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在巴黎卢浮宫有“镇宫三宝”。这三宝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失去部分头颅的胜利女神雕像,再就是我们课文中提及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对于米洛斯的维纳斯,法国雕刻家罗丹曾经说:这是神品中的神品。
翻开彩页,欣赏一下米洛斯的维纳斯,大家觉得她有何特点?
生:面容俊秀,身材匀称,端庄妩媚,双臂残缺。
师:大家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就是这个断臂的维纳斯的出土,得到世人的普遍赞誉,那么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又怎样去看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
二、研习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生: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教师小结:我们阅读现代文的第一步就是要迅速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2.迅速理清思路
提示:理清思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关键句。
学生找出关键句,整合归纳:
(一)必须失去双臂。
(二)必须失去双臂的理由。
(1)特殊转向普遍的飞跃。
(2)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玉臂。
(三)否定复原方法。
教师小结:大家概括得很好。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整体感知了文意,这也是我们阅读现代文很重要的方法,即抓观点,理思路。
三、讨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生1:同意。维纳斯双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不同姿态的手臂,而每一种新的姿态都创造出一个新的维纳斯形象,带给人们新的感受。
师:回答很好。对课文内容理解得较透彻。
生2:我也赞同作者的观点。对于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也同样如此,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临死前说“宝玉,宝玉,你好……”,就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余地。“你好”之后的省略号,可以将她复杂的感情做各种补充。可以说:“你好糊涂!”也可以说:“你好狠心!”还可以说:“你好薄情!”省略号中包含着林黛玉的血和泪、怨和恨、情和爱。如果一说明白,就显得平白了。
师:联系得很好。文学作品和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样,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对它的理解鉴赏,就是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一种再创造,每个欣赏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进行思考,这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含义。
生3:我也同意。维纳斯雕像,由于双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残缺造成了神秘的气氛,种种虚像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这种虚实相生在我国古画中也有许多例子。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见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画家在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时,画面上不出现一朵花,而只画马蹄的周围跟了许多蜜蜂。
师:回答得好。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这实际上给欣赏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无景处都成妙景”。
生4:我并不大赞同。“残缺美”仅只能作为一种类型,它并不是创造艺术作品时必须追求的。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它的画面基本没有什么毁损,但同样向欣赏者暗示了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她神秘的微笑有多种解读。它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丝毫不亚于断臂的维纳斯。
师:为我们点燃了思辨的火花。
生5:作者认为只有失去的是双手,才能唤起大家丰富的想象。对于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在假设中作判断。但是,从一些事实来看,作者的话失之于武断。比如,收藏在卢浮宫内的胜利女神雕像,头颅部分失去了,却和维纳斯雕像及《蒙娜丽莎》并称为卢浮宫的“镇宫三宝”。
四、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但同时也注意到了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自己的慧眼发现生活中的美!
五、作业
1.虚实结合的原则在诗歌中运用很多,请举出一些例子并欣赏。
2.试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教学反思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于漪曾指出:“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剪裁,要确定重点。”教学目标的设置过程,是教师与编者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学生虚拟的对话。通过认真分析,确立目标,让目标落实,这样,学生才能有所获。我在设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参阅了单元提示:“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规定了大致的教学目标。于是进一步研究课文。这是一篇文艺性论文,而且是翻译过来的,语言抽象性强,概括性强,乍读起来似懂非懂,颇费思量。是否像单元提示里所说的那样,把品味妙语佳句作为重点,而且课后习题也设置了四个品味语言的题目。我着实斟酌了一番,最后发现理解了作者所阐释的审美原理后,一些扑朔迷离的表达就会自然地褪去神秘的面纱。当然,原理的理解,除了从文章观点中获得,也可从讨论中获得。讨论既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于是,我把课堂目标定位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层面,提炼并理解作者的观点;二是能力层面,能将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应用于自己的审美尝试中;三是情感层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可以说,这三个目标是具体而实在的。
二、教师的“勤”与“懒”
纵观这堂课,教师的讲解不到1/2,“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这一讨论占据了课堂一半的时间,教师看起来很“懒”。但正是这一题目的设置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主观能动性等。一石多鸟,教师又何必过多地劳费口舌呢?笔者曾听过一些公开课和示范课,发现容量过大,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教师讲的累,学生听的也累。满堂灌的现象很普遍。有学生戏言:“老师讲的是天花乱坠,我们听的是昏昏欲睡。”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笔者认为,有时教师不妨学会“懒”,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归纳,该放手时就放手。教师应作为引导者、组织者、调控者、参与者、评价者而出现。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让知识能力落到了实处。当然,教师在“懒”的同时,对“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要更“勤”,勤于研究专业理论知识、教材、教法、学法,勤于研究学生,关注课改前沿。
(作者单位:云梦县梦泽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