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第12期 ID: 361105

[ 康存 文选 ]   

也谈语文教师的“无为而教”

◇ 康存

  普罗泰戈拉在《论真理》中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教育的价值也要通过培养的人的价值来衡量。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原点。因此有利于学生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生正面影响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认为当下语文教育必须进行深度反思,搞题海战役,加班加点,最后给学生留下的是语文知识、语文素养,还是解题规律?我们不得而知。爱因斯坦说过:教育是把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忘光了之后还留下来的东西。当学生把语文知识解题技巧等忘光了之后,他们还剩下什么,我们也不得而知。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老子主张行道,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即乱为、妄为。“无为”是从“无为”的态度去“有为”。老子的无为说,正好可以成为目前语文教育弊端的解毒剂。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当中揭示郭橐驼种树的诀窍:“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树要遵循木性,方能根深叶茂,树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语文教师在高考前在题海中挣扎,让语文课堂充斥着解题技巧的演练,被高考的指挥棒整得无所适从,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为了提高考试成绩不得不刻苦训练,机械重复、烦躁疲惫成为学生普遍的生存状态,这实际上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这都是违背了教育的根本规律。
  “道”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儿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而道家的“无为”说就是遵从“道”,遵循事物的本来规律。同样语文的教学之道,也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江苏本色语文的践行者黄厚江老师2012年3月在靖江外国语学校上的一堂《黔之驴》,真正体现了语文教育的规律,体现了语文教学原点的回归,体现了教师一种智慧的“无为”。其课堂设计如下:一、引导学生理解文题,指导读文,初步理解文章大意。二、让学生发挥想象,以驴和老虎的语气,复述寓言故事。三、从探讨驴的被吃原因的角度,探究本文的寓意,积累相关成语知识。应该说这三步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并不陌生,但真正能够让学生自主体验,自由表达的语文老师寥寥无几。这堂课从解题开始,读文、品文、悟理一气呵成,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地思考讨论的状态,而黄老师就像解牛的庖丁“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对文言文进行合理的解读剖析,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发展自我。他正是用语文老师的“无为”换取学生积极的“有为”。
  因此我们倡导的无为而教,不是采取放羊式教学,而是要求老师更充分研究学生的学情和心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教学理念。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讨论的内容大部分是学生主动发现并认真提出来的,不是依靠教师的规定或教学要求事先设计的。先不要考虑学生要接受什么,而是想学生希望得到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他们的认知发展空间是怎样的,教师的催化作用如何体现等,这才是积极的“无为”。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它强调在顺应自然运行规律的条件下,“无为而无不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李凤一直致力于“无痕”的语文教学研究,她的课堂是语文教师“无为教学”的经典的诠释,她从不给学生板着面孔的教化和符号系统的理性压迫力。在她的语文课堂里,不明确指示学习目标,不明确指示问题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李老师引领学生去作中国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愉快之旅。她希望这种“旅行”尽可能让学生轻松一些,在不知不觉中对语文“美的历程”完成“幸福徜徉”。这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
  著名的学者肖川认为,教育的无为而治,前提条件是有关部门必须完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改变片面以“升学率”论成败的观念和做法。社会、家长也需要调整对教育的期望,给学校、给教师、给孩子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文明水准,而不仅仅来自于学校和家庭。语文教学要彻底减负,要有烟火气和生命力。肖川的无为教育理念无疑是当下语文天地里的一股源头活水。
  我们期待真正减轻学生学习的重压,期待语文老师率先担当起“无为而教”的改革先锋,更期待社会文明的进步,期待中国的教育给社会带来永久的光明。
  (作者单位:如东县马塘中学)

也谈语文教师的“无为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