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12期 ID: 78599

[ 周世忠 文选 ]   

高考作文命题的审美追求

◇ 周世忠


  高考作文命题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从测试角度讲,作文命题必须讲究科学性,诸如测试的目标、难度、效度、区分度等,都必须遵循考纲、严谨科学;从语文学科性质和写作特征的角度讲,作文命题又必须讲究艺术性,诸如试题的构思创意、材料编制、语言运用等,都应该具有人文色彩、艺术技巧。所以,作文命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伴而行,不可分离。
  这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所说:“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李政道《科学和艺术,一个硬币的两面》)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曾天才地预言:“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见周昌忠编译《创造心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高考作文命题“越往前走”,越要追求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二者在“山顶汇合”,融为一体。
  艺术的特质是“美”,或者说给人美感。考生临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立意。而这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是认知和情感的互动。认知就是理解题意,情感就是审美感受。高考作文命题的艺术性就体现在追求试题的审美价值,唤起考生的美感体验,进而动心动情,神思飞扬。通俗地说,就是使人不仅觉得“这个题真好”,而且觉得“这个题真美”。“好”,大凡是科学的;“美”,大凡是艺术的。好而且美,才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更高层次的。
  纵观历年来“好而且美”的作文试题,我们的结论是:高考作文命题应该追求意蕴美、哲理美、情趣美和语言美。
  
  一、追求意蕴美:创意新颖.蕴含丰富。
  
  意蕴是指试题的创意及蕴含。意蕴美首先是创意新颖,给人美感享受。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也许你曾到过海边,也许你在荧屏、银幕上见过大海……请以“面对大海”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仅仅四个字——“面对大海”,却是删繁就简,领异标新。眼前似有蓝天碧海,耳边似有海涛阵阵。顿然觉得意境高远,心胸开阔,一种“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激情在胸中升腾,一种博大豪放的美感体验油然而生。霎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思如大海波涛一般滚滚而来。这是具有美感的作文命题才会产生的审题效应。
  又如2006年全国高考广东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他。
  雕像逐渐成形,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在面前。
  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
  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请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雕刻心中的天使”——真美!天使,本是那般圣洁、美好;把自己心中的天使雕刻出来,那是多么神圣、美好的事业!命题材料的编拟独具匠心。新奇而又引人入胜。尤其是“天使”这一意象的创设。令人叫绝!她的象征意义是多么深广:大到理想追求,人生目标,道德楷模;小到榜样学习,学业创新,人才培养等。人人心中都珍藏有自己的“天使”,考生会在审题的美感体验中浮想联翩,呼唤自己心中的天使,用心去创造,用心去雕刻。
  意蕴美还表现在试题的蕴含丰富,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例如1986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温度适宜,树木就迅速成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题目:树木、森林、气候
  ——谈——
  读完试题的第一感觉是有蕴含、有寓意,但一时又想不分明。须再三品读,寻其意味,方才悟出“树木、森林、气候”三者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自有其机缘妙处:树木形成森林、森林改变气候;良好气候又促使树木生长,形成大片森林,再度改良气候……如此循环发展,岂不妙哉!由这一自然现象联想到社会生活、人才培养,不都是这样吗?个人组成群体,群体改造社会,社会促使人才成长。社会风气的改变不也是这样吗?个人组成群体,群体改变社会风气,良好社会风气又会促使个人健康成长。试题用一组巧妙的比喻,蕴含深远的寓意,使你觉得厚重而优美。
  2006年高考一过,有一个作文题便风传全国,争相追捧。那就是上海市2006高考的一道命题作文:
  
  我想握住你的手
  
  短短七个字的命题,考生临场一读——“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谁都会有一种亲吻的冲动,谁都会有一种拥抱的激情。几多往事上心头:那一次母亲病在床榻,那一次送老师走出山崖,那一次看邰丽华领舞《千手观音》,那一次登上泰山之巅,那一次梦回家乡的小河,那一次点燃迎新春辞旧岁的鞭炮,那一次当我唱起国歌的时候……每一次,我都想握住“你”的手。为什么?因为依恋,因为感激,因为追随,因为敬仰。这里的“你”,意蕴是多么丰富:是人、是事、是物,是精神和信仰;也可以是大上海,是大中华。是广大的宇宙。一个简短的作文命题,于不经意间拨动学生的心弦,放飞学生的心灵,这是什么力量如此神奇?是美——是命题优美的言辞、丰厚的意蕴所唤起的一种审美体验。
  
  二、追求哲理美:哲人睿智。辩证思维
  
  哲理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哲理美是指试题融会着深邃的思想、闪烁着人生的智慧,因而给人一种烛照心灵的美感体验。中学生正处在满怀兴味探求人生真谛的时代,追求哲思,亲近哲理,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因此,一道具有哲理美的作文题,常常能唤起他们强烈的审美感受,激发创作热情,进入写作最佳状态。
  例如,1990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A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我的孩子?”“因为这里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B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完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篇议论 [##] 文。
  一个洋溢童真的小故事,却融会着世间万物的深邃哲理: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刺玫瑰本该有“刺”,也本该有“花”,正是“刺”与“花”的统一,构成了刺玫瑰,成就了它的完美。如果我们只看到刺玫瑰的“刺”,看不到它娇艳美丽的花,我们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其实,在社会生活中,对人对事,都是这样。试题这种智慧的光芒,烛照你心灵的天空,使你心旷神怡——这,就是美感。
  又如2005年高考湖北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命题材料包含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宇宙万物无不需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试题所引材料不过50个字,但着眼宇宙人生,视野开阔,超凡脱俗,豪放大气。试题导言又着意将材料包含的哲理推广到“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引导考生将这一哲理思辨拓展开去生发联想,给考生一种海阔天空之感。这,正体现了命题者优雅的审美追求。
  
  三、追求情趣美:情趣理趣,相映成趣
  
  一个作文试题,读来情调高雅,趣味纯正,情中寓理,理中含情,便会给人一种情趣美的享受。
  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便是如此:
  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鸟的评说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
  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
  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这是一首寓言诗,非常有趣:七种鸟你说我,我说它,依次指责挑剔,最后苍鹰说到首先发难的燕子——这就形成了一个圆圈,而命题的旨趣正在这“圆圈”之中。联系生活实际,由鸟及人,“鸟的评说”不正是社会人群的生动写照吗?有一种人,总是一味指责甚至挑剔他人的缺点,从不反省检查自己。于是,我们生活中也自然形成了这样一种“怪圈”。只有严以责己,宽以待人,才能完善自我,走出互相苛责的“怪圈”,建立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命题者以鸟喻人,趣谈中寓理,情味无穷,美在其中。
  2004年高考全国卷也有这样一个有情有趣的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洗染店老板,小女儿嫁给雨伞店老板。老太太天天为女儿忧虑:雨天.担心洗染店的衣服晾不干;晴天,生怕雨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后来,有一个聪明人开导她:“老太太好福气啊,雨天,小女儿生意兴隆;晴天,大女儿顾客盈门。您哪一天不快活啊!”
  B:妙极了!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我们就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C:快乐幸福是这样得来的么?
  D:阿Q!
  请以“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四人网站一段话,叫你越思越想越觉得有趣味。A讲了一个“老太太和聪明人”的故事。B是点化:改变思维方式和角度,“天天忧虑”一变而为“天天快乐”。C却质疑:快乐幸福就是这样来的?D附和C一语中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聪明人的开导的确是“聪明”的:快乐和忧虑是一对矛盾,总是相反相成的;我们应该时时调整思维方式,变换角度,去发现生活的亮点,享受生活的快乐与幸福。这是阿Q精神吗?是的,但又似乎不是。谁能把它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呢?这便是试题情趣美的所在——趣在其中,理在其中。
  
  四、追求语言美: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作文试题的语言表述首先是准确简洁,明白晓畅。但在此基础上,还应力求生动形象,富有文采,使试题语言更加精美。
  例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
  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
  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道作文题一读眼前一亮:诗一般的语句。诗一般的意境,诗一般的话题,真美!命题者采用形象思维,赋予水的灵动,山的沉稳,采用对偶句式对举,平添诗意。然后笔锋一转,指出灵动中有沉稳,沉稳中也有灵动。从而赋予材料的寓意:灵动和沉稳是对立的统一,二者是独立的,又是交融的。三个对偶句,给考生以诗意的想象,飞翔的灵思,隽永的美感。
  再看2005年全国高考浙江卷作文斌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诗日:“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这也是一道诗意盎然的作文试题。用唐诗、宋诗的名句切入,书香袅袅,显得典雅。诗句描绘了一叶飘零的秋意和红杏出墙的春色,诗中有画,十分形象。“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的点化,“细微之物”与“大千世界”“无限”与“有限”的拓展,引出“一枝一叶一世界”的话题,含蓄而隽永。典雅的诗句,形象的描绘,匠心独运的点化,富有禅机的话题,读来玩味无穷。
  意蕴美,哲理美,情趣美,语言美,是高考作文命题永远的追求。正是这种追求,使每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万紫千红,美不胜收,成为语文高考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本文作者为湖北省高考自主命题科目测量理论与实践课题组成员)
  湖北枝江一中443200

高考作文命题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