出表现了爬山虎两点可贵的特征:一是不去炫耀自己,二是顽强的生命力。把立意与描写结合起来,再融入自己的情感,一些语句就有了生命,比如“它们无意去炫耀这生命的精彩”,“顽强地抓住墙体的缝隙”,“断裂的茎里却蓄满了绿意和生机”。这些语句虽然分散在篇章的不同部位,但秀立于篇中,结合成一个整体,是暗示,是感悟,也是一种升华。
江苏赣榆高级中学 222100
◎使用精确的语言表述人物的特殊品质。
◎描绘出主人公与众不同的特点。
◎总结你的描述,要使读者意识到主人公对你意义深远。
◎改正语法、用法和技巧方面的错误。
写作程序
[准备写作]
●选择主人公。使用下列的方法确定文章的主人公:
◎看相册或家庭录像带,边看边想,这些人中谁对你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列出使你有强烈的喜怒哀乐的一些事情,还有谁参与其中?
◎填写下面的问卷调查:谁曾使我高兴?谁需要我?谁帮助过我?谁赢得了我的尊重?谁教会我知识和做人?
写作准备时的指导:你的主人公可能是家庭成员、朋友或宠物,为了得到更多的材料和想法,应该多和家人、朋友交谈。
●考虑读者和目的。你文中的主人公可能很喜欢你的作品,你的老师和同学也是你的读者,你的任务是精心地刻画你的主人公,使陌生人读后也感觉认识他。
●搜集素材。你需要大量的、描述性的词语去塑造人物,先个体后集体“头脑风暴”,收集一些描述主人公的词语。思考什么使你的主人公与众不同,是外貌特征、内在品质还是共同兴趣。
●聚焦和组织。你到底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时于这个人,你是想要读者和你一起分享他曾经给你带来的快乐,还是对这个人肃然起敬?描绘时要抓住一种主要的印象浓笔重彩,然后决定怎样组织细节去最大限度地表达这种印象。
[起草]
●在任何你最感兴趣、有话可说的地方下笔。你可最后重新安排文章的顺序。
●精心地刻画。好的作者重视用词语描绘而非解释,选择你的“头脑风暴”板上能显示主人公性格的词汇,重点刻画他对你为何如此重要。
学生作品示范:(略)
起草指导:尽量抓住主人公独特的谈话方式,可直接引用其精彩的对话,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技术指导:在计算机上保存草稿,然后使用剪切、复制功能尝试按重要性顺序和比较对比的方式组织文章。
[修改]
●评估你的作品。过一天后重新审视草稿,大声读两遍。读第一遍时使用修改条例,最好有一个朋友和你一起听并做出反应,对需要变化的地方做出标记。读第二遍时,体会一下改动后的效果,继续修改你的草稿,直到听起来满意为止。
●修改条例:
◎段落之间的观点变动和组织要清楚。
◎要有展现人物特殊品质的细节描写。
◎使用精确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在读者心中塑造完整形象。
◎修改后的文章要删除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和语法、用法及技巧方面的错误。
修改建议:为了使动词更精确,通常要加上一个副词。
●编排校正:
使用下列校对清单改正语法、技巧和拼写方面的错误以便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你的作品。
◎主谓一致。
◎没有肢解和冗长句子。
◎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直接引语要正确使用引号。
◎大小写和拼读正确。
[呈现和发表]
如果可能的话,同主人公和认识他的人共同分享你的作品,你还可以用一个带有插图的封面把与主人公有关的材料装订在一起。
●反思、分享:
◎人物素描的哪一部分最难写,哪一部分最容易,为什么?
◎对于本次写作主题,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灵感请写出来,连同作品一同存入写作档案袋。
二、写作训练的特点
(一)写作训练内容的特点
加州版的这则写作训练是规范性写作训练的一种,就是“按照语法、写作技能与技巧以及文体的有关要求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②它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说明部分,简要介绍写作目的,并布置写作任务;其次是写作过程,这是写作活动的核心;最后一部分是反思分享,就是反思写作过程,分享经验和灵感。这个训练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其一,结构清楚。它包括准备写作、写作程序和总结反思,使人一目了然。其二,目的明确。本次训练的任务是描述性写作,进行人物素描,并以评估条例的形式呈现写作后要达到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导向下,学生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其三,可操作性强。这主要体现在写作过程中准备写作、起草、修改、编排校正、呈现发表都设计了一系列紧密相连的步骤。在目标引领下,学生步步前进,他们会感到有话可说,有人可记、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避免了写作时“搜肠刮肚”“抓耳挠腮”的尴尬。其四,注重反思。在写作结束时,加州版要求学生反思写作中的难易部分和新的见解。这使学生在回顾写作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并在和同学们的交流、对话和切磋中内化写作经验。总的来说,加州版的写作训练内容的特点是淡化知识、关注过程、引导有序。
(二)写作训练过程的特点
1,注重写作中的交流与沟通。这则写作训练不仅把写作看成是一种个体行为,更把它当成是一种集体交流。如选择主人公时和家人朋友交流;收集细节时,同学之间“头脑风暴”,让大家畅所欲言说 [##] 出描述人物的词语;修改时把作品念给同伴听,征求反馈建议;最后把人物素描发给主人公;总结写作经验并与大家分享。这种多元交互的写作过程实现了写作主体和家人、朋友、同伴、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对话,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体现了写作过程中充分开发人力资源的理念,为写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2,加强写作过程的指导。它在写作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以边白旁注的形式列出了一系列的指导建议。如在准备写作时建议和家人、朋友探讨主人公的特点,集思广益;在起草阶段,建议直接引述主人公的话语,使读者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在修改阶段建议在动词前加上副词以求生动形象。“每一次写作训练,都有这样非常适用的指导意见,在这种细致周到的指导启发下,学生终究会自信地去解决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不断提高写作能力。”③
3,提供学生作品参照。在“起草”部分选择学生作品样例,在编排校正阶段同样呈现如何运用各种修改符号对成型的作品进行修改的例子。这些同龄人的作品拉近了学习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通过读作品,引起学习者的共鸣,也唤起自己对过去经历的追溯;更为重要的是在品读学生作品和修改样例时,能把自己和作者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
4,渗透激励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就是培养学生作文的成就感,进行成功教育。加州版的写作训练主要通过三条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首先是交互活动贯穿于作文的整个过程,学生亲历课内外活动并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独特的见解,激发了写作的欲望和热情;其次是通过品读学生作品,缩短同龄人之间的距离,提高其写作的自信;最后是把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供全班同学传阅,与大家共享写作经验,以加速进步。
(三)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
加州版的写作训练除了抓基本的写作能力、文体写作能力外,还关注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自主建构的能力及使用媒体技术的能力。
1,树立读者意识。加州版在准备写作时就要求“考虑读者和目的”。这样在行文时就可以把写作看成既是自己内心独白又是与读者进行对话的过程。在这种平等的交流中,写作主体就会针对某一特定的对象群体,选择对方感兴趣的素材,考虑适合他们的语气和语调;同时他也会像找到了面对面的倾诉对象,驰骋想象、尽情挥洒。这种兼顾主客体双赢的能力是一种较成熟的高级写作能力。
2,重视基于经验建构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的能力,关键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加州版的这则写作训练,在准备写作时利用各种途径充分挖掘写作资源。如通过草图勾画、浏览照片和观看录像带,与家人和朋友交谈,列出自己大喜大悲的事情,填写调查问卷等途径唤醒学生的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对以往的经验进行回顾和筛选。
3,使用媒体技术的能力。使用媒体技术的能力是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为了提高写作的效率和交流的速度而渗透的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美国的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坚持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在纸上或计算机屏幕上进行写作规划、起草、修改和校读等各过程的能力。”④在此次的写作训练中,有两处使用多媒体技术,一是要求学生运用剪贴复制功能按不同的顺序组织文章,另一处要求用电子邮件把作品发给主人公。多媒体技术渗透于写作过程,彰显了写作教学的时代特点,拓展了写作活动的时空环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搜集与管理方面的素养。
三、关于写作中完整训练过程的思考
加州版是把准备写作、起草、修改、编排校正、呈现和发表作为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给我们的作文教学许多启示。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虽然特别强调“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⑤但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笔者以为:每次写作应重视完整的写作过程。这是因为:
其一,完整的写作过程可以把写作训练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一系列活动中,为学生历练写作技能提供一种自然化的环境,让他们在步步相随的活动中接近训练目标,完成写作任务;另外,在这些活动中进行适当的知识点拨、策略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把这些策略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其二,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照写作的心理过程,写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内部认知过程。没有完整系列过程,很难完成“思维-内部言语-表达”的转换模式。⑥韦志成认为:“从顺顺当当地写好一篇文章来说,必须学会写一篇文章的全过程,从审题、立意、选材,到构思、组材、草稿,到修改、誊写,都应该熟悉,对学生进行‘作文的全程训练’。”⑦众所周知,即便是对写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了训练,最后还要落实到对整个过程进行训练。所以在作文训练中,我们要重视对取材、构思、起草、加工、修改等环节的指导,日积月累,这些步骤就会成为习惯化、定型化的技能,潜移默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①译自McGraw-Hill:《Glencoe Literature Coupe 1,Grade 6:The Reader's Choice》,McGraw-Hill Companies Pre ,2002.P 204-207
②④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330、317页。
③涂雪武《剖析鄂教版,用好新教材》,http://www.v234.com/Article_Show.a ?articlellD=6224&ArticlePage=3.
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8页。
⑥刘淼《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42页。
⑦韦志成《语文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第161页。
安徽阜阳师院中文系 2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