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讨论是课堂对话中教学环境最为自由宽松的、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行为方式,然而也是课堂教学效果最难以保证、教学过程常常缺失的一种课堂行为。
一、讨论缺失的表征
1. 失控性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倾听和反应发生困难,难以真正了解大多数学生或单元小组的发言,难以随时进行教学调控;对学生个体讨论行为的评价缺席,对讨论行为过程的评价缺席,对讨论尚未切实研究和普及实施评价,常见的评价大多数是“认知结论的评价”,仅保留在对讨论结果的判断性、结论性意见的评价上,“是”与“否”,“对”与“不对”,或者加上些认知方式策略的评价。
2. 泛化性
随时要求学生讨论,未留意设计、预判讨论的认知时机,未留意把握、诱导讨论需求动机;论题区分不力,近似于凡“问”皆可讨论,未切实关照问题的大与小、点题涉面的宽与窄、解题过程的繁与简、题解相对多义等,而大、宽、繁、多义等元素,才可构成真正的“讨论思维”和“讨论行动”。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讨论的缺失表征,要求教师据此调节自身在课堂讨论中互动的行为及策略,重视课堂讨论的认知功能和教学生长功能。
二、讨论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1. 组织设计的角色
教师除了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编制议题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组织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从中筛选出议题。议题可能引发的多元难度思考和论辩,都是组织设计论题的重要的备课点。特别是要关注论题引发多向反思与辩论的作用。
2. 指导调控的角色
在讨论的展开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即时实况的点:第一,学生的参与程度,通过巡视、督促学生发言和倾听;第二,话题的主题和展开情况,通过对一两个讨论的观察,掌握议论的进展和质量,发现新讨论素材及制约讨论质量的问题;第三,教师介入的时机,以适时地引导和矫正讨论过程,补充信息供讨论深入或转折;第四,评价的重点,在包括态度的、知识适用的、合作关系的、学习创新的认知结果的种种讨论行为侧面中,确定该讨论的评价对象、内容和方式。
3. 评价反馈的角色
教师评价的任务包括:第一,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的评价,着眼点是认知的正确度、深度、创新度;第二,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发言中的言语策略及讨论结果中反映出的认知策略;第三,对学生讨论行为的评价,侧重于讨论中学生的参与的频率、态度、习惯、方式的评价以及相关能力成长的评价;第四,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着重评价单元中学生的自我组织的形态、教学生长形态等。
三、讨论行为的优化策略
1. 启动讨论的策略
讨论是一种需“启动”的互动的行为,教师在讨论中作为教学讨论的一员,不仅要在讨论过程中介入并发挥指导作用,也要作为讨论的发起者,促成讨论状态的形成。第一,创设讨论的心理和问题的情境,使学生由听课时的“被动思维”转入讨论的相对“主动思维”;第二,给定讨论的物质条件,使学生能在获得充分的学习材料和研讨资讯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第三,构建讨论组织,使讨论中人际关系更适宜学生的合作学习心理;第四,激起讨论的冲突,使学生不断置于“对立见解”的刺激中,形成“回应”、“辩论”的行为态势。
2. 介入讨论的策略
教师介入讨论的行为实质是扮演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角色,即为学生提供新思维材料和深化题旨的信息。第一,寻找学生的思维盲点,由此引发其生发出教学生长点;第二,围绕论题,以“分析学生发言”为主,以“分析论题本身”为辅;第三,介入的语言方式和语言信息富于“教学性”,讲求语言方式课堂化、非常化,逻辑语法、修辞恰当准确,力求语言信息的资讯化,充实或深化学生的已知,衍化出新的教学资源;第四,以质疑学生、设计悖论、模糊提问等手段不断变换方式持续介入。
四、评价讨论的策略
评价讨论过程要做到有针对性,针对各种具体行为的评价,同时要置集体中的个人行为于集体中作观察评价,评价其在集体行为中的功能及变化。
1. 评价态度
评价参与讨论的情感态度和认知态度,讨论中的参与度,聆听、记录、发言等是否专心认真;参与中是否具有较强的秩序性、积极性、合作性和创见性。
2. 评价聆听
评价听取和听知的表现,听取别人发言专注与否;对他人见解的理解度、关注度如何;对他人见解能否合理利用其中提供的信息来充实、调整自我的认知。
3. 评价内容
评价个体发言的话语内容中,有无论点和论据,有无结论,结构完整与否;论点的明确性、合理性、创见性怎样,议论的切题程度如何。
4. 评价表述
评价表达的措辞准确度、艺术感,表意的恰切与否,情绪情感的合宜度,语言流畅与否;能否恰当承接和转换话题,语势、语态是否有吸引力。
5. 评价师生
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生。教师评价可采用即时介入的形成性评价和讨论终了的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前者注重评价教师所观察到的情况,后者可依据学生的小组总结和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学生评价以讨论评价的形式为最好,其有一定的监控约束和导向功能。
(作者单位:楚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