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期 ID: 359560

[ 张兴波 文选 ]   

从细微处发现语言的魅力

◇ 张兴波

   《祝福》开头描写鲁镇年底“祝福”的景象,说“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有学生问:“钝响”就是“沉闷的响声”,鲁迅为什么要用“钝响”而不用“闷响”?
   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有讨论的价值,便把“球”又“踢”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
   学生叽哩呱拉地讨论了起来,忽然一生很兴奋地站起,说:“老师,‘钝响’和‘闷响’其实是不太一样的!‘闷响’只是‘沉闷的响声’,而‘钝响’除了‘沉闷’之外,还让人感觉……”该生有点卡壳。
   “沉重!有力量!”有同学迫不及待地喊了起来。
   “可以在文中找到证据吗?”我又问。
   学生马上就找到了下一句“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并且特别强调了“更”字。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这声音写得如此沉闷沉重呢?”我又问。
   学生陷入了沉思,有不少人开始翻阅课文。
   我提示:“这种声音会给人什么感觉?”
   “一种威压。”学生答。
   “这种威压的根本来源是什么,又造成了什么后果?”我又问。
   学生纷纷把注意力转向课文。不久,就有学生回答:“‘钝响’来自送灶的爆竹,它构成了‘我’回来时鲁镇的氛围,从全文来看,这声‘钝响’是不是代表了鲁镇封建势力的浓重?”“大家说呢?”我问。同学们点头称是,又有一同学说:“这声钝响其实和鲁四老爷的‘骂’、鲁镇环境的阴暗纷乱一样,都代表了‘我’的反感甚至无奈,也正因为这样,小说多次提到‘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个‘走’,是‘我’对这个环境的躲避,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声‘钝响’赶跑了‘我’!”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课后我思考,只要能够带领学生从“语言”入手学习语文,语文的“味”就能在课堂中弥漫开来。学生也能够学会品味语言,品味语文,从而发现语言的无穷魅力。
  (作者单位:磐安中学)

从细微处发现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