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第1期 ID: 356356

  

回眸与展望

◇ 陈 枫

  《中学语文》是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的优秀期刊之一,自1958年创刊以来创造了辉煌业绩、发挥了巨大影响,如今她已风雨兼程走过了50个寒暑春秋。2007年12月6日,由湖北大学文学院、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学语文》创刊50周年暨叶圣陶题词30周年座谈会”在湖北大学隆重举行。湖北大学有关领导、杂志社数任主编、编委以及湖北省部分语文教育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喜迎《中学语文》50华诞,共话刊物今昔,展望未来愿景。
  
  一、庆贺:热情洋溢
  
  座谈会由湖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边湘义主持,她对座谈会的圆满召开表示了祝贺,对出席座谈会的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对长期以来为《中学语文》的发展而辛勤耕耘的编辑人员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湖北大学副校长周积明教授亲临座谈会现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中学语文》的诞生与成长得到了许多大师的关怀与扶持,茅盾先生曾为杂志题写刊名,叶圣陶先生曾为杂志题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这一教育箴言早已成了杂志办刊的指导思想;《中学语文》创刊50年来让无数人受益匪浅,让广大语文教师获得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启迪;《中学语文》一直致力于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教改,注重自身文化品位和思想含量的提升,虚实结合、雅俗共赏,在国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知名度,为湖北大学赢得了荣誉。
  湖北大学著名学者朱祖延教授、原湖北省教研室教研员雷秋山先生、左兵先生、江汉大学韦志成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陈菊先教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胡明道女士、省市教研员蒋红森先生、冯长林先生、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文勇先生等到会祝贺,并作了精彩的发言(详下)。东北师范大学朱绍禹教授、扬州大学顾黄初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邢福义教授、黄曼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陶本一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周庆元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曹明海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以及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等单位发来了贺词,对《中学语文》创刊50周年暨叶圣陶题词30周年表示了祝贺。
  
  二、回眸:春华秋实
  
  在《中学语文》步入“知天命”之际,回溯她50年所走过的峥嵘岁月和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与会代表无不为之动容。
  《中学语文》现任主编潘纪平教授在其主体发言中全面总结了《中学语文》的办刊历史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充分肯定了历任主编的辛劳与功绩。他说,杂志创刊于1958年,开高等师范院校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先河,在语文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叶圣陶先生于1977年12月为刊物复刊题词,开启了杂志的新纪元。孙昌前同志任主编时为刊物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此后,邓先正先生、徐涛先生、舒怀先生都为杂志的发展留下了精彩的篇章。90年代初邹贤敏先生接任主编,他以宏阔的视野、前瞻性的思考、扎实的工作作风,使杂志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董明旺先生任主编时为刊物的发展作出了新的探索。《中学语文》自1995年到2005年间,共举办6次大型演示报告会,专家报告与教师演示共达60余场,参加教师多达13000余人;举办各种作文比赛、论文比赛、读书比赛共计7次,参加教师、学生多达170000余人。迄今为止,411期的杂志共发表教师论文15000余篇,有力地推动了全国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丰富的活动和较高的质量为杂志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如果说《中学语文》见证了新中国语文教育事业的成长和发展,那么莅临会议的诸多专家学者便是《中学语文》成长和发展的见证者。我国著名古典文献学家、湖北大学朱祖延教授满怀深情地回忆说:“我是杂志1958年创刊时的见证人,当时我是中文系主任,罗大同是语文教学法教研室主任,杂志就是在罗大同等老师的主持下创刊的。那时恰逢‘武汉师专’改为‘武汉师院’,我们中文系底子薄,缺乏著名专家学者这样一些‘大拇指’,但大家心情舒畅、意气风发、齐心合力,将有限的力量牢牢攥成了一个‘大拳头’。凭着这股子劲,刊物越办越红火,后来还得到了许多名家的关心,臧克家先生曾给刊物赐稿,叶圣陶先生也给刊物题词。50年几度风雨,几度变迁,好多一路走来的语文期刊都放弃了,但我们的杂志却坚持了下来,成为中文系对外开放的一个平台。”朱老还特意为《中学语文》50岁生日赋诗一首:“解惑稽疑若有神,笔端舌底可生春。绣成烂漫花千朵,总把金针度与人。”原湖北省教研室资深教研员雷秋山先生也回顾说:“这本刊物一开始给我的印象就是:一本语文教师的贴心杂志,一本面向实际的杂志,它充分体现了教学实践,因此很快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它越办越新,传播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杂志组织的一些专题,如‘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单元教学’、‘语感教学’、‘美育教学’等等,这些专题当时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动力。《中学语文》就是这样与时俱进、推波逐浪,推进着我们国家的语文教学改革。”
  应邀出席纪念会的杂志社历任编辑心旌难平、思潮翻涌,为了这本厚积薄发的教学刊物,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他们又因为这本刊物坐到了一起,相见已白头,几许沧桑,几多感慨,溢于言表。前主编江柳先生说:“‘文革’之后,一切凋零,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师很少,并且急需知道如何去教,于是我们编辑部上靠中央政策、省教研室,下靠广大语文老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我们主动到下面去听课,了解老师和学生的需要,支持老师们进行教改,并鼓励他们把教改经验写成文章投给《中学语文》,结果很受大家的欢迎。由于我们的努力,到1987年时刊物的总发行量达到13万份,堪与上海的《语文学习》、北京的《中学语文教学》媲美。那时编辑部人手少,但经济压力小,我们团结协作,反而激发了动力和活力,把刊物由武汉推向全国,影响甚大。”江老已是80高龄,回忆起《中学语文》在山东曲阜的光辉岁月依然激动不已。他说:“1986年我们杂志在曲阜举办中学语文教改讲习班,曲阜市长亲自抓管,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多达1300余人,其中有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著名教师于漪、钱梦龙等人,还有我们湖北的洪镇涛、胡明道和韦志成。这次讲习班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它不但扩大了杂志的社会影响,而且使武汉的语文教育思想闻名全国。”前主编邓先正先生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纪念会,可是有些曾经共同战斗的老同志离开了我们的队伍,杂志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归功于他们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刊物初创时就面向一线教学,头几期就刊有钟祥文教局和新洲教研室的文章,后来我们还得到了秦牧等名家的赐稿。由于编辑部所做的一些开创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刊物的发行量日趋增大。杂志还在社会活动中扩大了自己的影响。”邓老还为杂志的诞辰朗诵了自己的诗作:“杂志刊行如稼穑,耕耘沐雨卅春秋。镇涛语感奇葩艳,显驹文成硕果稠。沙里淘金欣有得,梦中解惑乐忘忧。‘两为’‘双百’冲天翼,开拓创新赖壮猷。”《中学语文》凝聚着一代代办刊人的心血,前主编邹贤敏先生生动再现了办刊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他说:“我1992年到杂志社工作,那时刊物正面临着猛烈的市场冲击,但我们依然坚守杂志的独立品格,在求生存、求发展和守护传统、守护人文精神中寻求一种平衡。在其他刊物纷纷向世俗低头、向金钱屈膝之时,我们编辑部就像堂·吉诃德一样,一个人固执地战斗,将困难看成动力而不是包袱。在这种劲头下,我们迎着改革的主旋律,一步一步使杂志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走向海外。”
  《中学语文》是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的优秀期刊之一,自1958年创刊以来创造了辉煌业绩、发挥了巨大影响,如今她已风雨兼程走过了50个寒暑春秋。2007年12月6日,由湖北大学文学院、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学语文》创刊50周年暨叶圣陶题词30周年座谈会”在湖北大学隆重举行。湖北大学有关领导、杂志社数任主编、编委以及湖北省部分语文教育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喜迎《中学语文》50华诞,共话刊物今昔,展望未来愿景。
  
  一、庆贺:热情洋溢
  
  座谈会由湖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边湘义主持,她对座谈会的圆满召开表示了祝贺,对出席座谈会的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对长期以来为《中学语文》的发展而辛勤耕耘的编辑人员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湖北大学副校长周积明教授亲临座谈会现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中学语文》的诞生与成长得到了许多大师的关怀与扶持,茅盾先生曾为杂志题写刊名,叶圣陶先生曾为杂志题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这一教育箴言早已成了杂志办刊的指导思想;《中学语文》创刊50年来让无数人受益匪浅,让广大语文教师获得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启迪;《中学语文》一直致力于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教改,注重自身文化品位和思想含量的提升,虚实结合、雅俗共赏,在国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知名度,为湖北大学赢得了荣誉。
  湖北大学著名学者朱祖延教授、原湖北省教研室教研员雷秋山先生、左兵先生、江汉大学韦志成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陈菊先教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胡明道女士、省市教研员蒋红森先生、冯长林先生、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文勇先生等到会祝贺,并作了精彩的发言(详下)。东北师范大学朱绍禹教授、扬州大学顾黄初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邢福义教授、黄曼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陶本一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周庆元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曹明海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以及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等单位发来了贺词,对《中学语文》创刊50周年暨叶圣陶题词30周年表示了祝贺。
  
  二、回眸:春华秋实
  
  在《中学语文》步入“知天命”之际,回溯她50年所走过的峥嵘岁月和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与会代表无不为之动容。
  《中学语文》现任主编潘纪平教授在其主体发言中全面总结了《中学语文》的办刊历史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充分肯定了历任主编的辛劳与功绩。他说,杂志创刊于1958年,开高等师范院校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先河,在语文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叶圣陶先生于1977年12月为刊物复刊题词,开启了杂志的新纪元。孙昌前同志任主编时为刊物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此后,邓先正先生、徐涛先生、舒怀先生都为杂志的发展留下了精彩的篇章。90年代初邹贤敏先生接任主编,他以宏阔的视野、前瞻性的思考、扎实的工作作风,使杂志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董明旺先生任主编时为刊物的发展作出了新的探索。《中学语文》自1995年到2005年间,共举办6次大型演示报告会,专家报告与教师演示共达60余场,参加教师多达13000余人;举办各种作文比赛、论文比赛、读书比赛共计7次,参加教师、学生多达170000余人。迄今为止,411期的杂志共发表教师论文15000余篇,有力地推动了全国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丰富的活动和较高的质量为杂志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如果说《中学语文》见证了新中国语文教育事业的成长和发展,那么莅临会议的诸多专家学者便是《中学语文》成长和发展的见证者。我国著名古典文献学家、湖北大学朱祖延教授满怀深情地回忆说:“我是杂志1958年创刊时的见证人,当时我是中文系主任,罗大同是语文教学法教研室主任,杂志就是在罗大同等老师的主持下创刊的。那时恰逢‘武汉师专’改为‘武汉师院’,我们中文系底子薄,缺乏著名专家学者这样一些‘大拇指’,但大家心情舒畅、意气风发、齐心合力,将有限的力量牢牢攥成了一个‘大拳头’。凭着这股子劲,刊物越办越红火,后来还得到了许多名家的关心,臧克家先生曾给刊物赐稿,叶圣陶先生也给刊物题词。50年几度风雨,几度变迁,好多一路走来的语文期刊都放弃了,但我们的杂志却坚持了下来,成为中文系对外开放的一个平台。”朱老还特意为《中学语文》50岁生日赋诗一首:“解惑稽疑若有神,笔端舌底可生春。绣成烂漫花千朵,总把金针度与人。”原湖北省教研室资深教研员雷秋山先生也回顾说:“这本刊物一开始给我的印象就是:一本语文教师的贴心杂志,一本面向实际的杂志,它充分体现了教学实践,因此很快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它越办越新,传播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杂志组织的一些专题,如‘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单元教学’、‘语感教学’、‘美育教学’等等,这些专题当时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动力。《中学语文》就是这样与时俱进、推波逐浪,推进着我们国家的语文教学改革。”
  应邀出席纪念会的杂志社历任编辑心旌难平、思潮翻涌,为了这本厚积薄发的教学刊物,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他们又因为这本刊物坐到了一起,相见已白头,几许沧桑,几多感慨,溢于言表。前主编江柳先生说:“‘文革’之后,一切凋零,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师很少,并且急需知道如何去教,于是我们编辑部上靠中央政策、省教研室,下靠广大语文老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我们主动到下面去听课,了解老师和学生的需要,支持老师们进行教改,并鼓励他们把教改经验写成文章投给《中学语文》,结果很受大家的欢迎。由于我们的努力,到1987年时刊物的总发行量达到13万份,堪与上海的《语文学习》、北京的《中学语文教学》媲美。那时编辑部人手少,但经济压力小,我们团结协作,反而激发了动力和活力,把刊物由武汉推向全国,影响甚大。”江老已是80高龄,回忆起《中学语文》在山东曲阜的光辉岁月依然激动不已。他说:“1986年我们杂志在曲阜举办中学语文教改讲习班,曲阜市长亲自抓管,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多达1300余人,其中有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著名教师于漪、钱梦龙等人,还有我们湖北的洪镇涛、胡明道和韦志成。这次讲习班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它不但扩大了杂志的社会影响,而且使武汉的语文教育思想闻名全国。”前主编邓先正先生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纪念会,可是有些曾经共同战斗的老同志离开了我们的队伍,杂志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归功于他们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刊物初创时就面向一线教学,头几期就刊有钟祥文教局和新洲教研室的文章,后来我们还得到了秦牧等名家的赐稿。由于编辑部所做的一些开创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刊物的发行量日趋增大。杂志还在社会活动中扩大了自己的影响。”邓老还为杂志的诞辰朗诵了自己的诗作:“杂志刊行如稼穑,耕耘沐雨卅春秋。镇涛语感奇葩艳,显驹文成硕果稠。沙里淘金欣有得,梦中解惑乐忘忧。‘两为’‘双百’冲天翼,开拓创新赖壮猷。”《中学语文》凝聚着一代代办刊人的心血,前主编邹贤敏先生生动再现了办刊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他说:“我1992年到杂志社工作,那时刊物正面临着猛烈的市场冲击,但我们依然坚守杂志的独立品格,在求生存、求发展和守护传统、守护人文精神中寻求一种平衡。在其他刊物纷纷向世俗低头、向金钱屈膝之时,我们编辑部就像堂·吉诃德一样,一个人固执地战斗,将困难看成动力而不是包袱。在这种劲头下,我们迎着改革的主旋律,一步一步使杂志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走向海外。”

回眸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