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斯特说:学校要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鉴于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议论文均是语言运用与思维创造的艺术典范,所以,笔者认为:教学议论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深入分析与多层面探究议论文要素的基础上,“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明确议论文的论点
首先,引导学生明白:论点即作者在议论文中表明的观点与见解,比如,《劝学》(荀子)中心论点为“学不可以已”。其次,引导学生明白:论点在文本中出现的位置并不确定,《劝学》的中心论点为开篇第一句;《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的中心论点“研读世界文学”在文章的第二个自然段;而《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的中心论点“希望世界上能够消除种族歧视,实现全人类的种族平等和自由”则需要读者自己概括。第三,引导学生明白:有的议论文除了中心论点之外,还有分论点。比如,《师说》(韩愈)在中心论点 “学者必有师” 之外,尚有两个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与“不拘于时行古道”。第四,引导学生明白:阅读议论文时,必须在整体理解课文内容、透彻分析作者行文思维过程之后,才有可能准确找出或高度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明确议论文的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教学时,指导学生找出议论文中的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分析,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以教学《师说》为例。我在指导学生明确其中心论点之后,运用多媒体设施展示下列预设题供学生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 在议论文中,支撑论点的论据包括理论论据与事实论据。这篇课文中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理论论据?请举例说明本文中两种论据的不同作用。
2. 在议论文中,事实论据包括正面与反面事实材料,请指出本文中哪些是正面材料,哪些是反面材料。并举例说明二者在支撑中心论点时所起的作用。
3. 以《师说》为例,说说在议论文中,选择理论论据与事实论据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学生经过认真阅读课文与自主思考,很快找到了上述第1、2题的答案。但是,对于第3题的答案却颇费踌躇。再三启发引导之后,学生陆续举手回答:
生1:选择事实论据,比如“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等,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
生2:选择理论论据,比如引证“彼与彼年相若也,……官盛则近谀”也要坚持真实性原则,不可杜撰。
师:理由?
生3:论据真实,论点就可以成立;反之,论点就不能成立。
生4:选择道理论据与事实论据,都要典型化。比如课文中选择孔子从师于其弟子的事例就非常典型。
师:理由?
生5:典型事例最有说服力。孔子是古今中外认可的圣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
三、明确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劝学》的第二个课时,上课伊始,我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出示了下列内容供学生感知:
1.立论、驳论是议论文的两大论证类型。
2.立论主要以充足的论据证明作者的观点,比如《获得教养的途径》等。
3.驳论主要以充足的论据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比如《拿来主义》等。
4.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均可能用到下列论证方法:对比法、例证法、归纳法、比喻法、演绎法等。
然后,再运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预设题供学生思考:
1.课文在第一部分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不可以已”哪些方面的重要性?
2.课文在第二部分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学习的哪些重要作用的?
3. 课文在第三部分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学习应持的哪些态度?
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并准确回答上述问题后,我与学生一道对之进行总结与归纳:
《劝学》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运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比喻论证的方法,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可以提高与改变人的素养,可以使人明达智慧、言行得体。第二部分运用“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增长本领与才干,改变人的品格。第三部分运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逐渐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不急不躁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议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次明确议论文的上述诸多要素,还无法形成系统的思维能力。学生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议论文各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综合与归纳上述诸多要素的具体作用,以此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知识网络,达成有效培养思维能力的目标。
(作者单位:仪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