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作文批改和阅卷中,发现了这样的现象:不少学生的议论文,空有其形,不见其神。简单来说,就是很多学生的议论文,从结构上看已经符合了议论文的基本要素,而且什么三段式分论点、正反对比论证都很纯熟,但是读下来感觉没什么内容:论点就是对题目或者话题内容的正面直译,论据就是对论点相符事例的堆砌,论证就是围绕论点无关痛痒的表述。这样的议论文不能算是合格的议论文。其实,在这些似是而非的议论中,共同缺少的魂,就是基于作者对话题理解下的哲理思考,缺少了这个魂,议论文就难以写好。本文就结合具体的话题和作品谈谈高中议论文写作如何突出哲理。
一、 提炼话题出角度
议论文写作要突出哲理,首先要认真研读所给命题,特别是要对材料进行研读和思考,认真提炼出其中的深意。一般而言,作文话题所给材料都是开放式的,可谓见仁见智,需要我们辩证分析,而一篇材料从不同角度来研习,其内涵也是不一致的,关键是能否抓住其中最有新意、深意的那一点作为写作角度。以上海市某年高考作文题目为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 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这个题目其实有三层,第一个是丹麦人钓鱼的故事;第二个是孟子的名言解读;第三个是抽象说明。这样的三层含义已经告诉我们命题者的意图:丹麦人的故事是现象,将小鱼放了,等待其长大;孟子的名言说明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有吃不完的鱼;抽象的说明,是为了引导学生去体悟其中的社会意义,而不仅仅局限于钓鱼、吃鱼上。那么根据这样的分析,就很快将写作的角度转到社会现实上:很多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破坏生态的现象,眼光短浅,不能可持续发展,等等。
二、哲思导入显内涵
明确了写作角度,接下来就是要来思考如何结合所给材料来表现自己的观点。在具体写作中,可以借助一些名人名言,特别是一些诗人、哲学家的言语来映衬自己的观点,这样既能使观点有深度,也能突出哲思的高度。如结合所给的材料,佳作《长远的眼光》是这样来导入话题的:
阿尔贝特·史怀泽说:“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他把眼光面向未来,而不是只立足现在。所以,不要笑丹麦人傻,他们钓鱼时随身带的尺子,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这不也是立足于未来的一种表现吗?
作者引用阿尔贝特·史怀泽的名言,将现在与未来两者的辩证关系很好地揭示出来,读者在这样富有深意的哲理名言中,就自然而然地认可了对“丹麦人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是立足于未来的表现”的判断,而且也丰富了材料的内涵,使得题目“长远的眼光”有了落脚之处,所谓长远就是未来。
三、 论据逆析见新解
不少学生对于论据的理解比较机械,更多的是照搬现成的论据。比如对司马迁受宫刑,总是理解为其写作《史记》的一种刺激,而不去思考,司马迁其实早已经在写《史记》,宫刑对于司马迁而言是一种无奈和耻辱……因为刻板地使用论据,所以始终不能出现新意。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对论据有自己的解读,要通过对论据的逆反分析来求得新解,如文中作者对西施这一传说中的故事就作出了新的思考:
一个从西湖走出来的柔美女子,在一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美丽的地方展现出自己的美,在她被越王选出来后,被献给吴王夫差,让她迷惑吴王,在这样生死攸关,国亡与不亡的关键时刻,她从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毅然决然地为国献身,而在越国灭掉吴国后,又和范蠡一起急流勇退,最终得以保全,一进一退,显示了她用长远的眼光看未来的独特之处。相反,一些历史人物,在为君主复国之后,不懂得转身而退,不能关照未来,最终落得个“兔死狗烹”可悲下场。
作者重新解读了西施的故事,在进退之中来分析其所具有的长远目光,特别是在不同情境下都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立足长远的成功之处。
四、 联系现实点深意
议论文写作要有深意必须联系现实,没有现实意义的议论文就是水中月、镜中花。从文题的分析中,我们也应该能得出作者命题的真实意图就是要关照如今的社会现象,因此在这篇佳作中,作者就将主要笔墨集中在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上:
可是,21世纪的一些商家们,为了利益挖空了心思尔虞我诈,降低产品质量,为了利益良知泯灭,自以为聪明,却不知在立足未来的路途中彻底失败。君不见曾经辉煌一时的老品牌奶粉“三鹿”已经彻底灰飞烟灭了吗?这就是为了短暂利益目光不够长远的结果。……
作者在文中列举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只是具体说了“三鹿”奶粉的最终结果,但是实际上是以实带虚,暗示了种种丑恶现象的最终下场。在具体的议论文写作中,就是要联系现实谈哲理,而不是虚对虚地放空炮。
(作者单位:扬州市新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