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7期 ID: 79340

[ 方建明 文选 ]   

文言虚词复习课实录

◇ 方建明


  师:上个星期,我给大家布置过一项课后作业,要求大家把12个文言虚词的结构图画出来。这个任务完成得怎样呢?我随机抽几位同学上黑板吧。
  (教师抽四位同学上黑板,画“以、其、焉、为”结构图,其中两位同学画得比较好,另外两位画得不全)
  师:看来这个问题真的有一定难度。四位同学中,李凯同学画得最好,请问李凯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完整呢?
  生:我是把具体的例句和各个虚词的用法联系在一起记忆的。
  师:说得好。学习文言虚词,一味地死记硬背效果是很差的,必须把用法、意义、例句结合在一起进行记忆,效果才明显。所以,我们应该正确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先让我们研究一下考纲的有关规定:(投影展示2007年江苏省考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有: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这里的“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传统提法,“在文中的用法”指在具体语境表达中的常见用法。
  师:对此大家如何理解?
  生:我觉得“在文中”很重要,它告诉我们理解文言虚词要联系具体的语境。
  生:我觉得“常见用法”很重要,它告诉我们理解文言虚词应该关注虚词的常见用法。
  师:大家的理解很到位。让我们通过近两年高考题来加深认识。(投影。)
  2006高考语文第9题: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B.王好战,请以战喻。C.不然,籍何以至此?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2005高考语文第8题:文中“为开救”的“为”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C.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师:这里选项中的“以”“为”如何解释?
  生:“以”A、D解释为“连词,来”, B、C解释为“介词,用”“介词,凭借”。
  生:“为”A“介词,替”,B“动词,成为”,C“动词,是”,D“介词,被”。
  师:根据这两年的高考试题,再结合考试说明,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吗?
  (学生脸色茫然)
  师:请思考“以”和“为”这两个虚词有哪些用法和意义?考题实际上集中在哪些用法和意义上?
  生:“以”的用法主要有介词、连词,还有动词。但高考考题只考了介词、连词两类。“为”的用法主要有介词、动词,还有语气词,高考只考介词和动词。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考查虚词的主要用法。
  师:不错,从这两年的高考试题看,主要考查了虚词的常见用法。因此,我们的应试策略就是围绕“常见用法”做文章。下面,我们就以一些典型的虚词为例。(投影)
  以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3.以勇气闻于诸侯。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6.属予作文以记之。7.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8.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师:哪位同学把句子中“以”的用法解释一下。
  生:1.介词,用;2.介词,用、拿;3.介词,凭借;4.连词,而;5.连词,来;6.连词,来;7.连词,来;8.连词,来。
  师:正确。请大家注意1-3题,都是介词,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生:它们后面都是名词。
  师:很好,你说出了“以”作为介词使用时的很重要的特征。一般来说,“以”后面跟的是名词或代词时,“以”往往是介词,它们合在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
  师:4-8题有什么规律可寻吗?
  生:“以”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师:可不可以这样说,一般来说,“以”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就可以认定是连词呢?
  生:应该是这样。
  师:好的。“以”还有什么用法吗?
  生:还可以用做动词,解释为“认为”。但“以”的主要用法就是介词或连词。
  师:掌握了虚词的主要用法,对于理解文章会有多大帮助呢?让我们来看一篇课外短文。(投影)
  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秦责赂于魏,魏不与。营浅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背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和,必与秦地矣。是楚胜而亡地于秦,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也’。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
  1.选出与“魏许秦以上洛”中的“以”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B.各各悚立以听。C.以啮人,无御之者。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魏许寡人以地。(2)秦王曰:“善。”以是告楚。
  师:请大家阅读这篇文言文,完成习题。(3分钟左右)
  生:第一题选D项。依据是D项“以”后面是名词,而例句中的“以”后面也跟名词,其他三个选项“以”后面跟动词。
  师:回答准确。谁来做第二题?
  生:(1)应该是“介词,用”,(2)应该是“介词,把”。依据是“以”后面是名词。
  师:看来大家的确很好地掌握了“以”的常见用法。请一位同学再来总结一下“以”字的主要用法。
  生:我们对“以”用法的分析,主要是看它与什么词搭配(师板书“搭配”)。一般来说,“以”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时,它往往是介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时,多是连词。
  师:很好。我们还可以运用类似的搭配方法来判断其他文言虚词的词性,例如“其”字。(投影)
  其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也。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7.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8.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9.如我之衰者,其能久存乎?10.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11.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哪位同学把句子中“其”的用法解释一下。
  生:1-4题,“其”应该是代词,5-11题,是语气词。
  师:你能进行分类解答,很好。那请你说说1-4题有什么规律?
  生:这些“其”都是在动词后面,和动词构成动宾短语。
  师:你能把学过的短语和文言虚词结合在一起,非常出色。
  师:5-11题呢?有什么规律呢?老师觉得好像没有什么规律可寻啊?
  生:我觉得还是有规律的。5-8题,“其”都是用在名词或代词后面。9-11题的“其”都是在句子开头。
  师:好的,我再请同学来小结一下。(同学讨论,最后一学生发言)
  生:一般地说,“其”用在动词后面时,多是代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后面,是语气词,用在句子开头大部分是语气词。这里我们主要是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师板书:位置),来判断它的用法及意义。
  师:这类词语还有“与”。下面我们用课外短文来印证一下。(投影)
  狐谓狼曰:“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叼其一只而啖之,得饱其口福。”狼曰:“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君,其言不堪入耳,君其无闻乎?其畏主人乎?愿为君一雪耻,君其许之。”犬曰:“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悻悻而去。
   [##]
  1.与例句“君其无闻乎”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成以其小,劣之。B.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D.其畏主人乎?
  2.解释词语。(1)羊肉其鲜乎!(2)叼其一只而啖之(3)其言不堪入耳(4)君其许之
  师:根据刚才我们得出的规律,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我选择D项。A、C都是用在动词后面,是代词;B项是作“以”的宾语,也应该是介词;D项应该是语气词。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第二题谁来回答?
  生:“羊肉其鲜乎”中的“其”是语气词,“叼其一只而啖之”的“其”是代词,“其言不堪入耳”的“其”是语气词,“君其许之”中的“其”是语气词。
  师:他的回答有没有错误呢?
  生:我认为“其言不堪入耳”的“其”是代词,联系上文应该解释为“那些”。但是,这和老师刚才说的规律有矛盾的地方。
  师:我刚才说,用在句子开头大部分是语气词,但还有个特殊情况,即“其”充当句子的主语或主语的修饰语时,是代词,也用在句子的开头。你的思维很敏捷。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下面的“焉”。(投影)
  焉 1.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愿得张仪而甘心焉。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6.焉用亡郑以陪邻?7.五人者,盖当寥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8.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9.盘盘焉。
  师:庄明同学,请你把句子中“焉”的用法解释一下。
  生:1是代词,2、3是语气词,4、5、6是疑问代词,7、8是兼词,9是形容词词尾,意为“……的样子”。
  师:非常正确,你能不能说说你是如何判断的?
  生:对于课文内容,我记得比较清楚。
  师:如果遇到课外的“焉”,你如何判断呢?
  生:首先看句中的“焉”能不能去掉,如果能去掉,那就是语气词,因为语气词在句子中没有实在意义。然后再判断代词与兼词,就容易多了。
  师:你的思考很有价值,对于“焉”这类用法比较复杂的文言虚词,首先就要迅速排除其中的一个,如语气词的排除。用删除法(板书:删除),再判断其他的用法,就容易多了。这样的文言虚词还有“而”“之”等。我们来看下面的文言短文。(投影)
  崤山有二陵焉,其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焉。晋人伏焉,果败秦师,掳三帅以归。献诸国,晋襄公免之,原轸怒,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与例句“崤有二陵焉”中“焉”用法相同的二项是: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C.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D.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2.与“晋人伏焉”中的“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崆崆焉。D.昔者吾舅死于是,吾夫又死焉。
  生:第1题选择A、D,“焉”能够去掉,都是语气词。B项是疑问代词,哪里;C项是兼词,于此。
  生:第2题选择D,例句的“焉”不能去掉,根据上文,应是兼词;A、B能去掉,是语气词;C项是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师:回答正确。看来大家对文言虚词的把握还是很不错。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文言短文。(投影)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之,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卫地,今河南省),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重耳的舅父)曰:“天赐也。”嵇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采桑的女子)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谴之。醒,以戈逐子犯。
  1.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有人而校之,罪莫大焉。过卫,卫文公不礼焉(2)醒,以戈逐子犯以告姜氏,姜氏杀之A.两个“焉”相同,两个“以”不同。B.两个“焉”不同,两个“以”不同。C.两个“焉”相同,两个“以”相同。D.两个“焉”不同,两个“以”相同。
  2.下列各句在“其”字的用法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相同的一项是: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 B.吾其奔也C.蚕妾在其上D.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学生自由朗读。5分钟左右)
  师:已经有不少同学做好了,张雷,你读懂文意了吗?
  生:我认为主要写重耳逃亡的原因和一些经历。
  师:好,你来回答第1题。
  生:我选择B项,两个“焉”都不可以去掉,联系上下文,可以得出“罪莫大焉”的“焉”应该是兼词“于此”,翻译为“比这个”;“卫文公不礼焉”的“焉”是代词,代指重耳。两个“以”,前一个“以”的后面是名词,应该用做介词,后一个“以”的后面是动词,应该用做连词。
  师:能够灵活运用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很好。下一位同学。
  生:第2题我选择B项,从结构的角度,B项最合适,同时D项的“其”在句子中作主语,所以排除。
  师:大家同意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吗?
  生:同意。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运用了搭配推断、位置推断、排除推断的方法学习文言虚词。通过学习,我们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提高了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希望大家都能够学以致用,使我们的文言文学习与考试再上新的台阶。下课。
  江苏淮州中学 223300
  

文言虚词复习课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