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5期 ID: 79397

[ 毛洪其 文选 ]   

阅读应考误区警示

◇ 毛洪其


  无论是教学,还是应考,现代文阅读本是一种享受。可是实际的情形是师生都陷入种种误区之中,阅读应考深不见底,苦不堪言。要走出阅读误区,有效的办法是:摸清考查规律,历练阅读能力,掌握作答技巧。
  
  走出题海误区,摸清考查规律
  
  题海误区有几种现象:(1)为了突破阅读关,师生自制天罗地网,埋身于题海之中;(2)机械做题,师生成为解题工具;(3)作题没有目标,只为抢占复习时间,自慰空虚的应考心理;(4)做了文题并没有真正理解文本。
  如何跳出题海误区呢?用课标的话说就是“少做题,多读书”。这话说得有些轻巧,静下心来细想,它真是最富“人文关怀”的忠告。然而这话确实很空,对应考来说没有操作性。要突破阅读难关。重要的是摸清考查规律。
  首先,研读考纲。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不是空话,它是命题的依据。考前如果认真理解它的内涵,便可找到应考的方向。从中要把握的基本理念是:阅读的基础是语感,阅读的目标是理解,阅读的核心是积累和创造,阅读的本质是交流。
  其次,揣摩考点。根据课标,各地考纲大致会理出阅读考点: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简析常用表达方式的作用和效果;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由此概括的关键词是:语言、主题、结构、思路、技巧、人物、关系、文化、积累、扩展等。有了这个底数,就不必盲目做题。当然,应对时还要从反面切入,试题不是考死知识,死考知识,主要是考查相应的能力。诸如搜索信息的能力,概括大意的能力,感悟语言的能力,鉴赏评价的能力,分析运用的能力等等。
  再有,分析考题。面对浩如烟海的试题,我们要做的是分析题目的考点,揣摩考查意图,找出命题规律,这样便可从容应考。
  例如:阅读雷抒雁的《访梅不遇》,回答问题。
  1,根据要求概述梅的品格。
  世人对梅的评价是__________;作者对梅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
  2,文中作者在写寻梅的过程中描写了灌木花和海棠花的特点,有什么用意?
  3,读过全文,说说该怎样理解文章开头“无缘由地想起梅花”这句话。
  4,根据文章思路填空。
  5,写出一两句你积累的关于写梅的诗句。
  作答之前应先弄清每个题目的考查意图。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文意的理解,能力是提取信息;第2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表达技巧及作用,能力是鉴赏评价;第3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语言及效果,能力是感悟分析;第4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思路,能力是梳理、概括;第5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积累,能力是调动、拓展。
  确认之后再作答,会大大提高准确率,也不会陷入题海之中苦苦挣扎。其实,这几个题目就是对课标、考纲的具体解说。它告诉我们,把握住考纲、考点,就摸到了命题者的意图。考题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心中就会有数,以不变应万变。手中有纲,纲举目张。
  
  走出知识误区,历练阅读能力
  
  知识误区的标志有三:(1)死咬文体知识,功夫下在各种文体的要素上,把生动有趣的文章糟蹋到枯燥乏味还不止。比如读记叙文总抓住时间、地点、故事不放;读议论文决离不开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读科学小品文就是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2)情系各种概念,反复无效地“魔练”。什么表达方式、表现方法甚至各种修辞概念,课标明令不让考了,可还变换着方式练,难舍难离。(3)把知识与能力割裂开,把情感、态度孤立起来,使富有个性的语言没了表现力,浓浓的语文味消失殆尽。
  要跳出这个误区,无疑要历练阅读能力。在阅读诸多能力中,“概括”是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回避不开的考点。概括在阅读中的工具性很强,是作答须臾不可离开的手段。概括能力增强了,能够带动阅读综合能力的提升。
  分析近年来中考关于概括的试题,我们大致能摸到命题者对这个考点的认识与思考,或许还能找到一些有效的弥补教学漏洞的办法。概括,从考查方向上总结,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概括文段内容。例如:阅读《老北京的小胡同》第(9)(10)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的内容(2005年北京中考试题)。这是考查对自然段的概括,作答规律一是本着“谁……做了什么”的思路去把握:二是抓准阅读对象的行文特色,如语言标志、结构形式、表达方式等,从文中提取。另外也可用“记叙……过程”“回忆……生活”的动宾式短语直接作答。把握这个规律,可以规范答案,提高作答的准确率。
  第二,概括文章主题或内容。例如:1,《做一朵携来彩贝的海浪》从贝壳写起,升华出这样一个美好的主题:——(2005年湖北荆州中考试题)。2,阅读《寂寞女儿心》,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005年湖北随州中考试题)。这两个题目一个考查概括文章主题,一个考查概述文章内容。这首先要注意:①弄清主题与内容的区别;②掌握作答句式结构。如主题是“……表达……”,而内容是“……表现……”;③一般情况下,主题包含内容。④抓住文章行文的特色,找到提取有效信息的区域,摸索到答题的切入点。
  第三,概括人物的特点和行为。例如:1,《白苍鹭》中西尔维娅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2005年河北中考试题)2,阅读《女兵墓》第④—⑩段的内容,概括无名女兵令人感动的事迹。(2004年北京海淀区中考试题)3,通读《换票》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2005年湖北黄冈中考试题)4,阅读《两个邮递员》,概述第一个邮递员的工作态度。(2005年山东威海中考试题)这四个题是概括人物的四个考点:1题总体把握人物特点;2题概括人物行为;3题把握人物性格:4题总结人物工作态度。虽同是对人物的把握,但角度有所不同:2题作答类似于总结内容或大意的格式;1、3、4题作答要高度概括,但要注意指向性,毕竟性格、态度、特点还是有区别的,虽然有时有一定的交叉性。作答的规律是:“通过记叙……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四,概括事物。例如:1,《山的呼唤》第⑦至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使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①白天的玉山②夜晚的玉山这两种景象的特征(2005年山东临沂中考试题)。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特征的概括,准确理解文意。作答时,先锁定题干指定的作答区域“⑦至⑨段”,然后明确题干指向——“白天,黑夜”。方法是通过对比搜索作答信息,技巧是提取能够代表“特征”的关键词语。2,《种种友情》给 [##] 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几件事?这其中包含了“我”怎样的情?(参照示例填写下面的表格,请写出两种)(2005年辽宁大连中考试题)
  本题既要概括事件,又须答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属综合性题目,作答有规范的示例和限定的格式,特点是容量大,选择性强,便于灵活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作答思路类似于总结主题,“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由于是按示例填表,要求语言必须精练。示例虽然限制了作答,但也给作答提供了模式:事——动宾结构:情——介宾短语,“对……之情”。
  通过归总概括考点的明细账,我们摸索到了考查规律:命题人把视点落在段意、文意、人物、事物上。这使我们明确了从内容上备考的方向。从题型上看,显然是以主观题为主。通过对概括试题的分析,我们也找到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应对技巧。其他阅读能力也如是操作,就不会深陷误区而不能自拔。
  
  走出题型误区,掌握应对技巧
  
  近几年阅读题型花样繁多,把师生引入又一个误区,表现是:(1)过度关注题型变化,把题型看得比文本重要;(2)抛开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无限度地向外开放;(3)只顾做题,不总结规律,滋生浮躁心理。
  走出这个误区,就要认识题型特点,总结作答规律。比如应对开放性试题。我们可以这样归总:
  1,心得型。它要求学生对阅读对象的理解有广度和深度,要进入文本情景或者进行换位思考,使考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例如:1,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2003年重庆市中考试题)。2,“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2003年吉林省中考试题)。心得型试题重在思想教育,作答时首先要理解阅读对象,然后调动自己的认知积累,依据作者的观点阐述题目,既可发表相同或相反的意见,也可质疑,要求意思明确,思路清楚。
  2,扩展型。特点是就文本所蕴含的文化知识适当扩展或延伸。调动自己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使题目更有立体感。例如:1,文章作者深情礼赞文学长者的光辉。除托尔斯泰外,你最敬佩的文学家是谁?请结合他(她)的一部名著谈一谈你的收获(2003年吉林省中考试题)。2,除文段中作者的观点外,你认为写文章时“养气”的方法还有哪些(2003年安徽省中考试题)。回答扩展题要注意调动平时的积累,理解作者的意图还不够,还要思考文章以外的东西,充实和丰富作者的观点材料。需要注意的是,作答时一定要把握“延伸”的方向、“扩展”的范围。
  3,建议型。这种题型特点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牵引到文本的情境之中。例如:1,结合上文,根据你的见解,给学校图书馆提三条建议(2003年重庆市中考试题)。2,联系本文及社会生活实际,你认为保护湿地可以采取哪些措施(2003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试题)。回答这类题一定要以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真情投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建议”要有一定的操作性,在众多建议中择要而答,理由要充分,合乎情理。
  4,综合型。这种题型特点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相关学科知识加深对阅读对象的理解,目的在于考查综合素养。例如:1,请结合物理学知识,解说选文中的“日光使水蒸发,可以取得蒸馏水和盐”这一现象,再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构想并描绘人类未来利用日光资源的美好前景(2003年黑龙江省中考试题1。2,结合你自己利用网络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实践,谈谈对“信息高速公路”的认识f200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试题)。回答这类题时要注意相关学科知识的科学性,解说准确、到位。
  5,创造型。这类题型语文性较突出,依据文本搭建的平台,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例如:1,结合课文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2003年吉林省中考试题)。2,“中国如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些是申奥的宣传标语。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创作一条宣传标语(2003年上海市中考试题)。这类题作答时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统一,与文本提供的环境相吻合;调动相关语文知识,有一些文采,有一定含量。
  6,联想型。这种题型考查联想和想象力。例如:作者说,阳光是一种语言,它和树叶攀谈,和鲜花对语,动情地向人们倾诉,给世界带来温暖和力量。还有人说,阳光是跳动的旋律,将七色幻化为七个美丽的音符,在大地上谱写动人的乐章。你想把阳光比喻成什么?请写几句话表达你对阳光的感受(安徽省2003年中考试题)。联想、想象是回答这类题的基本方法,注意调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积累。
  7,探究型。这种题型不受文本约束,谈自己的观点主张,考查质疑、探究的习惯和能力。答题认识的深浅度不仅受对文本理解程度的影响。也受认识水平和思想水平的限制。例如:联系实际,就“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荣誉”谈谈你的想法(2003年湖南常德市中考试题)。回答探究型试题要表达自己真实、独到的看法,要从多角度、多层面考虑,尽可能触及到问题的本质,有理有据。
  开放性试题还有一些其他类型。因开放度大小不一,总结起来大致有三条原则:一是向文内开放,二是向课内开放,三是向生活开放。它不拘泥于文本,但又不离开文本,或者说最终要回归文本。
  阅读应考是需要准备的,准备什么更有效——至少不要陷入误区。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101100

阅读应考误区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