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内部并列词语(词和短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中如是说。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全是这样,有的并列词语间有时并不都是用顿号,学生难以掌握。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并列词语间不用顿号呢?
一、并列名词均带上了语气助词时,用逗号
例1.大街上到处摆着饰物摊,手链啊,布包啊,丝巾啊,胸针啊……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例句中加线的几个名词是并列关系,均带上了语气助词“啊”,就变成了并列的四个分句,不是“并列词语”间的并列,所以其间的停顿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二、并列词语需要分清结构层次时,大的并列成分间用逗号
例2.纵观环京经济协作区,具有雄厚的科技信息优势,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例句中加线部分,有两个方面的并列成分,一是大的并列成分:“信息优势”、“工业基础”、“资料市场”、“资源”之间的并列,二是小的并列成分,即“资料市场”中的“生活“与“生产”的并列, “资源”中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的并列。为了分清并列的结构层次,大的并列成分间用逗号,小的并列成分间用顿号。
三、并列词语处在谓语位置时,用逗号
例3.毛泽东同志历来坚持要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4.这些房子宽敞,明亮,干净。
例5.排场大的带工,不仅可以放债,买田,造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
例6.他们帮助农民打井,收麦,修路;帮助学校修建教室、礼堂。
例句加直线的部分都是并列词语,它们的停顿没有用顿号,而是用了逗号。为什么呢?因为它们都处在句子的谓语部分的位置,充当了句子的谓语,对主语分别加以陈述(是什么,做什么,怎么样),实际上变成了句内并列的几个承前省略主语的分句了,所以它们之间的停顿用逗号。而上面例句加浪线的部分,在例3、例6中充当宾语,在例5中充当定语,都不是处在谓语位置,不具备谓语的功能,它们并列间的停顿用顿号。由于谓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那么能不能认为并列的动词、形容词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呢?不一定,因为有时也有用顿号的,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7.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例8.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例9.在普通的思维中,有这样一种定势:名人推崇赞赏的东西,一定是名东西,质量、性能也一定过硬,无需去怀疑、等待、考验。
例7中加直线的部分,是形容词的并列,作定语,它们之间用顿号;例8中加直线的部分,是动词短语的并列,也作定语,它们之间用顿号;例9中加直线的部分,并列动词间用了顿号,为什么呢?因为它作了“无需”的宾语。所以,加什么标点,主要要看并列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据句意而定,要灵活掌握。
四、相邻的数字表概数时,不用顿号
例10.五、六班的学生都是走读生,每天都要骑自行车走三四里路去学校上课。
例句中加浪线的部分“五、六”用顿号表示五班与六班的学生,而加直线的“三四”表示学生上学的大概里程,是一个表概数的数词,所以,“三”与“四”之间不用加顿号。
五、固定的集合性并列词语间,不必使用顿号
例11.“中小学”“工农兵”“农林牧”“省市领导”“城乡结合部”等集合性并列词语内部不必使用顿号。
例句中的“中小学”“工农兵”“农林牧”“省市领导”“城乡结合部”不能写成“中、小学”“工、农、兵”“农、林、牧”“省、市领导”“城、乡结合部”。因为这些是约定俗成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不必使用顿号。
六、带有书名号、引号的并列词语间,可不用顿号
例12.教室里布置简单,只有三幅标语挂在墙上:“学贵有恒”“于无疑处见疑,方是进矣”“百川归海”。
例13.我爱读《史记》《孔乙己》《红楼梦》《水浒传》。
例12中加直线的三个带有引号的并列短语,它们中间无须加顿号,因为引号起到了一定的间隔作用。当然它们中间加上顿号也是可以的。例13中加直线的四个并列篇名,也无须加顿号,当然加了也不能说是错了。
七、较长的并列成分之间,可以不用顿号用逗号
例14.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流水,这鲜艳的山花,使年轻人深深地陶醉了。(前两个逗号不能用顿号)
例15.对岸的草原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鸟啄击橡树干的笃笃声,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潺潺的流水声,野牛的低哞声——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粗犷的和谐。
上面两例加直线的部分,例14中并列的三项景物,例15中并列的四种声音,不是处在谓语位置,它们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本来应用顿号。但由于每个并列的成分字数较多,比较长,从停顿时间与语意上来看用逗号较合适。
(作者单位:石城中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