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7年第11期 ID: 359492

  

在信息技术与复原活字印刷术的整合中教学《活板》

◇ 侯 冰

   《活板》是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古典说明文,其教学目的是:(一)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促使他们自觉参与社会实践。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又指导学生对活字印刷术进行了一次复原实践。这些做法,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它不仅可以借此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在活字印刷术的复原中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广泛搜集信息
  
   活字印刷术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一个写照,我们很有必要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下扩展,一方面可以借机开阔一下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可活字印刷术从产生至今,毕竟过去了一千多年,北宋时期的社会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不仅对学生,即使对老师们来说也是陌生的,如果仅凭课本提供的些许资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教学的第一步便是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确立了两个重点:一是搜集活字印刷术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二是搜集活字印刷术的制作工艺。搜集资料的途径可以是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还可以和有经验的老师、从事过印刷工作的人员、见多识广的老人进行座谈,了解印刷方面的知识。
   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指导学生对所选材料进行筛选,让学生整理出了与课文关系比较密切的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活字印刷术的流传过程等。通过对搜集资料的整理,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仅使我国印刷技术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同样是一个巨大的贡献。毕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继而又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15世纪传到欧洲,给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注入了新的活力。16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19世纪传入澳洲。从13世纪到19世纪,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了整个世界,毕昇也被誉为印刷史上伟大的革命家。
   学生们从网上搜集到的最有价值的资料是活板的制版过程和印刷过程,这些资料对毕昇当年的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十分翔实的记录,从而也就为我在教学环节中设计的指导学生复原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二、指导学生复原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是在雕版印刷较为普及的基础上产生的,后来出现的活铅字印刷技术本质上仍然是沿用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模式,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活铅字印刷仍然是出版印刷的主要手段。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激光照排、数字印刷技术的产生,活铅字印刷方式才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可见活字印刷术影响之久远。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活字印刷术,在完成了搜集资料的环节之后,我又适时地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活字印刷术的复原实验。为了科学把握活字印刷的全过程,我一方面让学生认真阅读《活板》原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将活字印刷术的每一道工序和细节都明确开列出来,并按要求指导学生逐步进行复原实验。在做字模的时候,学生们随便找了些泥土,在操作中他们才发现,由于地表泥土大多缺少黏合度,做出的字模易碎易裂,费时费力还不成功。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和相关资料,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做字模必须选用黏合度比较高的胶泥。从和泥到摔打成熟,到制成模型,到刻字,直至用火烧制,学生们十分投入,一个个充满了热情,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虽然其中也出现了将反字刻成正字、烧制时要么火大要么火小等等差错,但学生们在实践中还是对字模的制作过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模制成之后,我为学生准备了铁板、铁框、松脂、蜡、纸灰等,开始按课文的描述进行制版。我先将松脂、蜡、纸灰加以混合放在铁板上,把铁框放在上面,然后将烧制好的字模排列在里面,接着将铁板架到火上烘烤,很快,松脂和蜡、纸灰融到了一起,再在上面用另一张铁板按压使字模平整,冷却后字模底部便凝成一个整体,成为一个固定的模板,这样,一个印刷模板便制作完成了。模板制作完成后,我们在字模上加上印泥,将纸敷到上面,一张由我们自己制作的印刷品便展示出来了。
   活动到此,由师生共同参与的一次复原活字印刷术的活动终于完成了。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亲身体验了活板的制作过程和印刷原理,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之后学课文
  
   从搜集资料到模板制作,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理解课文。通过搜集资料,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了课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通过复原活板印刷的实践,学生对活板印刷的制版过程和印刷过程已经熟记在心。于是,课文中不好理解的诸如“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持就火炀之”、 “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等记述制作工艺的词句,不用讲解学生也能明白其理。对“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的道理也容易理解了。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原始印刷技术的复原,则使空洞的说教变成了有意义的具体实践。通过两者的有机整合,无疑给整个教学活动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从而使本来十分枯燥乏味的文言说明文教学变得具体生动,进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浓厚兴趣,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泊头市洼里王中学)

在信息技术与复原活字印刷术的整合中教学《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