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第1期 ID: 356369

[ 李正存 文选 ]   

谈文章知识对于阅读和写作的价值

◇ 李正存

  在语文教学理论界,不少人认为语文知识中“陈述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有限的”,“程序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巨大的。”①语文知识中语言知识、文章知识属陈述性的,语用知识、阅读知识和写作知识属程序性的。拙作《谈语言知识对于阅读和写作的价值》探讨了语言知识的价值,②本文拟进一步探讨文章知识的价值。
  不论研究语言知识还是文章知识于阅读和写作的价值,主要看是否为其所需要。研究语言知识的价值,可从读、写者在读、写活动中是凭借缄默知识还是显性知识这一角度探讨。研究文章知识的价值,则需从读、写者在读、写活动中是凭借经验性语文知识还是理论性语文知识这一角度。
  
  一、经验性语文知识与理论性语文知识
  
  “从本质上讲,语文知识是人的言语经验,是人在言语活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自身和他人的言语行为和言语对象的反映的产物,是言语对象和言语活动的特征及其联系的主观表征。”③所谓经验性语文知识,指个体在言语活动中对语言、文章和言语活动的认识的产物。所谓理论性语文知识,即人们平时所说的语文知识,是古今中外相关专家研究了语言、文章和言语活动所获的认识。
  言语活动可完全依赖经验性语文知识进行,经验性语文知识可完全依赖言语活动获得,二者皆可无需理论性语文知识介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文。”古代读书人便是如此学语文的。故此,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但如此学习语文需花费长期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今学校课程众多,学生不可能完全像古代读书人那样学语文。理论性语文知识的价值,一是能用其指导学生领悟隐含于文章中的语文知识,从而高效地获取经验性语文知识;二是在言语活动中,当学生经验性语文知识不足而导致言语活动受阻或效率低下时,有些可用其指导学生顺利地或有效地进行言语活动,并从中获取经验性语文知识。这正如李维鼎先生所说:“语文课程内容,从本质上说是‘经验’,也就是言语主体在言语实践中的感受、体验和积淀。”“知识要与经验相融通,从而帮助经验的获得和积淀。”④
  有人认为在言语活动中获得的只是缄默的语文知识,大谬不然。经验性语言知识是缄默知识,且属缄默知识中无意识的知识(缄默知识分两种,一种是无意识的,另一种是可意识不可言传的)。“一种语言是由规则和原则的系统所生成的,这个系统进入复杂的心理运算,以决定句子的形式与意义,这些规则大体上是无意识的。”⑤经验性文章知识中有缄默知识,如小学生经大量听、读获得的贮存于头脑中的童话知识,便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也有显性知识,巴金先生曾说:“我仍然得感谢我那两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的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⑥“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即能言传,便属显性的语文知识。
  人们一直以为经验仅是一种感性认识,“通常指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⑦其实不然,知识历来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哲学依据认识的深浅度,不仅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还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认识可以区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个水平。”⑧而“经验不等于感性认识阶段,也可以是指理性阶段的初步认识。”⑨这就是说,有些经验仅是感性认识的产物,有些则已达初步的理性认识。在言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性语文知识亦然,如小学生在读、写活动中经模仿所获的经验性文章知识往往是感性的,中学生在阅读领悟中获得的经验性文章知识多为理性的。
  
  二、于阅读有直接的价值
  
  人们在阅读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如遇到难以理解的,系头脑里已有的积累缺乏所致,因人们是凭借头脑里已有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这头脑里已有的积累多种,其中之一便是经验性文章知识。中学生阅读理解亦如此。例如一位初入中学的学生,他在小学阅读过大量记叙文,头脑里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性记叙文知识,可很少读过散文,没经验性散文知识积累。进入中学后,当阅读散文时,因没经验性散文知识进行同化,他只能凭借已有的经验性记叙文知识进行顺应。如果顺应成功,虽读有难度最终仍理解了;如果顺应不成功,则不能理解这篇散文。初中生阅读议论文亦如此。又如,高中生阅读课本中编入的现代派小说,倘若没有教师指导,会不知所云,根本读不懂。为何?缺乏经验性现代派小说知识进行同化,而已有的经验性小说知识又无法顺应成功。
  缺乏经验性文章知识便难以理解文章,可积累经验性文章知识又需长期的大量的阅读,即使积累某一种文体的经验性文章知识也需要相当的阅读量。这一学习语文之规律决定了理论性文章知识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当遇到一种新出现的文体、结构方式或表达方法时,教师先预测其难度,如估计学生凭借已有经验性文章知识经顺应能阅读理解,就在阅读理解文章思想内容之后,到领悟表达这一步,再用理论性文章知识指导学生认识、获取文章中隐含的这新出现的文章知识。如估计顺应不能成功,则先教学相关理论性文章知识,再让学生借此阅读理解。这两个过程,前者是由感性到理性之过程,先进行阅读活动以获对文章的感性认识,再在教师用理论性文章知识的指导下,领悟文章里隐含的文章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获经验性文章知识。后者是由理论知识到认识活动之过程,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理论性文章知识,再凭借所学理论性文章知识进行阅读以认识、理解文章,与此同时,在这阅读理解过程中,将这理论性文章知识经认识活动转化为经验性文章知识,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
  
  三、于写作有间接的价值
  
  人类活动可分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两类,阅读属认识活动,写作属实践活动。二者的区别,其一,认识活动仅仅是一种心理活动,而实践活动不仅有心理活动,还具有“直接现实性”。所谓直接现实性指实践活动“能把主体的目的、观念变成客体的现实。这就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⑩其二,“在认识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客观见之于主观及客体主体化;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及主体客体化。”{11}所谓客观见之于主观及客体主体化,指在认识活动中,客体的信息进入主体的头脑并转化为主体的知识。所谓主观见之于客观及主体客体化,指主体的思想、知识经过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存在,并物化、积淀在客体之中。
  众所周知,写作是“物→意→文”之过程。由物到意是认识活动,在这过程中,作者认识各种各样的事物,形成胸中之意。由意到文是实践活动,作者将胸中之意表达出来,形成文章这物质存在,这一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在这过程中,作者这主体原来储存在头脑里的由物到意过程中获取的各种认识,经写作这一实践活动物化在文章这客体之中,实现了主体客体化。而阅读则属认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仅在头脑里对读物进行感知、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读物这物质存在没发生改变,故而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在阅读过程中,读物这客体中的知识进入读者这主体的头脑中并转化为主体的知识,实现的是客体主体化。
  在语文教学理论界,不少人认为语文知识中“陈述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有限的”,“程序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巨大的。”①语文知识中语言知识、文章知识属陈述性的,语用知识、阅读知识和写作知识属程序性的。拙作《谈语言知识对于阅读和写作的价值》探讨了语言知识的价值,②本文拟进一步探讨文章知识的价值。
  不论研究语言知识还是文章知识于阅读和写作的价值,主要看是否为其所需要。研究语言知识的价值,可从读、写者在读、写活动中是凭借缄默知识还是显性知识这一角度探讨。研究文章知识的价值,则需从读、写者在读、写活动中是凭借经验性语文知识还是理论性语文知识这一角度。
  
  一、经验性语文知识与理论性语文知识
  
  “从本质上讲,语文知识是人的言语经验,是人在言语活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自身和他人的言语行为和言语对象的反映的产物,是言语对象和言语活动的特征及其联系的主观表征。”③所谓经验性语文知识,指个体在言语活动中对语言、文章和言语活动的认识的产物。所谓理论性语文知识,即人们平时所说的语文知识,是古今中外相关专家研究了语言、文章和言语活动所获的认识。
  言语活动可完全依赖经验性语文知识进行,经验性语文知识可完全依赖言语活动获得,二者皆可无需理论性语文知识介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文。”古代读书人便是如此学语文的。故此,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但如此学习语文需花费长期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今学校课程众多,学生不可能完全像古代读书人那样学语文。理论性语文知识的价值,一是能用其指导学生领悟隐含于文章中的语文知识,从而高效地获取经验性语文知识;二是在言语活动中,当学生经验性语文知识不足而导致言语活动受阻或效率低下时,有些可用其指导学生顺利地或有效地进行言语活动,并从中获取经验性语文知识。这正如李维鼎先生所说:“语文课程内容,从本质上说是‘经验’,也就是言语主体在言语实践中的感受、体验和积淀。”“知识要与经验相融通,从而帮助经验的获得和积淀。”④
  有人认为在言语活动中获得的只是缄默的语文知识,大谬不然。经验性语言知识是缄默知识,且属缄默知识中无意识的知识(缄默知识分两种,一种是无意识的,另一种是可意识不可言传的)。“一种语言是由规则和原则的系统所生成的,这个系统进入复杂的心理运算,以决定句子的形式与意义,这些规则大体上是无意识的。”⑤经验性文章知识中有缄默知识,如小学生经大量听、读获得的贮存于头脑中的童话知识,便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也有显性知识,巴金先生曾说:“我仍然得感谢我那两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的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⑥“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即能言传,便属显性的语文知识。
  人们一直以为经验仅是一种感性认识,“通常指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⑦其实不然,知识历来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哲学依据认识的深浅度,不仅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还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认识可以区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个水平。”⑧而“经验不等于感性认识阶段,也可以是指理性阶段的初步认识。”⑨这就是说,有些经验仅是感性认识的产物,有些则已达初步的理性认识。在言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性语文知识亦然,如小学生在读、写活动中经模仿所获的经验性文章知识往往是感性的,中学生在阅读领悟中获得的经验性文章知识多为理性的。
  
  二、于阅读有直接的价值
  
  人们在阅读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如遇到难以理解的,系头脑里已有的积累缺乏所致,因人们是凭借头脑里已有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这头脑里已有的积累多种,其中之一便是经验性文章知识。中学生阅读理解亦如此。例如一位初入中学的学生,他在小学阅读过大量记叙文,头脑里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性记叙文知识,可很少读过散文,没经验性散文知识积累。进入中学后,当阅读散文时,因没经验性散文知识进行同化,他只能凭借已有的经验性记叙文知识进行顺应。如果顺应成功,虽读有难度最终仍理解了;如果顺应不成功,则不能理解这篇散文。初中生阅读议论文亦如此。又如,高中生阅读课本中编入的现代派小说,倘若没有教师指导,会不知所云,根本读不懂。为何?缺乏经验性现代派小说知识进行同化,而已有的经验性小说知识又无法顺应成功。
  缺乏经验性文章知识便难以理解文章,可积累经验性文章知识又需长期的大量的阅读,即使积累某一种文体的经验性文章知识也需要相当的阅读量。这一学习语文之规律决定了理论性文章知识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当遇到一种新出现的文体、结构方式或表达方法时,教师先预测其难度,如估计学生凭借已有经验性文章知识经顺应能阅读理解,就在阅读理解文章思想内容之后,到领悟表达这一步,再用理论性文章知识指导学生认识、获取文章中隐含的这新出现的文章知识。如估计顺应不能成功,则先教学相关理论性文章知识,再让学生借此阅读理解。这两个过程,前者是由感性到理性之过程,先进行阅读活动以获对文章的感性认识,再在教师用理论性文章知识的指导下,领悟文章里隐含的文章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获经验性文章知识。后者是由理论知识到认识活动之过程,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理论性文章知识,再凭借所学理论性文章知识进行阅读以认识、理解文章,与此同时,在这阅读理解过程中,将这理论性文章知识经认识活动转化为经验性文章知识,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
  
  三、于写作有间接的价值
  
  人类活动可分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两类,阅读属认识活动,写作属实践活动。二者的区别,其一,认识活动仅仅是一种心理活动,而实践活动不仅有心理活动,还具有“直接现实性”。所谓直接现实性指实践活动“能把主体的目的、观念变成客体的现实。这就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⑩其二,“在认识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客观见之于主观及客体主体化;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及主体客体化。”{11}所谓客观见之于主观及客体主体化,指在认识活动中,客体的信息进入主体的头脑并转化为主体的知识。所谓主观见之于客观及主体客体化,指主体的思想、知识经过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存在,并物化、积淀在客体之中。
  众所周知,写作是“物→意→文”之过程。由物到意是认识活动,在这过程中,作者认识各种各样的事物,形成胸中之意。由意到文是实践活动,作者将胸中之意表达出来,形成文章这物质存在,这一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在这过程中,作者这主体原来储存在头脑里的由物到意过程中获取的各种认识,经写作这一实践活动物化在文章这客体之中,实现了主体客体化。而阅读则属认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仅在头脑里对读物进行感知、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读物这物质存在没发生改变,故而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在阅读过程中,读物这客体中的知识进入读者这主体的头脑中并转化为主体的知识,实现的是客体主体化。

谈文章知识对于阅读和写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