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考试 高考真题 2021年语文高考 天津卷 ID: 427585

  

莫砺锋诗话

◇ 语言文字运用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往今来,最使人们感到(   )莫测的客观存在就是时间了。尽管在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那里,空间也是一个缠夹不清的概念,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空间毕竟是容易感觉和理解的。时间则不同了,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呀?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它(   ),却又千金难买。伏尔泰在哲理小说《查第格》中编了一个谜语:“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又是最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谜底就是“时间”。在时间的各项性质中,___________。孔子在河边叹息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代的诗人也(   )地用滔滔东流的河水来比喻时间。唐代的韩琮甚至认为只要听听流水的声音就能感受到时间的消逝:“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选自《莫砺锋诗话》,有删节)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神奇        一文不名        异曲同工

B. 神妙        不值一钱        异曲同工

C. 神奇        不值一钱        不约而同

D. 神妙        一文不名        不约而同

2. 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最使人们无能为力却又感到切肤之痛的就是它的飞速流逝且永不复返

B. 最使人们感到切肤之痛却又无能为力的就是它的永不复返且飞速流逝

C. 最使人们无能为力却又感到切肤之痛的就是它的永不复返且飞速流逝

D. 最使人们感到切肤之痛却又无能为力的就是它的飞速流逝且永不复返

3. 下列与“时间”相关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语录体散文《论语》,孔子用这句话抒发了对时间流逝、永不停歇的感慨。

B. 《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揭示出生命长短的相对性。“晦”“朔”分别指阴历每月第一天和最后一天。

C. 《孔雀东南飞》中的“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两句,写出了由天色已暗到夜深人静的时间变化。

D. 《滕王阁序》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意思是:虽然时光已逝,但珍惜将来,为时不晚。“东隅”“桑榆”分别表示早、晚。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神奇:非常奇妙的。神妙:非常高明、巧妙。这里指的是“时间”,又与“莫测”搭配,应选“神奇”;

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不值一钱:毫无价值。形容人地位轻贱或品格卑污。这里有“却”,说明前后形成转折,再联系后面“千金难买”可知应选“不值一钱”;

异曲同工:曲调虽然不同,却都同样美妙。后比喻不同的说法或做法都收到同样的效果。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前文说到孔子用流水比喻时间,后面说到后代的诗人也用滔滔东流的河水来比喻时间,可见大家的想法完全一致,应选“不约而同”。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此处是说时间给人们的感受,从程度上看,应先说“切肤之痛”,再说“无能为力”;先说“飞速流逝”再说“永不复返”。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B. “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晦”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选项表述反了。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