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第2期 ID: 401526

[ 孙丽红 文选 ]   

语文课长文短教例说

◇ 孙丽红

  自2004年广东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实施以来,大多数高中语文老师感到教学压力很大。一方面是备课的压力:选用的粤教版教材从数量上看,必修5个模块,选修13本教材,其中绝大部分篇目是新面孔。耳目一新之余,感到的是明显增加的备课压力。另一方面是教学方式的变化:改变过于强调的授受法,考虑师生的互动……高二的选修教材就更加富有挑战性,13本教材中通常选用的是《唐宋散文选读》《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传记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短篇小说欣赏》等,教材篇目新且篇数篇幅长,教学时间紧且课时少,实施课堂教学的难度的确不小。
  在这样的形势下,长文必须短教。我认为,选修教材“长文短教”的关键在于一个“选”字。首先,“选修课程”的“选”主体理应是学生。学生从自己的兴趣、未来发展需要等个性因素出发,主动选择要修习的内容,“选修”二字的本意应在这里。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选修”无法做到学生主动地选择,甚至不能由任课老师或学校备课组选择,只能是根据将来高考的需要进行相对统一的“选择”。这个问题不是笔者这里谈的主要问题,在此笔者要谈的是面对这样的现实,在这样狭小的空间,作为课堂主导的语文教师,怎样去“选”,怎样有所作为,怎样让选修课像选修课。
  “我也许不能选择教材,但我可以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站上讲台,老师就是指挥家,就是引路人,责任在肩。于是,“长文短教”就成为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个问题。经过精挑细选的“长文”们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承载着濡养学子的重要使命;“短教”就必然需要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有选择的教学是一门大学问,需要大智慧,具备基本的选择能力也是一位老师站稳讲台的看家本事。下面列出“三选三不选”与同行交流。
  一选“必须讲的教学内容”。必须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应该说,一个模块、一个单元、一个文本,相对都有一个范围内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区域、学校、学生、教师的具体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调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教师备课时须认真考虑、仔细斟酌的问题。但在我所听的相当一部分语文课上,它们成为摆设和过场,或者教学目标过多且分散(曾经有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多达12个),或者有重点难点的设计但实际不是那么回事(纸上有重难点,心中无重难点),或者重点难点的设计明显是从别人那里参考来的……总之,感觉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明显了。
  建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文本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等因素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海珠中学杨莹老师《碗花糕》一课为例,高中语文老师都知道,《碗花糕》一文教学重点不易把握,教学难度也很大,课堂教学中经常暴露出“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的问题,杨老师的课将重点定在体悟文本丰厚感情上,聚焦点集中了,其它问题便迎刃而解。
  另外,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重点”还包括把“学生的接受”作为课堂教学效果重点的更深层含义。体现在对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不少老师一遇到时间不够的情况就会压缩学生思考、讨论和答问的时间。杨莹老师《碗花糕》一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从容的朗读、思考和答问,老师认真的倾听、指点和鼓励。从老师的教学行为中,我们感觉到她心中有学生,宁可自己少讲,也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二选“有价值的教学素材”。网络时代,可供教学使用的素材很多,网上一搜,复制可得;键盘一敲,换面即可。但是,不是所有的有关材料都有用,也不是所有的自己喜欢的材料都有用,还要根据设定的教学重点、难点,选取有说服力的典型材料开展教学。
  例如《碗花糕》一课,课间播放《嫂子颂》音乐,营造怀念的气氛是好的,但不必介绍音乐本身的来龙去脉;知人论世的方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就这篇而言则大可不必。选取典型的教学材料,合理运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选“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本身并无优劣,区分其优劣的关键在于使用是否恰当。何为“恰当”?笔者根据课堂观察提炼出要特别注意的两点:
  一是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长文短教”的切入点尤其重要,选准选好切入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碗花糕》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杨莹老师选择“以激发情感开头,以回味情感作结”,由“情”字切入,融入了老师的情,挖掘了文本的情,调动了学生的情,整节课“情犹未尽”,真个是“怎一个‘情’字了得!”
  二是课堂提问的选择。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激起师生思维碰撞的媒介,点燃课堂教学高潮的引线。“是不是”“好不好”的问题不是好问题,它们令学生流于浅层次的应和;一问就知的问题也不是好问题,提问需要一定的难度,这样才有思考的价值。提问的真正价值在精不在多,抓住教学重点难点,提出“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追问下去,深究下去,则事半而功倍。《碗花糕》一课,杨莹老师在提出“你从文中共读到了哪几种‘情’”的问题后,追问“你们组怎么读出这几种感情的”,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找依据,做到言之有理;在提出“本文描述的对象是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嫂嫂,可否将文题改为《嫂子颂》,为什么”后,先追问 “那碗花糕的承载物是什么呢?文中的另外一个道具是什么呢?”,再追问“我们在关注嫂嫂命运的同时,也不由想着这个凝聚着深情的碗,而亲爱的嫂嫂呢?这个碗呢?”学生沿着这一问又一问的梯子,顺利地登上了新的思维高度。有这样善于追问的老师,才会有这些善于回答追问的学生,也许,他们还会学会自我追问,——这正是课程改革理念的到位体现。
  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多,这里限于篇幅仅举以上两例。
  “三不选”很简单,针对“三选”掌握相应原则即可:不选“不必讲的内容”,不选“无价值的教学素材”,不选“不恰当的教学方法”。
  “删繁就简三秋树,长文短教见功底”。一篇文章将多余的文字删除,则简明精练如深秋的树。行文如此,授课亦同。
  附录:粤教版语文选修4《碗花糕》课堂实录及点评(有删节)
  执教:广州市海珠中学 杨莹
  点评: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 孙丽红
  课堂实录:
  课前准备:课间播放《嫂子颂》音乐导入,直到上课。
  师:同学们,遨游在古典文学中好长时间了,今天我们换一下口味,再次感受一下久违了的现代散文的美。请大家结合预习稿,看看今天的学习目标。
  点评:营造氛围,自然。学生对着预习稿及文本明确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情,陪伴着我们成长,濡养着我们的心智。情,永远是散文最能打动人的精髓,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我们高中阶段学过哪些优美感人的散文?大家一起回顾一下。(PPT展示老舍《我的母亲》片段。)
  点评:温故知新,传统教法,管用!
  生(姚福全):用低沉而非常有感情的声音朗读,读到“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处表现出真实的心痛状,并礼貌地说“这篇文章当时学的时候就曾经深深打动我,现在依然很有感觉,谢谢!”
  点评:这位男同学朗读得非常投入,看来跟老师一贯的指导有关。
  师:非常不错!记得当时我们在欣赏老舍这篇文章时课堂上都忍不住哭了,这种感觉的确犹在!接下来这一小段大家一起读一下:(PPT展示李密《陈情表》部分文字)
  生(全体非常有感情地齐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PPT展示韩愈《祭十二郎文》部分文字,音乐响起。)
  点评:好一个“感觉犹在”!课堂里弥漫着浓浓的情,导入效果极佳。
  师:接下来再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下《碗花糕》结尾这段文字。
  生(陈星宇):很投入的读。同学们都陷入沉思。
  师:星宇同学读得很好,但是读错了一个字,大家注意纠正一下,“窆不临其穴”中的“窆”读biǎn,是埋葬的意思。这一段文字大意也就是说十二郎死的时候韩愈不在他身边,连日期都不知道,埋葬的时候也不在现场,表达韩愈心中无限的悲痛和无法弥补的遗憾之情。
  点评:及时纠正字音,好!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可歌可敬的嫂嫂,品尝一下香浓可口的碗花糕。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回忆了嫂嫂哪些事件?这些事件表现了嫂嫂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文章第一部分写了除夕夜包饺子,嫂子把有铜钱的饺子夹在我碗里,说明……(有些吞吞吐吐)
  师:说明什么呢?(微笑的看着他)
  点评:教师微笑的表情也是一种鼓励。
  生:说明嫂子很会包饺子,很能干!还有,很爱我!
  师:还有其他片段呢?再想想!
  生:还有第二部分,嫂嫂让我去借枕头,去搬荤油瓶,这说明嫂嫂……爱玩!
  师:嫂嫂爱玩?是不是可以换个更恰当的说法?
  生:说明嫂嫂性格开朗!
  点评:及时纠正,运用准确的词语。
  师:对了!嫂嫂和小弟还有邻里一起,玩得很开心,说明嫂嫂是个性格开朗的女性。从这点我们感觉嫂嫂和我之间像什么关系?
  众生:姐弟!(朋友!)
  师:说得很好!他们不仅像姐弟,也像一对很好的朋友。那么,还有其他事件和细节没有呢?
  生:还有,当我在庙会时闯祸后,姐姐为了我去跟爸爸说情并讨好爸爸让爸爸不惩罚我!说明姐姐很够义气!
  师:本文描述的对象是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嫂嫂,可否将文题改为《嫂子颂》,为什么?
  点评:回到题目,再起波澜。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用“碗花糕”更好,因为文中提到很多次吃碗花糕,这应该就是文章的……线索吧!
  师:说得太好了!文章就是以“碗花糕”为线索,将全文串联起来。那碗花糕的承载物是什么呢?文中的另外一个道具是什么呢?
  生:那个碗!浅花瓷碗!
  师:由此看来,嫂嫂与碗花糕、与浅花瓷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在关注嫂嫂命运的同时,也不由想着这个凝聚着深情的碗,而亲爱的嫂嫂呢?这个碗呢?
  生:嫂嫂去世了,浅花瓷碗碎了。
  师:同学们,我们想想学过的文章和自身经历,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妻子去世后,留下了“庭中琵琶树”,并且已“亭亭如盖”,还可以睹物……
  生:思人!
  师:而这里的结局,却是人亡物碎,“玉石俱焚”,实在是令人潸然泪下啊!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会的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抒怀”的手法了。
  师:现在就请大家找出文中提到“碗花糕”的地方,并说说作者几次吃碗花糕的感受是一样吗?为什么?(PPT展示表格,请学生起来表达交流。从“次数”“心情感受”“原因”等方面填表。)
  点评:进一步围绕文章题目梳理、凸显主干内容。
  生:第一次作者是和家人一起吃,那时候家里非常和睦热闹,很温馨,吃起来非常甜美。
  师(点头认可):接下来的几次呢?
  生:第二次是我受伤以后,嫂嫂抱我和她一起睡,并给我叫魂和做碗花糕,我觉得当时肯定是很温暖很安全的,因为我在受到伤害以后得到了非常细致非常温馨的呵护。比如我小时候还希望自己生点小病呢!这样我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爱,并且,吃到我想吃的东西了!
  师:确实是这样!大家都深有同感啊!那么后来呢?
  生:第三次作者就是一笔带过的说“这期间嫂嫂又做过两次碗花糕”,但是吃起来味道已经不及从前了,这是因为美满的家庭遭到了不幸。哥哥因病离世了。而嫂嫂也面临着改嫁的道路。整个家里已经没有了笑语欢腾的景象。
  师:家遭横祸,笑语不再。懂事的作者也高兴不起来了。碗花糕味道本没有变,但是……
  生:吃糕的心情已经完全变了。所以食不觉味。
  师:我们总在感叹,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离别已经就在眼前,作者最后一次吃碗花糕又是怎样的呢?
  生:我来说吧!这个话题让人心情特别沉重。作者最后一次吃碗花糕可以用“难以下咽”来形容,因为嫂嫂已经离开我准备改嫁了,我们就这样分开了!
  点评:在老师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的感悟加深了。
  师:从文中找出一段最能打动你情感的语言,和同学一起品读分析交流,并说说打动你的理由。(配好音乐)
  生:我读第二部分第三段。“待我长到四五岁时……”这段打动我是因为让我觉得很搞笑,很快乐。然后就是,让我感受到嫂嫂和我相处很愉快。
  师:读得也很愉快,这确实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啊!还有没有?
  生:我读最后一部分。“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浅花瓷碗了。”(略带哽咽)我觉得好伤心。很伤感的结局。
  点评:情感激荡。
  师:读得非常好,王同学已经完全融入进去了。几位同学富有感情的朗读将我们带到一个很美的情感世界,下面大家小组合作讨论一下:你从文中共读到了哪几种“情”?
  (各小组轻声讨论三分钟左右,就开始举手发言)
  点评: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讨论。
  生:有嫂嫂对“我”的疼爱之情和“我”对嫂嫂在敬爱之情,还有“我”对嫂嫂的愧疚之情。
  生:还有嫂嫂对公公婆婆的孝顺之情以及“我”爸妈对嫂嫂的疼爱之情。
  师:我打断一下,你们组怎么读出这几种感情的?
  生:嫂嫂很勤快,什么都做,这就是对老人的孝顺,哥哥去世了,嫂嫂那么年轻,父母不忍心她守寡,都劝她改嫁,说明公婆也很爱她,给她自由。
  师:(点点头)不错。的确是这样。还有吗?
  生:还有哥哥去世后父亲对哥哥的愧疚之情,父亲肠子都悔青了。还有邻里之间的玩笑!
  师:很好,这真是——这次第,怎一个……
  生:“情”字了得!
  师:从文章洋溢着无尽的乡情(特别是第一部分,找出来分析)以及嫂嫂的形象刻画,我们看出作者在精神领域怎样的向往和追求?怎样理解我对嫂嫂的爱?
  师(提示):作者笔下的故事和真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争相):小山村。与世隔绝的地方。人们很淳朴。
  师:我们能不能用一两个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那种环境和人际关系?
  生:和谐!
  师:对,就是和谐!《碗花糕》的故事,在医巫闾山下一座偏僻的小村庄,天高皇帝远,是武陵人做梦都想寻找的地方。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悌,邻里之间,鸡犬相闻,隔墙笑骂。作者不遗余力地描写这世外桃源一般的天人合一和他的天伦之乐。这种欢乐不是热闹不是火暴,也不是物欲的满足,而是和谐、自然、温馨,是精神上的审美快感。
  “我”对嫂嫂的爱,就是自然人对自然人的相亲相爱。在21世纪物欲横飞的尘世,作者寻找的精神家园就是这种纯粹的人间真情。我想这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和向往吧!
  师:下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把韩愈《祭十二郎文》片段齐读一遍,对这位善良可爱的嫂嫂进行我们的缅怀……
  生:齐读。
  师:下课!
  生:(起立)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点评:以激发情感开头,以回味情感作结,读得更有感情,可见教学效果不错。
  
  孙丽红,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本文编校:程晓毅

语文课长文短教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