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3期 ID: 78999

[ 李卫东 文选 ]   

一份作文评改教学案例

◇ 李卫东


   引言
   本次作文训练是在教学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后安排的。要求学生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改写提示:1.充分发挥想象,适当补充内容,描写细致。2.可改换叙事人称甚至叙事者,但不要改换原诗的主题。这实际上是一次有所限制和侧重的改写练习,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想象构思、描写转述的能力,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收上来的学生改写不乏想象丰富、描写生动的佳作,更有少数几个同学还深得原诗神韵,多少带了些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但综观全部习作,突出存在两个共性问题:1.未能展开充分想象,平面拉开,一路扩充,缺乏重点描写,有的甚至改成了对原诗的意译。2.未能把握原诗意蕴、突显原诗主题,尤其对于原诗最后一段的重视和挖掘明显不足。有几个同学则忽略了对本次改写的限制,改换主题,滑入了对原诗的“重写”。这两个共性问题,自然也就成为这次作文评改的重点。下面作为评改用的三篇例文也是以此来选定的。
  
  (一)风雨夜思
  
  时节已如深秋,凉意浸入肌骨。
  一日天刚亮,“呼呼——”,我被怒吼的风叫醒。推开门,倚着杖,见天地间灰蒙蒙的,狂风怒吼着,卷着落叶漫天飞舞。风越吼越凶,已吞掉了我几重的茅草,我被风吹得无力动弹,紧紧倚着杖,只有眼睁睁地看着茅草在狂风中挣扎。茅草有的被狂风卷过了江对岸,撒落在了江边,有的被吊在了树梢,还有的飘落在低洼积水中,已无气息。这场仗,狂风胜了,我无能为力,只有暗自拭泪。
  南村的一群顽皮的孩子跑过来,竟无视我的存在,蹦蹦跳跳地跑到我面前,抱起茅草就跑。任凭我呼喊,而他们却全然不理,一眨眼就钻进了竹林,消失在眼前,支撑我的只有手边的一根杖……
  天边的乌云霎时又直压过来,像墨一样黑,让大地透不过气来,一场骤雨已经逼近。我一歪一歪地挪进茅屋,坐在床上,倚着那已被娇儿蹬破的冰冷的被子。“哗哗——”大雨倾盆泻下,茅屋转瞬变为雨屋。雨,一直在下,黑夜降临了。
  自从背井离乡,到处流亡,从没有香甜地睡过。如今,心已湿淋淋,黎明究竟在何方?
  哪里能得到宽敞高大的房子千千万万间,大大地庇佑天下的贫苦人,使他们都有欢快的容颜,在狂风暴雨中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般?(谁“安稳得像山一般”?贫苦人?房子?怎么说才好?)唉!什么时候眼前突然出现这么高大的房屋,就是我的茅屋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满意足了!
  
  (二)雨夜长歌
  
  黄昏,天空一片阴沉,风愈发紧了。老人拄着拐杖倚在门口,浑浊的眼睛出神地凝视着屋檐下那盏慌慌张张摇晃着的油灯,单薄的衣衫被风撕扯得有些凌乱,花白的发丝向一边飘起,划过布满皱纹的脸。
  一切都静止了,老人依然塑像般伫立着,陪伴他的是那盏油灯,那间破屋——他的全部家当。
  突然,一阵狂风吼叫着扑来,油灯重重地晃了一下,在老人眼中烙下一抹,惊恐。他感到屋顶在微微地抖动,匆忙回身的一刹那,他看见那只家中唯一的茶壶狠狠地跌在地上,摔得粉碎。接着,是什么东西被卷走的声音。狂风的嘶吼让他什么也听不见,只看见一片草席从眼前飞逝,稀稀疏疏地散落下的稻草转瞬间又被卷向前方,向着浣花溪飞去,第二片、第三片……老人猛然间醒悟过来。接着又是一声巨响,房顶掀飞了。一片片草席、一团团稻草,在风中狂乱地打着旋儿。老人踉跄着向前扑去,伸出手想要抓什么,抓到的却只有空气。他看到自己的草席,自己的房顶,(房顶能“挂”“飞舞”吗?应怎么改?)有的挂在树梢飘荡、有的随水而逝,有的在半空中飞舞……它们都在瞬间离开了他。
  远处几个调皮的孩子拾起了零散的稻草跑向竹林深处了。
  老人紧闭双眼坐在床头,皱起的眉微微颤动着。蜡黄的脸上渗出苍白的颜色。天色暗了下来,风也渐渐平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冰凉腐朽、令人心慌的味道。老人点上了房檐下的灯,仿佛要驱散那种味道,然而一切还是在平静中酝酿着。远处隐隐传来欢快的鼓声,这轻浮的夜,留给富人的是歌舞升平,而他的小油灯,无法驱散无尽的黑暗……老人摸上冰冷的床铺,薄薄的被子软塌塌地团在墙角,一灰块补丁几乎要掉下来,露出一团团的棉絮,带来的没有丝毫暖意,只有透彻心扉的冰冷。他静静躺着,听到远处轰轰的雷声,抬头,夜挤过薄薄的茅草攀在了房梁上。
  雨来了。
  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把黑夜紧紧地压在老人身上。老人被压得有些晕眩,依稀中竞看到自己做左拾遗的样子,国家、人民!是的,人民,他猛然坐了起来,眼睛刹那间变得明亮。病弱的身躯,残破的茅屋,冰冷的衣被,这是他拥有的,不错,但,他还拥有着心,火热的心!
  老人跳下床,走向了门口。黑夜与暴雨正吞噬着一切,油灯又晃起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老人情不自禁地念着,走进了雨中。雨点划在他的脸上、身上。但他一动不动,让它们去撕扯吧!心中的热驱走了一切。狂风又来了,油灯终于“叭”地摔在了地上,一切都黑暗了……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声长叹穿透了雨夜,刹那间,闪电劈开了夜空,照亮了一张坚毅的、苍白的脸……
  思考:1.能根据括号提示修改一下相关的句子吗?
  2.第二篇文章加入了原诗没有的内容,你觉得合适吗?说出你的理由。
  3.两篇文章,你觉得哪篇改写得更为成功,为什么?
  
  (三)风雨中的狂奔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许多憾事,人们对于它们往往无可奈何,甚至悔恨莫及。但憾事给我们带来的,是生活的触电,是未来的明灯。
  我生命中最大的憾事还要追溯到几十年前了。那时的我还是个顽童,住在南村。一次,和几个小伙伴做游戏,不幸的是,乌云背着我们早已悄悄地爬满了天空。刚开始号叫的风似欲吓唬我们,当我们意识到暴风雨即将来临时,已经太晚了。伴随着一个照亮了半边天的闪电,这风与雨的战争打响了第一炮。刚刚还如牛毛般的细雨转眼间就变成了黄豆般大小的雨点,又被风斜着吹来,硬生生地砸在我们脸上。我们只是死死抱着一棵树,生怕被这无情的狂风卷下万丈深渊……
  突然,好朋友大叫了一声:“你们看!”沿着他的视线,借着露出半张脸的月光,(符合情境吗?)我看到了一团黑糊糊的东西,紧紧地缠绕在树梢上,“太棒了,是茅草!”
  于是,在暴风雨微微减弱之时,我们冲出了大树的保护,沿着茅草飞来的方向追了回去,因为有人断定,那儿还会有茅草。果然,这一路的水洼里、树梢上又陆陆续续出现了不少茅草。大家立马加速冲了过去,我定睛一看,前边果真有一间茅草屋。
  在茅屋下,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拄着杖,颤抖着双腿欲向上蹦,(能换个更合适的动词吗?)拦住那漫天飞舞的茅草。老人的动作毕竟不若孩童灵敏。小伙伴们 [##] 冲上去,两个按住老人,另几个高个的一蹦就抓住了茅屋上仅剩的茅草,像我这样既没力气又没身高的,只好蹲在地上捡草渣。不时地抬起头瞟老人,不知是风吹得还是他的确大老了,我看见老人的腿在不停地颤抖,孩子们突然松手,老人一下子跌在了地上,两膝深深地陷入了泥洼中,两只老的像木枝般的手指在地上维持平衡,(请把这一句修改润色一下,让老人的动作状态更符合当时的情境。)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小伙伴们,嘴里咿呀叫着什么却被风声遮住了。
  眼见新的一轮暴风雨又将袭来,有人大吼一声:“回家!”便抱着自己的战利品蹿得没了影。老人刚刚直立起的身躯又被狂风撂倒。我的脸早已莫名地交织满了雨水和泪水,我抓着手里的草奔向老人,却被一双手抓了回去:“走,暴风雨又要来了!”“可,可是……”看看自己和伙伴们手中的茅草,猝然间我将它们猛地掷在了地上,向前跑去……
  回头望望再次屹立在风雨中的老人,耳中茅屋里的哭叫声、林间的簌簌声、老人沙哑但顿挫的吟诵声交斥着,响彻耳骨,我在疾风暴雨中狂奔,周遭的世界天晕地旋。
  回想至此,泪水再次爬上了我的脸……
  思考:1.能按括号内的提示给相关的词句做番修改
  2.你能说出这篇文章是对原诗的哪一部分进行的重点改写吗?
  3.这篇文章的突出优点是什么?
  教学现场
  一、重温原诗及改写要求
  过程概述:配以幻灯片的播放,师生重温:①本诗的写作背景。②写作思路:秋风破屋,心情苦痛一群童抱茅,无可奈何一长夜沾湿,忧思不绝一期盼广厦,恳切激昂。③主旨:表现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④改写要求:1.充分发挥想象,适当补充内容,描写细致。2.可改换叙事人称甚至叙事者,但不要改换原诗的主题。本环节以幻灯片展示为主,用时不足5分钟,但不可或缺,这是评改的起点和依据。
  二、评改《风雨夜思》《雨夜长歌》两篇习作
  过程概述:两篇文章一并发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阅读并结合文后的思考题斟酌比较。过了六七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之后全班自由发言,就两篇文章的优劣各自陈述自己的意见。同学们的意见趋于一致,没有明显的分歧,大都以为:第一篇几乎成了原诗的翻译,是“放大了的翻译”的“问题”文;第二篇则充分展开了想象,是比较成功的改写范文。接下来对第一篇文章修改方案的讨论,意见也十分明确:“添枝加叶”(充分利用各种细致描写的手段、适当扩充情节内容),让改写饱满丰润起来。
  下面是让学生挑出第一篇的某一段落或某几个句子进行扩充修改。在此过程中教师来回巡视,及时“捕捉”信息,发现有代表性的修改样例,而后再行组织学生就“修改样例”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共讨论了三个样例。
  细节修改1:
  (讨论:第二篇文章加入了原诗没有的内容,你觉得合适吗?说出你的理由。)
  师:根据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总结一下,这篇改写除增添了对主人公的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之外,还创造性地移入“摔碎的茶壶”“摇晃的油灯”“远处隐隐传来的欢快的鼓声”等细节。我们着重就“油灯”讨论一下:增添对“油灯”的描写有何作用?
  生:我查了查,文章共7次写到“油灯”,它伴随了风势愈来愈猛的过程,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生:作者写道:“这难熬的夜,留给富人的是歌舞升平,而他的小油灯,无法驱散无尽的黑暗。”这是用“油灯”来反衬社会的不公和黑暗,表达作者的愤慨之情。
  师: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想想“油灯”还衬托着什么?
  生:写油灯摔碎了,“一切都黑暗了”,更有力地衬托出了闪电中那张“坚毅”“苍白”的脸和忧国忧民的火热的心。
  师:看来,作者的“无中生有”,并非信手乱写,而是合理生发,巧妙地渲染烘托,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
  细节修改2:
  (讨论一位同学的修改样例)
  师:这位同学修改的是文章的第四段,在原文第一句后加写了“我的心也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一行浊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喘息了片刻”,接着写道“我一歪一歪地踱进茅屋……”你如何评价这位同学的修改?
  生:添加了神情和心理描写,增强了感染力。但把原文的“挪”字改成“踱”字,觉得不对劲。
  师:我也觉得不对劲,谁能说一说不对劲的原因?
  生:“挪”,步子小,“踱”,步子大。
  师:“踱”也可以是小步幅啊!(教师做模拟状)
  生:“挪”突出了“我”动作的艰难和心情的沉重。而“踱”则多反映出人悠闲的心态,用在这里不合适。
  师:我赞成你的意见。一个普通的词眼,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用活了,也就变得不普通了。我们可不要小瞧了字词的推敲。
  三、评改《风雨中的狂奔》
  过程概述:讨论这篇习作时,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前,是按照“自主阅读一小组讨论一全班交流”的过程展开的。没有出现想象中的争辩的火爆场面,但也大致产生了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本文非常成功,视角独特,描写细腻,文笔流畅,且蕴涵真挚的情感。另一派则认为这篇改写不成功,偏离了重心,过多地突出了“我”(抱茅草的小孩)。对于这篇文章独特的视角,大家不会有什么大的分歧,关键是“偏离了重心”这种说法能否成立?持第二派意见的同学也语焉不详,讨论就从这里开始了。
  细节修改:
  师:有同学说这篇文章“偏离了重心”,怎么能说明
  这一点呢?
  生:原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
  情怀,而这篇文章没有体现这一点。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本文的重心偏移到哪里去了呢?
  生:这篇文章突出表现了自己对当年参与欺侮一个老人事件的忏悔,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可明显感觉得到。
  师:在这篇文章里,“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普普通通的一个受苦受难的老人。
  师:问题就在这里!这篇文章的确有令人耳目一新之处。不但改变了叙事人称,而且也改变了叙事者,重点抓住“群童抱茅”一节做扩充,这是一种难得的创见。不足就在于未能充分考虑本次改写练习的限制,过多地“以我为主”,自立主题,一个“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伟岸老人被不经意间矮化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贫苦老汉。症结就在完全不顾原诗的最后一节,有“腰斩”原诗之嫌。改写不等于仿写,改写也不等于重写。如何“带着镣铐跳舞”,“如何合理改造,把握改写的‘度’”,是做改写练习,尤其是有所限制的改写练习时需要注意的。今天的作业就是修改《风雨中的狂奔》。
  教学反思
  好的作文评改课应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教学这节课是有所预设的。笔者认为,对于作文讲评课,预设必不可少。比如评改重点的确立(正如每次作文都要体现训练系列中的一两个能力要点),评改例文的甄选,甚至给例文提前拟订好辅助思考的题目,这些准备和预设工作,对于上好一节评改课不仅是必需的而且也是相当重要的。但预设并不意味着灌输,更不等于先入为主。恰恰相反,预设需要在随机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实现、补充、矫正和深化。比如课堂上学生对第一篇文章的修改。学生修改到何种程度,教师无从预知。只能靠教师的随机捕捉和引导,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一种本真状态下主动发现,自然生成。遗憾的是,本课在处理“挪与踱”这一细节时,尚显匆忙,未能让学生本人说一说把“挪”改为“踱”时的思考过程。我们平时多关注“为什么这样做不那样做”的原因,而对于“为什么会那样做”的心理原因的追寻远远不够,而后者往往更有价值。
  教学这一节课下来,直觉的感受是,预期基本达到了,但节奏快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有些“赶”,个别环节处理干硬、不从容。如果只就其中一篇评深改透,又将如何呢?另外,对于第三篇文章的评改,到现在,我也并不怀疑我的看法,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至少课堂最后的讨论并不精致。也许这次改写练习前本就不该做什么限定,比如体裁上也可以改写成课本剧什么的,主题上也可以做点侧重点的转移等。但那样是否又会过于分散不利于群体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呢?规范与自由,对于写作教学来说,始终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难题。

一份作文评改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