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地积极探索中考命题的内容和形式,出现了不少亮点,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浏览了大量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语文试卷,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加强研究探讨。
一、学科交叉与综合探究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为了落实这一课程理念,各实验区都在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中积极探索,创造了不少跨学科、重实践的综合探究类试题。如2005年厦门卷“拟个好店名活动”、漳州卷“构图及创意说明”、2006年南京卷的“爱我南京”综合实践活动等。但是,这类试题的边界是否应该有所限定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据笔者观察,许多题目已经超过了语文学习的评价范围,如不加以限定,将使评价信度降低并对语文教学产生不良的导向作用。请看下面几道试题:
例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答题。(2005年浙江舟山卷)
材料一:1405年,明成祖郑和率领由208艘海船组成的船队,带着纺织品、瓷器、茶叶等货物访问东南亚,载回大量供皇室享用的珍珠、玛瑙、象牙等奢侈品。此后28年间,郑和七次远航,先后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北非。但是这七次远航并没有给明王朝带来多少经济利益。
材料二:为了弘扬海洋文化,促进舟山旅游业的发展,普陀山朱家尖管委会投资200万元仿制郑和下西洋时的“绿眉毛”帆船。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绿眉毛”号帆船计划沿着当年郑和下西洋的线路访问亚非各国。
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谈谈你对“绿眉毛·朱家尖”号沿着当年郑和下西洋的线路访问亚非各国的思考。
这是一道语文与历史甚至包括与政治学科交叉的综合探究类试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从倡导学科交叉的角度观察,这道题的命题思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但遗憾的是它主次不分,考历史、政治的成分显然超过了语文。
例2.阅读下面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涵的物候现象。(2005年江苏泰州卷)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同例1一样,这道题的重心也不在“语文”,而是在“地理”学科上,主宾倒置,方向偏离。
类似的题目还有不少,如2004年青岛中考卷第17题:(在学生阅读《走近纳米技术》之后,回答问题)“纳米技术广泛运用的前景连想象力极强的人也无法全部想到。请结合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发挥联想和想象,设计一个运用纳米技术的科技小制作。”又如,2004、2006年山东潍坊中考卷在现代文阅读题中让考生设计建筑抗震房屋、举仿生学的例子等。
可以说,这些试题的考试内容都是非语文的,它们进入语文试卷降低了语文评价的内容效度,使评价者无法由分数准确推断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好坏。更危险的是它模糊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将使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无所适从,或往“非语文”的方向作无效努力。
例3.阅读题(二)《石缝间的生命》(原文略)第23题:作者在第3段中说,石缝间的生命“是生物学与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深刻含义。(2005年重庆中考卷)
(1)生物学: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哲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综合能力考查题。将“生物学”“哲学”“美学”渗透在语文试题中,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以及从文章中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需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领。设题的构思不错,综合性强,但如此高难度的综合能力要求,显然是初中学生难以胜任的。
笔者认为,学科交叉与综合探究类的试题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应该成为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但命题者需要明确语文考试的核心是什么,只有清楚了这一点,才能把握语文考试的走向,使语文教学沿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语文考试要考查的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命题必须立足于语文。落脚点放在“语文”上,可以借助兄弟学科作试题背景,在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情境或平台上考语文,才能保证语文考试的信度与效度。如果被其他兄弟学科泛化、内化、同化,那还是考语文吗?语文老师还会教语文吗?另外,命题应该顾及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无限制、不切实际地搞综合。
二、开放与创新的问题
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主体性、创造性决定了考试命题的倾向性。开放性试题就是在现代教育这种特点影响下出现的一种题型。表现在试卷上的开放性试题,就是不确定标准答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答题,评卷时根据考生能否言之有理的情况酌情给分。这类试题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多角度、开放性地思考问题,十分适合展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课标》在“阅读评价”中更是具体指出:“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从近年来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看,这一理念得到了高度重视,主观表述类开放性试题明显增多。但仔细观察这些试题,发现情况一样不容乐观,无论是试题的质量,还是评卷尺度的把握都存在许多偏差。试题质量方面大多表现为要么名为“开放”,实则并不“开放”,试题的客观性太强;要么走另一极端,无原则地开放;而评卷方面则表现为对评分标准把握的失控,是否“言之有理”多取决于评卷教师的主观评判。
试题方面的问题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例1.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文中“老人”这样的人,他们生活艰难,却拥有金子般的心灵。请结合文本与自己的感悟,谈谈你该如何对待他们。(2006年浙江温州卷)
例2.探究与感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上文(《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谈谈你的体会。不少于40字。(2006年江苏连云港卷)
材料一:心理学认为,自卑这一种人格元素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格中。
材料二:自卑的最大敌人就是勇于面对自卑的人。
材料三: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和张越年少时也曾自卑,现今都有豁达自信的主持风格。
这两道试题名为“开放”,实际的指向性却都很明确,它们试图在试题中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因素,但提示得太明确,引导得太具体,这正好损害了它们的开放性,考生无法生成自己的感受,只能在给定的框框内答题。
例3.传统观点认为,成就事业时要“矢志不移”,“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而本文却提倡要善于“发现自己”,“敢于放弃,善于取舍”,不断矫正进取的目标。对此,你持什么观点?请说出自己独到的思考。(2006年海南卷)
这道试题应该算是此类试题中比较好的,有一定的辩证性,但它仍然无法让考生表达自己“独到”的思考,两种选择都摆在那里,试题本质上仍然不是“开放”的。因为真正好的开放性试题不仅要能考查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多向思维的能力,而且要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以这个标准衡量,目前这样的试题还太少。
[##]
例4.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你认为现代战争取胜的基本因素有哪些?(2004年黑龙江宁安卷)
这道题的首问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考生既可用原文回答,也可用译文的大意回答,这样的规定比较合理。但后一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有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见解的意图在里面,但也很显然,它开放无度,测试的内容已经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经验。
至于评卷,作为多年组织与参加中考评卷的笔者看来,问题也很不乐观,因为开放性试题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言之成理”给分。客观上,“言之成理”的等次本来就不好判定,加上这一判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卷者的水平、好恶,所以从整体上看,目前条件下的教师水平还难以很好地完成此类试题的评分。这也严重地影响了此类试题的考试信度。
总之,开放性试题这一改革方向的确立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应该有很大的益处,这种命题取向,将使评价侧重于关注教学中这些“无法教”的内容。因为“无法教”,师生也就无须被动地在题海中操练,题海战术、应试教学模式将逐渐失去它的市场,使语文学习得到解放。特别是阅读教学,不停留于发掘文本的含义,更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感受,并力求对文本有创造性的理解,为语文教学打开一片自由的天地。但是,笔者发现近年来语文教学实践环节的面貌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个问题的根源比较复杂,一个很主要原因恐怕还在于命题。既在于并不开放或过度开放的“开放性试题”仍然太多,也在于评卷尺度把握起来难以科学准确。
三、口语交际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评价要求是:“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因为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没有哪一个地市的中考按照这一要求进行评价,并把结果计入中考成绩的。
尽管如此,大多数地市的中考试卷仍然设计了这一内容的考试题目,积极探索用一定的形式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行检测。这种考试形式虽然难以真实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但作为方向上的引导,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中,贵阳、太原、厦门、漳州等地采用录音磁带或调频广播播放听力材料,学生根据听到的录音资料回答问题,以此检测学生听的水平或应答能力,笔者认为比较可取。这应该是受到英语听力测试实践的启发而选用的考试形式,这种考试形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有比较广泛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虽然它只能是单向的考查“听”的能力。
更多的试卷仍然是“纸上谈兵”,就是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听”或“说”,并通过书面表达出来。这种考试形式对口语交际水平的测量本来就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更要命的是大多数题目设计粗糙,甚至导向的功能都无法承担。
例1.市建设部门要在古镇瓷器口修建一家豪华宾馆,欲将一处古代民居拆除。市民闻讯后,纷纷要求政府修改方案,保留这一古迹。他们推荐了三位代表去反映情况,这三位代表是:土生土长的王大爷、建筑学家李教授和历史学家周教授。请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各拟一句话,表明反对的理由。(2005年重庆卷)
王大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教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教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者的意图是让考生根据人物各自不同的身份,说出与他们的认识、专业背景相协调的理由。可是,既然要考的是学生说的能力,为什么不直接让考生提出自己的反对理由?或者让他们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例2.幽默是一种智慧,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幽默是一项语言能力,让人捧腹后品味到语言的独特魅力。请在以下短文的横线处为书店老板设计一句幽默答话,让盛气凌人的名作家听后羞愧不已。(2006年湖北黄石卷)
一个很有名的作家要来某书店参观。书店老板受宠若惊,连忙把所有的书撤下,全部换上该作家的书,作家来到书店后,心里非常高兴,问道:“贵店只售本人的书吗?”
“当然不是。”书店老板回答后继续说,“_____________。”
例3.如果你是皮埃尔先生,在下面情景中,你将怎样得体而幽默地要回自己的大衣?(2006年重庆卷)
饭厅内,皮埃尔发现一个客人错穿了他的大衣,于是异常谦恭地碰了碰这位顾客:“对不起,请问您是不是皮埃尔先生?”
“不,我不是。”那人回答。
“啊,”皮埃尔舒了一口气,“______________。”
二人相视一笑,客人愉快地脱下了大衣。
这两道题的内容都远离学生的生活,而且设定的情境都极不典型。虽然答案要求合理就行,但要学生面对他们不熟悉的生活,还要设身处地、给出富有幽默感的回答,真是为难学生。幽默是语言交际的较高层次的内容,它不仅需要听话者与说话者的表情和特定气氛的回应,更要求交际双方具备语言智慧,一般的口语交际水平测试不用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一般的纸面考试也难以担此重任。因此,这种题目的内容效度极不理想,不仅不能发挥它该有的导向作用,反而会误导师生,使我们的教与学离教育目标越来越远。
当然,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考语文命题由于是新事物,探索过程中出现某些问题也很正常,只是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在中考或平时的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命题中加以注意。
福建漳州市普通教育学院 3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