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7年第5期 ID: 359342

  

文言文教学激趣方法

◇ 张 涛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令无数教师头痛的事,费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时代相隔太远,语言思维习惯有了巨大改变。另外,学生对文言的认识不足,对其是“想爱你却是那么不容易”。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课题。我试将自己所用的方法写出来与大家讨论,以期能共同攻克这个难题。
  
  一、明认识,有知之之乐。
  
  对于文言文学习的目的,应该给学生讲清楚。学习文言文不是为了单纯掌握古汉语语法词汇,也不是为了高考的得分,而是通过学习,传承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挖掘古人精神的宝藏,启发或指导我们现代的生活和工作。学习之前,我从“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的二十四史讲到现代商场必读的《孙子兵法》,从康熙雍正对汉文化的学习,讲到中央党校本科生考试题中大量文言翻译题,从个人在人生的低谷是如何像苏东坡一样自我砥砺,讲到如何像姚鼐那样去发现寒冬登山之乐。这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文言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修养,悦情抒怀,还可以学习说话的艺术、管理的方法,等等。当学生从理性上对一个知识的价值有了准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兴趣学习它,并希望掌握它。
  
  二、巧传授,有好之之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在学习中,只有正确的认识与良好的动机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变化传授知识的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评书激趣。以叙事为主的课文就可以采用讲评书的方式。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是这种方法最好的诠释,他使枯燥、生硬的内容变得活泼生动。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我是这样开头的:“话说公元前632年发生了著名的城濮之战,在这次战争中晋文公战胜楚国,建立了霸业。第二年,八国会盟,晋国在会上提出要修理曾经帮过楚国的郑国。秦国也想浑水摸鱼,就合兵围郑。常言道,乱世出英雄。此话不假,就在郑国危在旦夕之时,历史就恰当地推出了一位以三寸不烂之舌退敌千军万马的人才,他就是烛之武!各位看官,这烛之武是何许人也,又是如何地舌若莲花巧退强敌,且待我慢慢道来。”语气节奏一到位,学生是听得如痴如醉,哪里还会打瞌睡?
  2.吟咏激趣。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咏不但可以收到博闻强识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文章的熏陶和感染。散文类课文可以运用此法。如学习《归去来兮辞》,师生一起如古人般摇头晃脑、声情并茂地朗读,还不时配上恰当的体态语言,课堂上群情激昂,不少学生很快就熟读成诵。
  3.换位激趣。若遇到篇幅不长,难点不多的课文,就采取学生当教师的方法。这让学生既可锻炼能力,又可通过备课环节加深对课文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可体验教师备课的不易,以此珍惜教师的劳动。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就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准备相应的课文讲解。一个组在上面讲,教师和其他组的学生就在下面听,讲的学生可以抽问,台下的师生也可以在讲完后提出疑问。无论谁答不对,都要记下来表演节目。结果,本文用了两课时,学生备课之仔细,查询资料之详尽,讲解之精细,大大优于教师讲的效果。
  4.情境激趣。教师运用多种手段,营造一定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兴趣。如上《兰亭集序》时,我就以王羲之的行草《兰亭集序》为蓝本,边指导理解文字,边欣赏“天下第一行书”的妙处,一节课下来,学生既体会了晋人寄情山水的闲适心情,也感受了中国书法的神韵,真是一举两得!再如教学《祭十二郎文》时,配以缠绵悱恻的《二泉映月》,课堂上有的学生禁不住潸然泪下。在讲《屈原列传》时,先放映鲍方的《屈原》,之后讲解课文,学生听得很专心,不少学生在当周的练笔里谈到自己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现代的教学课堂已经抛弃了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模式,只要能恰当地创设情境,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都是美的欣赏者。
  5.设问激趣。以问促思促学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具有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思路定向、促进思维发展等作用。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教师就需要精心设计、优化问题。钱梦龙老师在上《愚公移山》时,不直接问“年且九十”中“且”是什么意思,而是巧问“愚公几岁了”,这样课堂气氛便会活跃起来,学生思维也能得以开启。再如上《勾践灭吴》,不让学生预习课文,提出如果兵败国破之时,作为国家一把手的你要做些什么事才有利于日后的复国?这种换位思考的提问,使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踊跃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6.资料激趣。由于文言文所涉及的内容离学生太远,许多地方仅依靠课文注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进行适量的资料补充,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如讲《逍遥游》时,我补充介绍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寓言创作,使学生对于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手法有了较准确的认识。
  
  三、求主动,有乐之之乐。
  
  孔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乐趣,才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1.表演激趣。通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走进作品,去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和认识,同时,在改编的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的字词,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就采用此法,有的改编忠实于原文,有的古今结合,充满喜剧色彩。
  2.比赛激趣。无论课堂多么热闹,那都是一种方法或手段,最终要落实的还是文章的背诵和字词的扎实掌握。枯燥的背诵是必要的,但如果适当穿插一些有趣的方式,效果会更好。
  背诵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如师生比赛,组与组比赛,学生个人与个人间的比赛等。可以比速度,比背诵数量,还可以背诵接龙。学生还创造了以句为单位的倒背,跳跃式背,多人组合交叉背等新方式。学生劲头十足,热情倍增,有的学生一个学期就背了两册课本的内容。
  对于字词的掌握,采取互相出题的方式。学生一进高中,就让他们分组拟出初中的文言文知识点试题,互相考查。胜者就成为下一新文言文单元的出题者。如果在新单元测试中,原来输的小组能全部答对,那么就成为再下一文言文新单元学习中的出题者,以此类推。这样,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四、得方法,有渔鱼之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但在学生期间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在步入社会之后,对其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可谓受用一生。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只要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就能自由地在语文的海洋里遨游。我采用符号法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即用不同的符号,将不同类型的知识点勾画出来,使知识点像梁启超所说的“浮凸”起来。这种方法,既落实了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总之,面对先贤先哲们留下的浩瀚古文,如果教师和学生心中充满的是乘风破浪的豪情,畅游逍遥的乐趣,那么学习也就变成了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广安友谊中学)

文言文教学激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