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济南师范学校上的一堂课,时间是1991年6月。这堂课,使我获得山东省教学能手文科组第
一名。李商隐的《隋宫》,是一首不太出名的诗。下面是原诗。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一上讲台,我问学生:“今天我们讲的课是《隋宫》。‘隋宫’什么意思呢?一隋朝的宫殿!”我说:“别想当然!请认真看书再回答我。”看书后,我请一个同学回答。她拿着课本(中师语文课本《阅读和写作》说:“隋宫,指隋炀帝杨广在江都(现在江苏省扬州市)所建的行宫。”我称赞她看书认真仔细。
我补充了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商隐讽刺隋朝的隋炀帝杨广的,杨广是历史上最荒淫无度的”著名“皇帝之一,他在位一共十四年,然而他在外游玩却达到十三年之多,也就是说,他在长安京城只呆了不到一年。隋炀帝在江都——也就是现在的扬州建造了三座行宫,非常豪华。他前后三次到扬州游玩,消耗掉的是全国老百姓的脂膏,每次他出游,都是全国百姓为他织布做船帆,为他进贡一切吃喝玩乐的东西。杨广荒淫如此,整个国力就必然衰落,王朝就必然走向灭亡。”
我让一个学生朗读一遍。他把“宜”读成了四声(山东话),我校正他读成二声。
我进入第一句:“紫泉”本是长安的一条小河流,原名‘紫渊’,可是诗里李商隐却把‘渊’字写成了‘泉’字,为什么?”
有同学说,是为了押韵吧?
我说“渊、泉”属于同一韵母,都是uan,只不过声母不一样。我启发说,从唐朝历史角度想想,对唐朝皇帝非常熟悉的同学才可能找到答案。一同学站起,不敢十分肯定地说:“是不是避讳唐高祖李渊的字呀!”我肯定他回答正确。同学们都以钦佩的目光看着他。
“‘紫泉宫殿’,宫殿就建在一条河流旁边,或者一条曲曲弯弯的紫渊,就从宫殿里流出,能够衬写出宫殿的什么特色?”“环境很美。”“环境幽雅”一让读者想起整个宫殿来都十分美丽。”同学们回答。我说:“‘宫殿锁烟霞’,也就是说,宫殿被烟霞所笼罩,这,写出宫殿的什么特征?”“高大,宫殿很高!”“非常雄伟吧。”大家答。一同学说:“宫殿上面烟霞缭绕,也十分美丽呀!”我肯定她的这个想象十分出色。
我又进一步说:“大家再仔细想昱,‘锁烟霞’三字,从‘锁’字上,你还可以觉出什么?”一学生站起来说:“宫殿是空的。一个‘锁’字表明,没有人来住,只有烟霞来光顾。”
“概括地说,首句写出了宫殿的十么特点?”“美丽、高大、空置”。“雄伟、壮丽、空锁。”同学们答。有同学肖悄说,“雄伟、壮丽,那不成了天安刁了?”我说:“雄伟、壮丽,不只可以描写天安门,还可以描写所有具备这种特征的宫殿,甚至雄伟、壮丽,也可以描写高山呀!”
我引申到下句——“紫泉宫殿建立在他的国都,如此雄伟,如此壮丽,可是隋炀帝杨广却不住,仍然‘欲取芜城作帝家’,这表明隋炀帝场广什么特性?”
一同学举手说:“欲望无边,贪得无厌。不仅住宫殿,还要建行宫。”“好,这个评价一针见血。大家把‘贪得无厌’四个字标在这句话的旁边。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是为了揭露隋炀帝杨广的‘贪得无厌’的。大家想想,首句越是极力渲染宫殿之美,那么,‘欲取芜城作帝家’,就越加显示出他的贪得无厌,欲望无边。”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请一个同学把这两句解释一下。”一同学拿课本念:“如果不是因为隋朝政权转到李渊的手中,杨广的船队也许会游得更远,游到天涯海角。玉玺,这里作隋朝政权的象征。日角,额头隆起像日头;古时候的相士编造说帝王有这样的天生贵相;这里指李渊。锦帆,用锦缎制成的船帆,这里指杨广的游船。”
我肯定该同学解释非常准确。我又补充一点历史资料,隋炀帝出游时,所带的文武百官、皇后、妃嫔甚至尼姑道士,为他服务,龙船杂船达上千只,在运河上绵延达两百多里,而拉纤的民夫就达八万多人。我接着补充道,杨广三次到扬州,而最后一次,是从大业十二年,一直住到大业十四年,就在大业十四年三月,杨广被他的部下宇文化及杀掉。不久叹权归于唐朝开田皇帝李渊,隋王阴灭亡。假如他不是被杀,那么可以殳想,他还会继续游玩下去,因为他已经开凿了八百里的南运河。
我又问:“如果不考虑音韵因素,‘玉玺’能否改用‘政权’或者‘天下’,‘锦帆’能否改用‘船队’?”那个同学回答:“不行。因为那样就不含蓄了。一是不含蓄还是不形象?”她答:“既不含蓄也不形象!”我肯定道:“玉玺和锦帆,都是非常具体的东西,可看可感,非常具象化。用这样的词来表现天下政权,表现浩浩荡荡的船队,的确既形象又含蓄。”
我再问:“大家想想,李商隐是否十分相信十分肯定,杨广的政权不被李渊代替的话,那么杨广就一定会带领船队游玩到天涯海角?请根据诗歌的具体词句来回答。”课堂上沉寂了一会儿。有同学举手,他说:“我觉得,李商隐对此应该十分肯定。”我提醒他说理由,他说:“三四句是紧承着一二句的。既然一二句是说杨广贪得无厌,欲望无止境,那么,这三四句同样是说,杨广如果不丢失政权的话,那么,他在位一天,就会游玩一天。如此下去,他就会游玩到天涯海角的。”我接他的话说:“依你的话说,作者已经彻底看透杨广了,非常肯定杨广一定会游玩到天涯海角了。”他点头。
我开始寻找不同意见者。“谁的观点与他不同?也就是说,你认为,作者李商隐并没有十分地确定杨广一定会游玩到天涯海角。”只有一个同学举手,是位女生。她说:“我觉得,作者是不确定的。因为,他这里用了一个词‘应是’。”我说:“哦,你是说,‘应是’这个词是不确定的意思。你说‘应是’是什么意思?”她说:“是‘大概可能’的意思,‘也许可能’的意思。”我有些惊喜:“这个同学理解非常到位,她紧紧扣住了具体的字词来理解,来把握。‘应是’是推测,不是百分之百地把握。”
我走回到刚才那位同学跟前,“你们两位都不要坐下,你们两个,一个觉得作者李商隐已经十分肯定杨广会游玩到天涯,一个觉得作者并没有十分肯定杨广会游玩到天涯。请你俩各自论证一下吧。”
没想到,我的话音没落,那个持肯定意见的同学收回了自己的意见,他说:“我同意她的意见。我刚才的话没有道理,她的话才有说服力。她抓住了‘应是’这个词。‘应是’就是不十分确定的意思。一也就是说,大家都同意,作者李商隐在这里只是一种猜测,他也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政权不丢的话,杨广一定会游玩到天涯海角。”大家都点头,尽管有 [##] 些同学仍然有些犹疑。
我有些着急,因为我刚刚点了一把火,本希望这把火能够熊熊燃烧,希望不同意见的双方唇枪舌剑,可是却突然熄灭了。我于心不甘!同学们同意得太轻易了,太缺乏深入思考了。为使学生往深处考虑,我就顺着话题发挥下去,以使他们发现结论的不周密处。
“更进一步说,你们认为,李商隐并没有看透杨广,对杨广的本性并没有十分的把握,你们认为李商隐的观点是,尽管杨广其人贪得无厌,但是,他如果继续往南游玩的话,还可能有突然省悟的一天,会幡然悔悟。所以,作者李商隐在这里使用一个不确定的词儿——‘应是’,表达自己推想、猜测的意思。”
终于,有同学发言了。他站起来:“老师,我觉得这样说似乎不对。其实,李商隐是看透了杨广的本性的,在李商隐看来,杨广这个人就是至死不悟,死不悔改!”另一个同学接着说:“李商隐看来,杨广就是那种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无赖。”又一个同学说:“如果不丢失玉玺大印,杨广必定会游玩到天涯。”
我打断同学们的话头:“原来你们都认定了作者李商隐看透了杨广,可是,怎么解释李商隐在这里用了‘应是’,如果真的看透了,那么应该用‘必是’,为什么用‘应是’?说‘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必是到天涯’,不更恰切表达看透杨广的意息了吗?”
学生有些急,“不对,用‘必是’,不如用‘应是’更含蓄。一用‘应是’更具有讽刺效果!”
我进一步说:“同学们这样一说,我忽然有些明白,用‘应是’在字面上似乎显得轻巧,可是讽刺力度更深,挖苦意味更强。我给大家读一读吧,我想象,李商隐就坐在杨广的对面,他已经彻底看透了杨广,他非常鄙视杨广,可是他又想狠狠耍弄一下杨广,狠狠讽刺、挖苦一下杨广。李商隐就说,杨广呀,杨广,(你的)玉玺-不缘-归日角(的话),那么,(你的)锦帆一应是一到天涯(了吧),呵,是不是呀?呵……”我绘声绘色地模仿着想象中的李商隐,我的语调非常轻飘,非常口语化,完全是讽刺的语调,根本不是在字正腔圆地范读,而是在极力轻松地模仿着想象中的李商隐与杨广谈话,想象着李商隐在逗弄、耍弄杨广这个泼皮无赖。我的绘声绘色的模仿刚刚落声,教室内顿时一片掌声。
我立目口总结道:“这里用‘应是’,实际上是以表面上轻巧的字眼表达深度的讽刺之意,以‘应是’的揣测,表达‘必是’的判断。”我把这,几个字板书在黑板上。
进入“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两句,牵扯到两个历史事实,即“腐草无萤火”和“垂杨”。课文的底下有注释。“请一个同学讲讲‘腐草无萤火’是怎么回事?”
杨广在洛阳和江都征集过萤火虫,在夜晚游乐时放出看萤火。”一个学生站起来读课本上的注释。“‘垂杨’是怎么回事?”我问。学生答不上来,因为课本上没有注释,学生只是猜测:“就是河边上长着垂杨柳呗。”我补充道:“杨广在洛阳景华宫时,曾经派人搜求萤火虫好几斛;斛,一种旧量具,一斛相当于十斗。夜间游山时杨广手下人,放出萤火虫,整个山谷一片光亮,杨广就以此为乐。据说江都有‘放萤院’,相传就是隋炀帝放萤的地方。还有植柳,说的是。隋炀帝开通运河由汴口到长江的一段,杨广沿着堤岸1300多里地,遍植垂杨柳,后世人称‘隋堤’。”
我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两句诗的妙处。但是直接讲这两句诗的妙处,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按照备课时的设想进行,我说:“我想把这两句改写一下,大家跟原诗对比一下,看看好不好?我这样改:‘当年腐草捉萤火,千里运河植垂杨’。”同时,我把小黑板拿出来,上面就写有这两句。我同时提醒学生:“相互比照时,不要考虑音韵方面,而只考虑内容方面。有学生举手。他说:“我觉得不好。”我示意他说出原因,他说,“老师你改的那两句只是叙述一种历史事实。”我反驳道:“只是叙述历史事实有什么不好?原诗也是在叙述事实呀,你看,‘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人家说的既有历史事实,也有当今的事实。”学生答,他已经抓到了要害。“哦,我改写的这两句,只有‘历史事实’,只是历史事实的一般描述,而原诗两句,既着眼于历史事实,又着眼于‘当今的事实’。也就是说,形成了一种对比。什么对比?”学生答:“是古今对比!”我抓住不放:“请你抓住具体字词来说说。”学生说:“原诗这里有‘于今’,同时有‘终古’。”“‘于今’怎么样,‘终古’又怎么样?”我追问。“‘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两句通过古今两种状况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昔日的热闹非凡,今天的无比凄凉。显得非常凄凉。”学生说到了点子上,说到了诗句的妙处。“好,确实如此!”我表扬他。同时又引导,“谁还能补充一些吗?大家想想,当初,萤火多么光亮,光耀山谷,多么热闹,多么繁盛;而现今萤火竭尽,只剩下了暮鸦声声,枯草败落,多么压抑,多么凄凉。”又一学生举手,我示意后,他说:“这里有兴亡的对比,有盛衰的对比。萤火似乎成了兴盛的象征,暮鸦似乎成了衰败的象征。”他的话赢得了掌声。“对,这两句实际包涵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慨呀!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皇帝在位时总是以捉萤火虫放萤火虫这类事情为乐,那么,等待他的就只有暮鸦声声!”
至此,全诗已经欣赏了四分之三,我想回头把头绪整理一下。
“大家看看,一二句说的是‘出游’,三四句说的是‘灭亡’,五六句说的是‘亡后’,”同时我在黑板上也竖着写出上面六个字,“从出游一直写到亡后,似乎已经把要写的内容写尽,往后已经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大家想想,是不是已经没有东西可写了?‘学生点头。’如果为了凑数,硬凑上八句,那么,顶多再加上两句议论、劝诫的话,什么‘后人莫学隋炀帝,荒淫误国被人骂’之类。这样诗的结尾就非常没有意思了。看看李商隐这位大诗人是怎么写的?”“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我问学生:“这两句是议论吗?”学生答:“是描述。一是对什么的描述呢?对真实事实的描述,还是对想象的描述?”学生答:“是对想象情境的描述,对杨广死后的情况的想象与描述。”“这就是继续入‘地下’穷追猛打了。作者对杨广,不但追击到灭亡之后,还要追击到地下!想象杨广的灵魂会不会悔改。大家看看,杨广到了地下之后,他的灵魂悔改了没有呢?”我特别强调“地下”二字。“没有!”学生答。“陈后主是谁?”我问。一学生站起来念注释:“陈后主,叫陈叔宝,南北朝时陈朝的最后的国君,因为荒淫灭国。”“陈后主也是一个荒淫国君,大家是否知道陈后主的陈国是被谁灭的吗?”学生答:“不知道。”“就是杨广呀!是亡国之君灭了亡国之君,而又步亡国之君的后尘。”我说。“如果三四句中‘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 是说杨广‘不见棺材不落泪’的话,那么现在他已经死了,成了地下鬼了,应该落泪、悔恨了吧,可是呢,他仍然不落泪、不悔恨,可以说是什么呢?——”“——见了棺材也不落泪。”学生顺口而答。‘对,死后他的灵魂仍然淫乐,仍然要做风流鬼,仍然惦念着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惦念着想欣赏荒淫舞曲《玉树后庭花》。”我接着发挥道。
但是学生们仍然没有注意到两个词的妙处,这两个词是“若逢”和“岂宜”,难以体会这两个词的表现力。于是,我便这样问:“同学们,我问大家两个问题:第一,假如人死后真有灵魂,那么,杨广的灵魂会不会去找陈后主?第二,假如杨广和陈后主真的在地下见面了,那么杨广会不会询问《玉树后庭花》?”学生们不假思索回答:“会!”“当然会!“一定会!”“那么,我把‘若逢’二字改成‘必逢’,‘岂宜,改成‘一定’,好不好呢?”我问。学生沉吟片刻,有的读出了声音,在推敲这两组词语。“老师,我觉得那样改动之后有些死板!”“不如原诗更活泼。”“不如原诗更有意味。”我接话说:“也就是说,不如原诗更耐人咀嚼,更灵动。请大家把李商隐这两句诗反复吟诵一下,你是不是觉得李商隐这个人就在眼前呢?如果他在眼前,他是个什么形象?”我进一步启发。“应该是一副轻轻松松的样子。”一个说。“是嘻嘻哈哈的,不十分严肃的。”一个说。“好像跟杨广在开玩笑。”又一个说。“那么,换成‘必逢’和‘一定’后,大家再读读,再想象一下李商隐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形象?”我说。“李商隐的表情很严肃。一面无表情地严厉地斥责杨广。”我说:“哪一种情况表现出来的讽刺、挖苦、蔑视之意,更强烈、更尖锐呢?一轻轻松松的那一种。”学生一致同意。“也就是说,如果用一个十分肯定的词,感情十分强烈的词,表达出来的效果,却不一定强烈;而用词看似不经意,词义也不确定,但是表达出来的效果,却十分强烈。大家看看,‘若逢’是设想、‘岂宜’是问句,都是这样的词,表现效果却出奇的好。请大家记下这样一些话,叫做‘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大家体味一下这首诗中的用字,就有这种特点。譬如,不缘、应是、于今、终古、若逢、岂宜,这六个词,都是平平常常、平淡无奇的,可是它们的表现力却非同一般,真可谓‘平字见奇’。”我把“平字见奇”四个字写在黑板上。
“这首诗是咏史诗。一切咏史皆以讽今为目的。咏的是历史,却都是写给当朝皇帝的。李商隐这首诗,也许在告诫他们,统治者的行为本身,往往是国家兴亡、盛衰的根本原因。勤俭为民,当朝就会走向兴盛;奢侈为己,铺张淫逸,当朝就会走向衰亡。曾经有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成由勤俭败由奢’,大家知道作者是谁吗?”学生回答:“不知道。”“就是本诗的作者李商隐。在此意义上,李商隐写出的‘岂宜重问后庭花,这句话,是问杨广呢,还是问唐朝当朝皇帝?一问当朝皇帝!”我说:“也是问后代的封建统治者。”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有些激动。教室里鸦雀无声,看得出同学们有些震动了。
最后,在大家的齐背声里,结束了教学。
课讲完了,自我感觉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