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新课标”提倡阅读教学的“个性解读”,但是,现行教育制度不允许我们离开中考、高考谈教学。与个性化阅读密切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多样化理解;而另一方面,学生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考试答案的标准化。教学过程中个性解读的开放性和模糊性与检测评价中的标准化和精确量化,让一线语文教师陷入两难境地。
一、现象:解读不被认可
开放性试题的出现,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和落实,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但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解答困难。这些困难有些由于学生本身对试题和文本的解读失误及表达的欠妥,也有些来源于试题及答案的欠缺,还有些源于学生对文本或对生活的解读不被教师群体认可。如果向纵深考虑,不难发现我们平时阅读教学中的“个性解读”还有很多做得不完善的地方,致使在考试中遇到尴尬,这样的冲突会成为个性解读进一步发扬光大的瓶颈。
考试时,学生常常因为对题目的理解超出了命题者或阅卷者的预设而失分,甚至不得分,这可能是“冤案”,也可能是恰如其分的“惩戒”。
如文言文《马价十倍》:一个要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没有把骏马卖掉,然后前去拜见伯乐,以一天的报酬为交换条件,要求他看着马转个圈,临走时再回头看一眼。伯乐果真同意并这样做了,马价立刻暴涨。
考试题目是: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下:
生1:骏马因伯乐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生2:那些买马者,因为伯乐的关注而改变自己的认识,完全没有主见。我们不能迷信权威,凡事要自己实地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生3:像伯乐这样的权威人士,为“一朝之贾”,不经过调查研究就“去而顾之”是不可取的,这种做法是以牺牲权威的可信度为代价的。当今社会上,这种所谓的权威很多,他们丧失了做人的原则,实际徒有虚名。
生4:卖马人善于玩弄权术,耍滑头对待消费者,没有诚信,不可取。当今社会,这样的商人很多,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生5:为了达到目的,有时也需要非常手段。卖马者卖的是骏马,但是无人赏识卖不出去,也无缘遇上伯乐,因此只好自己上门请伯乐,他用“一朝之贾”换来了“马价十倍”,虽然做法有点“小人”,但还是值得的。只要对别人无害,我们有时也可以使用一点手段和计谋来获得成功。
前三者的解读,符合传统文化的常理,也符合命题者的解读期待;而后两者不同,答题者对卖马者的行为进行了解读,对生活进行了普遍的关照和个性分析,但却超出了教师的期待范畴。记得阅卷时,笔者第一感觉是“错”。然而,在评讲时学生之间展开了争辩,理越争越明。仔细琢磨之下,发现生5的回答确实符合“解文、知人、论世、察己”的解读原则,判其为错是“冤案”;然而,在中考或高考中,这种“冤案”得以平反的几率又有多少呢!而生4的回答则是对文本的曲解,判其为错是恰如其分的“惩戒”。
二、追究:阅读教学中个性解读的失误
学生考试时解读失误,虽然说与学生本身的理解力有较大的关系;但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也难辞其咎,因为我们所提倡的个性解读也有失之偏颇之处。
(一)重情感轻言语
目前的公开课,似乎少关注情感就不算“新课程”,没有课外拓展就不算“新课程”。于是,“想象”飞舞,“新解”盛行,至于是否合理,是否必要,则无人思考,导致一些语文课看似热热闹闹,却无多少实际效果。究根问底,新语文课程是一种正在崛起的“教育文明”,它应有可咀嚼的意蕴。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凸显出通过言语透视生命、通过言语发展生命这样的基本主题。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要通过说读写思的言语实践来进行和完成,力避“浮”在言语之上的空泛化。
(二)重发散轻聚合
个性解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但是并不能排斥聚合性思维。很多公开课有一种误区:发散是大方向、是时髦,于是满堂众说纷纭,结果是,“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见解都有道理”“设计都很有创意”,散向四面八方,甚至到了“谈聚色变”的地步。但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智慧:学生在解读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我们教师要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倾诉和交流搭建平台,在交流和争论中,有些不合理的解读甚至是错误的解读,就应该纠偏,学生在同质文化的教育和影响中形成相对正确的认识,提升自身的能力。因此注重发散思维的解读过程,也有可能形成聚合的思维结果。
(三)重褒扬轻匡正
课堂教学的即时性评价经历了一个折线推进的运动轨迹。评价的言语表达,由“错了”“不对”等简单粗暴的否定,转为“太棒了”“太好了”之类笼统的褒扬。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一些学生偏颇地认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偏颇地认为“过程重于结果”,只要自己动了脑筋,就能成功。学生的个性解读有可能很有道理,既尊重文本又尊重现实;也有可能有所偏颇,脱离文本或脱离现实;也有可能思想的内核很有价值,但语言外壳还缺乏表述的准确性、规范性或条理性。因此,教师在进行个性解读式阅读教学时的有效评价,应是精当地指出其在解读内容上或者解读语言的表述上不够严密和完善的地方,注重评价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为有效的个性解读做好方向性引领。
三、应对:把握原点,掌控半径
正是由于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存在重情感轻言语、重发散轻聚合、重褒扬轻匡正的错误倾向,所以我们的学生只注重“我的感悟”,而不关注感悟的合理性和怎样规范表达“我的感悟”。在个性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准确、规范表达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答题技术性指导,在过程中关照结果。
(一)由文本的内容把握解读的原点
一个开放性问题,都有其文本的内容原点,是针对文本的某部分、或某方面的内容提问的;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如2006年南通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综合测试题(题本《生命中碧伞红灯》)14题。
“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全第⑩自然段的内容,注意与上下文的有机联系。”(3分)
……
⑩“给自己添一把碧伞,加一盏红灯吧。你的生命将_______。”“给生活添一把碧伞,加一盏红灯吧。那时候,满世界将花团锦簇,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就解读的原点而言,首先是文本中“碧伞红灯”的本义,其次是上文所表达的它与生命的关系,再次是下文的句式。离开文本原点,无论是内容上的还是形式上的,都会成为断线的风筝,栽跟头。我们来看评分标准:“不设统一答案。(内容符合题目要求,2分;语言与上下文合理连贯,1分。共3分)示例:因此而绚丽多彩,情趣盎然,充满智慧和创造的芳香。”虽然不设标准答案,但是答案的有效信息都来源于文本:“绚丽多彩”“情趣盎然”来源于题本的第②自然段,“充满智慧”来源于第⑧自然段,“创造的芳香”来源于第⑨自然段;语言表达的范式来源于本自然段。
因此,无论是考试还是课堂讨论,我们都不要让个性解读架空,我们要将思考的起点确定在文本上,不能离开文本空谈自己的理解,也不能离开文本要求来任意想象。找到问题的原点,也就找到了思维的起点,也就找到了个性解读的原点。
(二)由题干的要求掌控个性张扬的半径
题干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提示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限定性,两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与题共生。个性张扬的舞台就是以文本为原点,以题干要求为半径的圆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