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一文使用称谓十分讲究,在看似不经意之间,却含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显示出作者独运的匠心。通过某些称谓,我们可以窥探说话人的心理状态,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为恭维讨好,故意抬高对方,贬抑自己。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双方兵力相差甚大,项羽兵40万,刘邦兵10万。在这一场力量悬殊的外交战场上,刘邦一方处境极为不利,作为谋略家的张良深知只有恭维对方,贬抑自己,才是摆脱困境的上策。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尽管此时的项羽为诸侯上将军,还没称王,但他和樊哙也称项羽为王。同样,他们的统帅刘邦,与项羽同为诸侯且有兄弟之约,在项羽面前完全可以平辈自居,可是他对项羽所说的不到50个字的一段话竟一连用了三个“臣”,称呼对方则连用了四个“将军”。在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也称项羽为“项王”。从刘邦的称呼中可以看出他为了骗取信任,不惜牺牲个人尊严来委曲求全、善于韬晦权变的性格。但也正是这种能屈能伸、以退为进和善于应变的性格,最终使他在鸿门宴上躲过了杀身之祸。
刘邦的这一性格特点在与张良的交往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文中刘邦对张良称呼了五次,三次在宴会前,两次在宴会后。宴会前,项羽即将大军压境,刘邦感到自己的功业将毁于一旦,惊恐万状,无计可施,三次称张良为“君”。“君”是对对方尊敬的称呼,且常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是主,张良是仆。很显然,这里的称呼是极尽屈身拉拢之能事,降低身份,进一步密切双方关系,以求得张良献计的目的。宴会后,刘邦经历了鸿门宴上惊心动魄的场面,心有余悸,因还未脱离虎口,想借故逃脱。但如不留下张良搪塞,恐难脱身;而留下张良,张良可能要冒杀头的危险。要使张良愿意留下冒险,只有好好相求了。正因为这样,所以刘邦改换以前称谓,两次称呼张良为“公”。“公”也是尊敬的称呼,且往往用于尊长者。很明显,为了活命他不惜再降身价,语气近乎哀求。在此生命攸关之际,只要保全性命,哪顾得上其他。
二、为树立信心,有意捧高己方,相互鼓励。
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在“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他也没有称王。但作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却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也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的雄心壮志,他们虽在项羽面前称“臣”,却同心协力,雄心勃勃,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只不过当时他们势力还很弱小,这种雄心千万不能让项羽方面察觉,所以张良在项伯、项羽面前五次都称刘邦为“沛公”,即使与樊哙谈话,因为是在项羽军营,也只称刘邦为“沛公”。至于面对刘邦的一次称之为“沛公”,是在“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的语境中,这是张良教刘邦如何对项伯说话,同时也是迫于势力弱小,自然不好说“言大王不敢背项王也”。张良的几次“大王”的称呼,无疑给刘邦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使他在处境已完全被动,如丧家之犬,不知“计将安出”之际,给了他及时的鼓励,使他增加了信心,稳住了阵脚,最终躲过了鸿门宴这一劫,从而使他能在后来成功登上帝王宝座。
三、为引起重视,特意变换称呼,流露感情。
作为项羽的重要谋臣范增,当他发现项王“为人不忍”,便亲自召来项庄,要他在舞剑之际杀死刘邦,并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一句晓以利害。“若属”(你们这些人)特指项氏一族,也就是说现在项庄的任务关系着项氏一族命运的兴衰。这里用此称呼,意在提醒项庄注意此次任务的重要意义,坚定项庄杀死刘邦的决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范增的老谋深算。同时他显然将自己排除在项氏集团之外,有对项羽短见的失望愤懑,更有自己的自负——届时我自有退路(后来他确实愤然出走)。及至其知道刘邦已“间至军中”,范增这才清醒地意识到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了。此时的他除了剑撞玉斗解解气外,也只能发出长叹:“吾属今为之虏矣!”“吾属”一词又将自己归在项氏集团之内,并对本集团利益发出无可奈何的哀叹。由“若属”到“吾属”的变化,写出了范增在这特殊场合由自负到自叹、由失望到绝望、由愤激到悲哀的心理变化过程,令人回味。至于他最后当着张良的面大骂“竖子”时,更是其心胸狭窄、气急败坏的真情流露。
四、无意而为之,称呼随情而变,坦率真诚。
在鸿门宴上,项羽与刘邦只有一次直接对话:“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在这儿项羽称刘邦为沛公,称自己用自己的名字“籍”。对人称自己的名字,含有谦卑之意。可见,项羽听了刘邦的解释后已把他当成兄弟,最起码也是当成平辈来看待的,对他并无敌意。因此当范增数目项羽,举玉玦示之时,项羽不应。项羽性格率真,胸无城府,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在此可见一斑。当樊哙闯帐后,项羽先称其为“客”,对他含有警惕戒备之意,听了张良的介绍后,接着两次称其为“壮士”,表现了项羽英雄惜英雄的本质,流露出对英雄敬重之情,也说明了他作为一军主帅不能辨明敌我、感情用事的弱点。
称谓只是人们交往时对另一方的称呼,但本文却透过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正如刘熙载所说:“《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
(作者单位:兴化第二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