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中选择了大量散文,然而这类课文的教学现状并不如人意。笔者通过初步调研和课堂教学观察,发现当前小学语文高年级散文教学中的问题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目标定位不准,不顾及散文给学生带来的审美体验和语言感染,致使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类课文失去了本该拥有的价值;二是内容解读僵化,一般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似知识又似套话的几句说法,一节课下来,在学生心中留下的多是概念化的词语;三是教学策略单一,教师只是依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或参考他人的设计授课,对散文文体特征把握得不够准确,在实际教学中误教误学的情况经常发生。
鉴于此,如何从散文特征出发,在科学性研究与普及性教学中寻找到契合点?怎样使学生从散文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汲取语言营养,获得思想启迪,受到审美熏陶?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基于文本解读确立教学目标
基于文本解读确立教学目标指的是依据散文的特点,确定合宜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正确的文本解读是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 生命文化类散文,教学目标应是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本真意义和作者对生命的赞颂。比如《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作者通过描写泉水表达对生命精神的赞美,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体会作者“以物写泉、以声赞泉”的写法,以及对泉水孕育生机的赞美之情。 风情类散文,教学定位应是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对风土人情的描绘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比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描写的是1985年8月季羡林先生重返德国的所见、所感,所以教学目标就是抓住描写德国街头景象的语句,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之美,发现其背后的文化之美。 哲理类散文,教学目标应是使学生领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底蕴的思想深度。比如《落花生》这篇课文,通过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文人情趣类散文,教学目标应是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人、对事、对物的那份真性情。比如《天窗》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乡下的大人们在屋顶开了一个天窗,让看天窗的孩子们展开无限的想象,慰藉孩子们的心灵。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就应是让学们感受到大人们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这天窗就是孩子们的心灵之窗。
二、基于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确立了教学目标以后,接下来就是基于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教什么的前提。如果教学目标是感悟生命意义和作者对生命赞颂,就要选取能突出生命精神的人、事、景、物展开教学,比如《松坊溪的冬天》,就要抓住凸显生命精神的溪石、溪水、溪鱼展开教学。如果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在对风土人情的描绘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就要从自然风情和人情人性之美的角度选取文本中的人、事、景、物作为教学内容,比如《乡下人家》,就要引导学生聚焦“瓜藤瓜架、花、竹、鸡、河”等事物和夏秋两季的景象,感受乡村生活的风俗风情之美。如果教学目标是领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底蕴的思想深度,就要从“哲思”的视角审视文本中的人、事、景、物,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比如《桃花心木》,就要抓住树的变化和人的不确定性的浇水及每次都带来树苗等内容,感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如果教学目标是体会作者对人、对事、对物的真性情,就要从文本的情趣、性灵角度看待文中的人、事、景、物,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比如《猫》,就要从猫的古怪、淘气的内容中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那份独特的喜爱之情。
三、基于教学内容探寻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内容探寻教学策略指的是,在实践研究中依据不同类型的散文,建立人、事、景、物之间的联系,在感悟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策略一:“读”占鳌头。
朗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小语教材中的散文文字朴实、情韵绵邈,只有引导学生沉浸在语言的音韵、节奏中,才能感悟语言的滋味、情感的滋味。
在教学散文时,教师要在学生的读上多做思考,把读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力求以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要通过朗读,把课文中那些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进而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要通过朗读,让学生读出蕴藏在文字里的韵味及作者的真情实感,进而体会到文章的精妙;要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特别那些情感极浓的散文,如《山中访友》《乡下人家》等。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精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哲理类散文,一般是夹叙夹议,读起来要舒缓、平稳;风情类散文描写生动、形象、细腻,就要读出其中的意境;生命精神很浓的散文,由于作者的情感变化起伏,读起来轻重缓急应变化不断。还有一些课文,自身特点明显,如《白鹅》语言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所以朗读时的语音应该清亮、明快,节奏感很强;而《白杨》《丑石》等课文,则要指导学生读好能表现人物形象、思想的对话,从中有所体察、感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过硬本领,以在教学需要时进行朗读示范。
策略二:咬文嚼字。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人手。”散文具有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等特点,所以散文又被称为美文。散文教学中要抓住散文语言的特色,通过赏析重点字词段落,让学生感悟散文语言的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品析作者语言。散文教学,仅仅靠朗读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品析语言,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进而增加积累。有些散文用词华美、有气势,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索溪峪的野》等;有些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如《与象共舞》《金色花》等;有些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如《天窗》《草虫的村落》等;有些散文语言简洁、精当、有韵律,如《鼎湖山听泉》《音乐之都维也纳》等。面对不同语言特色的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品味、感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鼎湖山听泉》这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就很相似,使用排比、叠词,使语言简洁、明快、有韵律感;再如老舍先生的《猫》和丰子恺先生的《白鹅》,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语言进行品悟、比较可以发现,前者语言平实、朴素一点,后者则词句华丽、活泼一点,但都表达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品悟语言环节,引领学生细细品味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蕴藏的情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发展学生语言。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散文教学除了感受、欣赏外,还要力求适时适度地让学生学习用一用,使他们能够发展自己的语言。比如,对于文中一些优美的特点鲜明的句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背一背,因为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在需要表达和输出时得心应手。教师还可以在不离文言、不离文境、不离文意的环境中让学生试着写一写。例如,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让学生扩写:
我是一位留学生,流连在这花团锦簇的街头……
我是一位疲惫的游客,当我看到这姹紫嫣红时……
我是花的主人,我看到人们都在欣赏这怒放的鲜花……
我是(
),漫步于花的海洋中……
通过动笔使学生在想象中引起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强烈共鸣,使他们得到审美的感受,领会到作品包含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策略三:体会情感。
情感是写作的基础,是行文的动力,是文字的内涵,是谋篇的内核。凡是散文皆有作者之情,因此仅仅是朗读和品味语言还不够,还要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体会作者的情感。那么,怎样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呢?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关联阅读的思维(文章前后关联、文内文外相通),将作者描写的人、事、景、物关联起来看,有时甚至要将课内与课外关联起来,从而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走进作者的内心。例如,学习《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就要建立植物、泉水、泉声、原文之问的联系,体会作者对生命精神的赞美;学习《威尼斯小艇》这篇课文,就要建立小艇、船夫、乘客、城市和威尼斯的相关资料之间的联系,感受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所特有的风光和威尼斯那份静美和谐的文化气息;学习《白杨》这篇课文,就要将白杨的形象、特点和父亲的行为与边疆建设者的特点联系起来,感受作者对奉献精神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