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第7期 ID: 361778

[ 方启银 文选 ]   

神奇的细节

◇ 方启银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曾风靡全球的卡耐基经营理念的核心就是“细节决定成败。”读作品,写文章,何尝不也如此。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致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描写看似闲笔,却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它能使文章更加细腻、丰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作用无穷。
  一、细节增强文章的蕴味
  波澜起伏的情节在生活中并不常有,而细节才是最平凡而耐人寻味的浪花。那些仿佛无关紧要,其实不可替代的细节真实地再现了客观对象难以名状的微妙之处。
  杨绛的《老王》第四段中,当作者问老王那个小胡同里塌败的小屋是不是他的家时,他不说“是”或“不是”,而说“住那儿好多年了”。这回答的背后意味着:在老王的内心深处是不把“那儿”当作“家”的,没有妻子,没有孩子,“那儿”只是他身体的寄居之地,而不是灵魂和情感的栖息之所。
  别林斯基谈论文学技巧说:“一篇引起读者注意的小说,内容越是平淡无奇,就越显出作者过人的才华。”因为细节之处见真情,细节之中寓真义,细节设置显深度。尤其是阅读不以情节跌宕起伏取胜的小说,更需注重细节分析,涵泳这些细节,方能读出更多文字之外的意味。
  马尔克斯的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写一位母亲带着女儿不畏远途去墓园祭拜被当小偷打死的儿子,篇幅 短小,情节简单,人物形象单一,却以细节动人。小说的题目平中见奇,为什么偏偏是“礼拜二”?说明主人公可能在上个星期就动身前往,在路上已经好几天。“午睡时刻”,正是一天中最闷热的时段,此时车站空无一人,“镇上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这“午睡时刻”的“热”“困”“静”与“闷”,实际上正是那个时代的象征。此外,人们昏昏欲睡的模样也透出麻木淡漠的精神状态以及世态的炎凉。这看似平常而随意的题目,实则别具匠心。
  这篇小说五处写到小女孩手中的鲜花这一细节。那是一束用废旧的报纸裹着的、枯萎的鲜花。火车上的女孩把那束花浸在水里,下车时又用湿漉漉的报纸把花包好,母亲签名时小女孩又拿起鲜花,最后母亲从女孩手中将花夺过去,义无反顾地朝大门走去。从这些细节里,读者可以感觉到母女俩生活很拮据,但即使穷得没吃没喝,也要用鲜花祭奠亲人,母亲对儿子固执而倔强的爱,也像这鲜花,即使遭人白眼,也要固执地怒放。
  二、细节揭示主题,抒发情感
  同样是马尔克斯的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它以细节取胜,文中反复写到的那束花,因为路上长时间颠簸,枯萎了。枯萎是因为缺少水,而人心缺少水,心灵也会枯萎。从这一层面解读,这一细节直指人心、人性这一主旨。文中还有许多这样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再如:神父给母亲的那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可以想见几乎没什么人来这里祭奠过死者,而埋在这里的人都是地位低下的弱势群体,他们生前没人关爱,死后也无人牵挂。生锈的钥匙这一细节折射的却是当时死一般沉寂的社会氛围,世态炎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一主旨。
  所以高明的作家抒发思想情感不靠空洞的言辞,也不一定要写揪心的痛,不竭的泪;而是选择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细节。
  鲁迅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第五节用细腻的笔触再现了段政府虐杀请愿学生的过程:刘和珍中弹,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张静淑又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杨德群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立仆……一个兵见刘和珍还能坐起来,又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些血淋淋的细节不容置疑地戳破了段政府的谎言,控诉了段政府的凶残,铁证如山。虽无一字直抒情感,但作者的痛惜、悲愤之情已力透纸背,真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细节刻画人物,丰满形象
  正如作家高晓声所说:“光有人物没有细节,则其人是一具枯骨。”而“有了细节就有了性格”。作家李准也曾说:“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这个服饰的细节描写,既说明孔乙己穷,也说明他懒,更表现了他死爱面子的特征。
  周立波在《分马》中写老孙头“狠狠地拾起木棒,棒子落到半空,却扔在地上”。这一动作细节刻画出老孙头对那烈马又爱又恨的心理活动,使人物性格真实而鲜明。
  《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军大衣便是小说精心设计的表现人物内心的“道具”。开头写他穿着新的军大衣走过广场的一副威严神态。后面随着狗主人的说法变化,这大衣一“脱”一“穿”,活画出他掩饰心虚胆怯的尴尬情状和媚上欺下、凌弱畏强的丑态。小说结尾再写他“紧裹大衣,接着穿过广场径自走了。”这条变色龙又恢复了他那耀武扬威的常态。“军大衣”这一细节把这条沙皇鹰犬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谁能忘记阿Q临刑前画圈的细节;谁不记得中年闰土见到“我”时分明叫的那声“老爷”;《荷花淀》中水生嫂听了水生要上部队的话后,手指的一“震”一“吮”令人印象深刻;《水浒传》中林冲抓住调戏爱妻的高衙内时拳头的一举一放让人百感交集。
  刻画人物离不开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常规手法,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有细致入微的细节描摹,就会使作品锦上添花,使人物性格更突出、更典型、更丰满。
  四、细节展示故事,推动情节
  叙事文学是离不开情节与细节的。情节是矛盾纵向地、公开地、快速地、曲折地开展,细节则是矛盾横向地、隐蔽地、缓慢地、形象地揭示;情节是小说的骨骼与筋脉,细节则是小说的血肉与细胞;情节使小说站立成形,细节则使小说摇曳多姿;情节是概括的、粗线条的;细节则是具体、生动、形象的。重视细节描写是小说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一阵紧似一阵的描写推动沽酒御寒、路遇神庙、雪压屋塌、神庙栖身、巧遇仇人、 真相大白、手刃奸贼等情节一环套一环地发展,将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且营造出苍凉悲壮的故事氛围,令人荡气回肠。
  尤其在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中,细节不仅推动情节,展示情节,而且小说将情节寓于细节之中,整部作品就是由许许多多五彩缤纷的细节织成的艺术巨锦,抽去了细节,不但影响作品的形象生动,而且连情节本身也不复存在了。比如第二十五回“叔嫂逢五鬼”,惊动了上自贾母下至奴婢的荣宁二府,“园内乱麻一般”。这时作者忙里偷闲,闲中避忙地写了这样一段细节:
  独有薛蟠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在女人身上做工夫的,因此忙得不堪。忽一眼瞥见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这个细节只是粗笔勾勒,却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突出了三层含义:第一层,用三个“又恐”写出了薛幡的“忙”,而薛幡的“忙”又衬托出大观园的“乱”。这个本来是女儿们生活的幽静场所,如今竟不避“男女之大防”,各等人员混杂,多到要“挤倒”人了,足见乱到什么程度。第二层凤姐、宝玉之病,闹得合府人仰马翻;但来者却不一定都是出于对凤、宝的关心,像贾珍那样“在女人身上做工夫的”不乏其人。第三层特别具有讽刺意味,薛蟠既恐这,又恐那,自己却“早已酥倒在那里”,活画出这个惫癞人物的龌龊灵魂。
  《红楼梦》的情节就装在这些细节里,随着细节的不断流动而移步换形。它不仅体现出一种动态的美,而且在动中展示着情节,和情节水乳交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五、细节增强艺术感染力
  作家李准曾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细节描写是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艺术技巧。一则电视公益广告是这样的:下班夜归的女孩骑车走到昏暗的小巷时,街边卖馄饨的老大爷将小摊上的电灯泡举起来给她送去一束光亮,这一小小的细节温暖并照亮了多少观众的心啊,一个细节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怀念早逝的母亲,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普通的动作,极家常的话语,正如林纾所言:“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兮。”
  细节虽小,但它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中,活灵活现,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好的细节描写是最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能收到以一当十,以小见大,以浅入深的神奇功效。
  此外,我们应明确的是:细节固然威力巨大,举足轻重;但细节的生命在于真实,在于贴切,只有从日常世俗生活中捕捉细节,才能无限地接近生活真实。在《人到中年》里,陆文婷啃凉烧饼喝白开水当午饭的细节,正来自作者谌容生活拮据借贷度日的真切体验。也唯其如此,细节才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才会发挥出它无穷的艺术能量。
  所以,我们阅读文本,也就离不开品味细节。而品读细节不只是关注故事情节,更是由此“从作品中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关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关照的技巧”(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进而像朱光潜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培养出纯正的阅读趣味。同样,我们在写作中用好细节,也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
  (作者单位:合肥市肥西师范学校)

神奇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