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实践中,如能具备一双会观察、会发现的眼睛,就会有许多全新的、难以预见的课程资源等着我们去挖掘和使用。而这些不尽的资源,才可能成为教材合理的补充,更极有可能成为提高学生能力、形成综合素养的源头活水。
几年来,我在所任课的教学班中,始终不破的一个惯例,就是开展课前朗读训练。所谓“课前”,是指正式接触文本教学之前的那段时间。这样,尽管在课时上,可能影响了课程的正常进度,但从长远角度看,对师生,对课程,都会大有裨益。
学生读什么,自己有选择权。或许是为了炫耀,为了自尊,为了展现自我,他们在选文上都动起了脑筋。在老师的建议下,《读者》《视野》《青年文摘》《意林》《新概念作文》、名人传记、名著片断、优秀试卷的精彩文段,都相继进入了学生的选文视野。还有的学生干脆自起锅灶,选读自己的得意之作。真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同时,在选文及准备过程中,他们也逐渐地结识了曾倾慕已久的周国平、毕淑敏、史铁生、张海迪、林清玄、张晓风等一批优秀的作者。其实,这个搜集、选择朗读材料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感知、学习与积累的过程。学生未曾登临讲台,就早已投入其中,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自主学习”吗?
在选好朗读材料之后,没有哪一个学生不认真准备朗读。因为朗读是按照学号排序,大家掌声一起,朗读者自动登上讲台,顺理成章。前者读得好的,以下同学可以借鉴;读得稍差的,以后同学及时弥补。再加上他们很注重读后师生掌声的分贝值,以及读后的师生评价,学生们利用各种闲暇,相互听读,取长补短,力求锦上添花。还有的学生,主动请教老师,或购置名家朗诵磁带、光盘,学习、模仿、借鉴。
因为课前朗读的材料都是未知的,很多新的信息会随着每次朗读的进行,随机传达给师生。可谓台上一人开口,台下数人受益。
针对课前朗读,我反复强调的是以下几个观点:课前朗读,已非个人的事情,读和听的同学都能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它是检验同学听力的最好时机(生生互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训练,“读”为先导。
我把这些观念悄然并反复传递到学生的思维中去,看似老生常谈,实似春风化雨。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在朗读与听、说中得到感染与影响。
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实是“熏”(“熏”即外界环境的影响与感化)出来的,是在耳濡目染中不断修正、完善而得以内化的。
另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边听边随机把一些有生命力的生字词、重要的成语、易于误读的字,及时显现在黑板上,有时以填空形式出现,让学生动笔参与,学生对此积极响应。学生板演,师生评价,教师指点,学生体味、积累。我们已形成了一个惯例,一上语文课,朗读学生一上台,其他学生便打开积累本,随听随记。习惯一旦养成,每学期几十篇文章读下来,听下来,学生的收获不言自明。
教师的作用,跟拐杖无异,扶助人走路,但不可能扶助其一生一世。在教师引导下,大力提倡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积极参与,变被动为主动,使这一活动最终由教师的牵引逐步上升为学生的亲历亲为。
就这样,学生们把课前朗读看作了一个展示自身潜能的舞台,不仅提升了自信,而且在搜集材料、认真品读、朗读演练、吸收信息、听读感悟、交流所得等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多的经验,同时也有了很多的收益。试想,一个学期下来,一百三四十篇经过教师推荐或学生自主精选的文章,以不同的文体、内容及语言风格,出现在他们的视野里,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那会是多么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学滋养啊!如能持之以恒,何谈语文能力匮乏,何谈语文素养低下?
这样想来,我们教材中有限的几十篇文章,在去掉一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老旧难懂的、文言文中一些枯燥乏味的,真正吸引他们,使之受益之深的又该有多少啊!而作为课外阅读范畴的课前朗读,恰恰弥补了这个很大的缺憾。这宝贵的课程资源,作为课程主导的教师,如不细心发现,认真挖掘,并引导学生亲身尝试与探索,岂不是一件憾事?
经过多轮的试验,我也深深体会:朗读对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语文能力及语文素养,的确起着先导、贯通的重要作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百种,其面自宽。在“读”中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读”中挖掘更宽、更广的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确实大有文章可做。
因此,作为一名课改环境下的教师,首先应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发现,勇于实践,才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丰富多彩,才会使我们的学生受益颇多。
(作者单位:唐山市丰南区初级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