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第7期 ID: 361763

  

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多媒体教学

◇ 荀亚倩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把学生作为探究、评价的主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起引导作用,适时地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依托来达到提升学生理解文本能力的目的。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语文教师可以让声、乐、图、画、视频等为教学服务,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深层次的提高。本文以梁实秋先生所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例,简单说明多媒体在散文情境教学中的作用。
  一、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快速进入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在教授一篇课文前能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这节课就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为创设与学生有关的多媒体情境。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我感到最大的难点是名家的思想境界、人格魅力以及为人处事方式都处在学生无法企及的高度,这种差距会使学生对梁启超先生心生隔膜。如何消除这种隔膜让学生对之产生兴趣呢?我在幻灯片上向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谜语:有一个人,他一生奔波于政治,却屡屡受挫,晚年毅然抽身,投身学界;他参加了戊戌变法,领导了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成为“康梁”;他子孙满堂,各个都是人中龙凤,他的九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有建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火箭控制系统专家等,可谓“满门俊秀”。这个人是谁呢?学生被课件上的资料吊足了胃口,纷纷加入了讨论的行列。当答案从学生口中揭晓后,我再次引导学生“子女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梁启超先生到底有何等才华和魅力才能教育出如此优秀的子女呢?今天的演讲可以让我们领略一下名人风采。”趁热打铁,我播放了名家朗读音频,外加自己设计的配合朗读的PPT幻灯片,名家铿锵有力、字字珠玑的朗读能够将学生带到梁任公演讲的情境中,图片也将作者的基本信息更直观地传递给了学生。随后学生跃跃欲试,在自己诵读的过程中进入情境,探究文本。
  二、运用多媒体探究文本,引发学生深层思考
  学生在激情诵读、自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旁批,多媒体在这里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本文是一篇凸显人物魅力的文章,其中不乏精彩段落,对这些段落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对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思想魅力了解得更加透彻。教师把学生的旁批整理在多媒体课件上,在课堂中展示学生的探究结果,其他学生对之加以评价,从而起到对知识点的完善补充的作用,实现能力的提升。
  例如文中写道:“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针对这句话进行解读时,PPT左边是原文,右边有学生的旁批:
  1.简练的文字,形神兼备,写出了一个精明强干的小老头。
  2.从“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上可以看出他不拘小节、不害羞。
  3.用一组四字短语,增强了节奏和气势,形象地写出了梁启超的自信、神采飞扬。
  对于以上PPT的旁批,其他同学进行了积极的点评,如有人欣赏第三个旁批,因为它有着对于语言的欣赏,点出了四字短语的作用,把作者的写作功底和主人公形象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也有学生说旁批一中的“小老头”用词不当,显得对主人公不够尊重,应改为“学者”。
  在学生七嘴八舌的点评中,本文的主人公形象已然呼之欲出。教师趁机指导学生做旁批的规律和点评的技巧,并用多媒体展示出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要从言、行、貌等方面对人物加以探讨;
  二是要做到形神结合,深层把握。
  三要体会主人公的思想境界,对学生进行人生的启迪,智慧的熏陶。
  教师综合学生旁批和点评的内容,在PPT上完整展示对于这一部分的解读:他精明强干、不拘小节、个性飞扬、充满自信,一个神采飞扬的学者形象就站立在学生面前。作者的描写真可谓形神兼备,功力十足。
  以上只是多媒体技术在一篇散文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多媒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音频与画面的结合让学生对梁任公先生有了一个直观的形象认识,拉近了学生与学者的距离。而用多媒体展示旁批、学生点评、教师归纳的方式,则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廊坊市教育局课题,名称为“网络多媒体环境下高中语文如何创设情境达成目标”,编号为130212)
  (作者单位:廊坊八中)

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