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第1期 ID: 401787

  

谁手写谁心

◇ 焦卫国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一节中对写作的目标与内容进行了新的描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与内容的变化势必引起作文教学的新一轮改革。在一年一度的高考、中考中,作文已成为全社会强烈关注的“焦点”,中学生作文状态的异化现象也成为全社会的“谈资”。
  一.新时期中学生作文状态的异化及成因
  (一)他手写他心——在应试的挤压中冷漠、麻木
  “他手”表现为学生机械模仿他人的话语方式、表现技巧;“他心”表现为除学生个体之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众化、世俗化心理、情感、道德、审美等。这类异化现象的特征是:学生能娴熟地运用他人的话语表达方式表现为阅卷老师及世俗社会所普遍认同、欣赏的心理、情感、道德及审美追求等方面的主题,文章显得“冷静、平稳、成熟”,表面上合乎考场作文的所谓“规则”,只是背后有着作者的一颗冷漠、麻木的心,整篇文章呈现一种精神、情感层面的“无我”状态。这类作文状态的异化原因是:在应试作文的功利性长期一以贯之的挤压下,学生在“有我”状态屡屡碰壁之后选择合乎所谓应试规则的一种“无我”状态,日积月累,此类考场作文就变成了一种冷漠、麻木、机械的文章制作,学生本人则逐步修炼成一颗作壁上观的“冷硬”的心。
  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王栋生与记者张尉心的一段对话也许可以引用来作为此类异化现象的成因分析之一。
  张尉心:1980年倡导语文作文改革口号说要“写真话,诉真情”,到今年整整30年,你看这个教学目标达到了吗?
  王栋生:提倡什么,就说明缺什么……“写真话,诉真情”,这个目标不仅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难做到,现在要学生“我手写我心”,仍然要看教育者有没有这个勇气。
  张尉心:普遍存在的中小学生作文中说假话的原因是什么?
  王栋生:问题出在作文上,根子在教育思想,在社会习惯势力的影响下……我觉得考试命题人和整个社会的文化体制对这个问题应当有所反思。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实在是戕害学生人格。
  (二)他手写我心——在机械的模仿中缺失个人话语
  不少学生在学习别人(乃至名家)的写作技巧时只关注“皮毛”(语言方式、简单的技巧等),而忽视了“骨肉”(文章的构思、立意等),为了博得考场高分及世俗大众的廉价喝彩,以“他手”写“我心”,导致了外在语言表现形式与文章情感、主题的不匹配,形成了语言包装与文章内质的不协调,因辞害意,在机械的模仿中缺失了个人话语方式,最终导致个性化表达方式的丧失。
  例文:某重点高中高二学生的作文《忧与爱》片段
  于百尺危楼上临风而立,看那滚滚流水冲出大山的阻隔向东流去。将烈酒和明月化成剑气,在花间起舞,舞出一颗剑胆,一颗诗心,挥动千钧狼毫,把对国家深深的担忧写进山河万里的画卷,而于建康赏心亭中的一声浩叹,则叹出了他千古不散的爱国之情。
  这就是辛稼轩!
  ……
  例文文句乍看华美整齐、气势豪壮,历史文化气息浓郁;细加审视,不过是简单模仿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语言风格而已,是典型的“秋雨体”翻版。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学习心仪的作家语言风格,问题是追求的目标是否真正有价值?模仿学习是否经过内化而成为表达个人情感之“利器”?如果没学到“秋雨体”的语言精髓而导致华丽辞藻的堆砌,比喻、排比句的简单仿造,意境的肤浅理解,华而不实文风的泛滥,这只“他手”不用也罢!遗憾的是,此类作文在时下高中生中大有市场。
  也许在“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这高考作文评价四个发展等级中,一些学生认为“有文采”是容易获得高分的一条捷径,于是简单地以“他手”写“我心”就成了一种必然选择,而高考作文阅卷的时间要求(一般一篇作文的评阅时间在3分钟左右)又为学生这类异化提供了“存在”的市场。德国美学家莱辛说过:“对于造型艺术,表达比构思要重要;而对于语言艺术来说,构思比表达更重要。”学生真正要学习的是别人的构思,而不是简单的表达。
  (三)我手写他心——在社会、政治的舆论洪流中盲从
  中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的要求,折射到学生作文之中往往就成了涉及文章立意的思想、感情、道德的“红色底线”,而且被许多老师和学生简单理解为要合乎社会、政治的“主旋律”,要和主流意识高度一致。这种理解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看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但实际上简单地用时代“主旋律”去规定学生作文的立意、情感、思想,必然会窄化学生的视野,泯灭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舍弃“我心”,选择大一统的“他心”,用“我手”违心地表达“他心”,从而出现“千人一面”、“万人同声”的考场作文异化格局。许多考场作文形同政治的“传声筒”,学生以“我手”举起时代的号角,吹响政治的喇叭,唯独听不到彰显人性的个性化声音。出现这种异化现象,教育机构、教育者、语文教师、社会舆论都难辞其咎。
  以上三种异化现象是新时期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全面提升。那么,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些异化现象呢?
  二.新时期构建中学生良性作文状态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作文与做人的关系
  语文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人”在支撑“文”方面的本质性、根源性的奠基作用。宋代文学家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这里的“养”即“修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孟子说过:“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浩然之气”即“正气”。当我们的学生养一身“浩然之气”,昂然行走于天地之间,外观自然、社会、人生,内省心理、情感、道德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学生的作文往往就是他们“浩然之气”的外显。

谁手写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