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集激情与兴趣为一体的学科,它可以让你喜,也可以让你悲。面对语文学生应该感受到里面风光的旖旎,体会到它的博大精深,并感觉欲罢不能,这才是学生应有的境界,也是语文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笔者感受到的往往是悲哀,教师把它仅仅当成糊口或晋级的工具,平日的课堂总是气氛沉闷,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学生失望了,中国的家长也失望了,我们应该怎么做……
通过思考,笔者认为,“自然而天然”才是语文学习的正途,它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泄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鲍照)
北宋文学家苏轼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苏轼可谓文学史上的明灯北斗,为文自然而天然。为文如水流,感情是地势,感情抑则低沉,感情昂则奋发,真实的感情发诸笔端,自然造就真醇的美文。与之同理,教师上课也不妨如此。
课堂教学尤其语文课堂教学千变万化,这是不可避免的课堂教学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语文教学不应是波澜不起的平湖,也不应是预设好路径的潺潺小溪。那是大海,波涛汹涌的大海,也许下一刻就有新的风浪,教师必须像船长,全神贯注,不仅做到面对风浪不惊慌,更要做到对全船人(学生)高度负责。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让学生体会“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学生马上有以下疑问:(1)贾母多疼林妹妹啊,贾敏又是贾母最疼的女儿,纵然没有父母在身边,总不至于悲苦吧?(2)娇生惯养的“三春”,有我们90后艳羡的美貌、才气兼出身,哪里苦?(3)女强人王熙风,败落了,强似男儿的她怎么会苦?……
面对此种现象,我们一则以喜:学生乃至老师在思考,课堂气氛活跃、民主,容易发现新问题,生发新思想,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型思维的培养,但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兼容并包”的观念,同时具有深厚的学养;一则以忧:教师能否沿着自己的教学预设的路走下去完成教学目的。
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课堂不再是“一言堂”,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权威。民主是教学管理的一大要义。所以面对教学生成,我们应该合理疏导,巧妙牵引,面对新出现的问题“随物赋形”,但不过多引申以防影响总体教学预设的完成,也就是“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而不是生拉硬拽,灭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一味往自己的教学设计上拉、拽、拖,往往适得其反,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条条大道通罗马
“大海航行靠舵手”。课堂上学生的思想富有发散性和创造性是语文教学之幸,这也是产生新思想的火把。没有自我、迷恋权威、笃信老师的学生是应试教育的畸胎,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方思考,积极发言,养成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和勇于提出问题的素养。
面对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随时可能有新问题、新观点,只要持之有理,便有可取之处,所以有经验、有学养的老师往往提取出它的合理之处,使之符合自己的教学,也许中间经过一些波折,但最后都巧妙引导到自己的预设上去,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的是“罗马”,而不是“柏林”。这样也许不符合教师的具体预设,但预设的大方向没变,学生记得更牢,教师面对挑战从容应付,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快感。
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林冲的幸福,令人艳羡的婚姻,出色的事业和能力,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前途不可限量,话题扯得有点远,但正是通过这些我们体会了林冲上梁山的无奈和被逼迫之深,从而达成了本课的重点教学目标: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过程,体会他为何被“逼”上梁山。原先的发散思维不仅没有浪费我们的课堂时间,反而让我们更深刻地达成了这个教学目标。
三、江江春水向东流
预设就像灯塔,没有预设的教学流程必然千头万绪,难以顺利达成目标。因此我们有了民主的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课堂,还需要一个罗盘针——预设,保证“千条江河归大海”,顺利达成目标。教学实践证明,课堂预设必不可少。
有了预设就是给我们设定了目的地,但不是设定了航程。课堂教学就像流水,随着不同的地势就会生成不同的问题,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是心存教学目标,巧妙引导生成的问题,使教学流程虽有偶尔的曲折,面对不同的情况“随物赋形”,但最终都归向教学目标这个“大海”。
面对课堂上学生和教师的生成,我们应该采取宽容甚至欢迎的态度,但前提是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掌控分为两层:一是教师的深厚学养和正确观念;二是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民主的课堂不等于一锅沸水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