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每个人的一种独立的生存方式,既源于所有个体生命发展的最原始的共同需要,又有每个个体生命成长中最具个性的特别需要。它不仅具备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与生存价值的意义,而且具有创造人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
作文教育功能,当然首要也是为学生生命的健康生存和能够持续发展奠基。教育之于生命的存在与发展的作用,发生在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两部分,两者交错重叠地统一在人的生命个体中的,有一个认知结构,总会有一个与之相适的情感水平。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却一直在低谷徘徊:教师津津乐道于“中心”、“选材”、“结构”、“体裁”,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的训练;学生或为应试要求的得分点而作,或为印证某种高尚思想而写,或为迎合教师的某种喜好而撰……如此种种,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以文为本”和“人”与“文”分离的怪圈。受“文本”观念的消极影响,作文这一最富个性的学习和创新活动,变成编造谎言的园地、涂抹文字的游戏和折磨心灵的苦差事。
一、尊重生命,让作文成为学生生命的需求
作文“情动于衷而言于外”,是以学生个体情感体验为核心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情感主体关心自我存在的显示。要使学生作文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必须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前提,尊重他们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各种体验。唯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真诚地袒露心迹,热诚地拥抱人生。我们要做到的是以下几点:
1、沟通
还作文的本来面目——与社会人际对话的言语交际活动。在实施上,一是从学生的交际需要出发,每次作文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写,写给谁看,从而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二是努力创设多维度、多层面、多样式、多对象的沟通情境,让学生在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学生与社会)的积极交往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思想和情感。
2、激励
采用赏识评价,努力为学生创设成功的快乐。如优秀习作展评,推荐报刊发表等,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写作的良性循环,让学生爱写乐写,使作文成为学生生命自发的需求。
二、直面生命,让作文展示生命的原生态
作文的虚假和空泛,从根本上有违作文生命活力的本真。作文应当是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生命活动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生命活动是最熟悉,也是最珍爱的。从“真”字人手,让学生作文表达生命的原生态,回归本真的作文,乃是作文的最高境界。
1、展示内心世界的生命轨迹
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世界。作文中要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灵世界,捕捉心情的瞬息变化,宣泄喜怒哀乐的情绪。作文应当是学生心灵的独白,情感交流的园地。几年来,笔者一直引导学生写“心语”,并把“心语作文”分成三大系列:(1)人际关系系列:主要写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关系等引起的内心种种矛盾冲突;(2)心理独白系列:让学生表述自己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挫折苦闷;(3)成长发展系列:让学生写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取得进步而带来的喜悦和自信。
这样的作文,真正放开了学生的手脚,写出了真我风采,从而实现了“我手写我心”。
2、描述实践活动的生命轨迹
学生朝气蓬勃,最具生命活力,也最喜好活动,让作文来全面地记叙学生的各种活动,就能确保作文从“真”起步。作文描述实践活动,即是为学生打开了生活的大门,生活浩瀚如海,学生习作,以活动为切口,沟通生活,作文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三、呵护生命,给学生以表达的自由
要尽可能地减少束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表达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用童言童真写童心童趣,不人为地设置模式与套子,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那么发自内心充满灵性和富有个性的文句才会自然流露在学生的习作中。
1、开放思维方式,畅谈个性化的认识感悟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追求的是答案的唯一性、思维的同一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与思维表达。作文教学应保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对学生不同的认识给予充分尊重和理解。
2、开放表达形式,爱护个性化的话语倾向
鼓励学生自由选择文体:可写记叙文,议论文,也可写童话、寓言、科幻故事、调查报告、产品说明、广告词、建议书、主持词、日记、随笔、诗歌等。
四、扶持生命,让作文提高生命的质量
作文作为丰富自我精神体验、培育自我精神、形成自我个性的生命过程,本质应是人文精神的张扬与升华,也就是要通过作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鲜明的个性、美好的心灵,夯实学生精神的底子。教师要从关爱并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出发,点拨、引导、扶持学生作文,让作文与做人一起成长。
1、启示悟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去看,去听,去嗅,去摸,去亲身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用敏锐的感觉去捕获作文的信息。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能于风光旖旎、山峦险峻的地方看到山势的奇伟,触到流水的冷热,听到小鸟的啾啾,嗅到野花的芬芳,尝到山果的酸甜……只有用心灵思索,眼中的世界才能更加清晰地归于本真。
2、培植灵性
如果说悟性是一种能力,那么灵性是一种才气。它在作文中呈现为生机勃勃的能动的创新表现和精神生态。作文可以把学生教聪明,也可以把学生教蠢笨,关键取决于对学生的灵性是培育、激发还是漠视、扼杀。
培植灵性,首先必须把想象和创造的乐趣还给学生,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的翅膀,这是学生作文的专利。其次,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知识天地。培养灵气,决非是一个技术问题,它要求我们为学生铺设一道人文背景。具备了各方面充实的积累,常能激发作文的灵感,提升审美能力。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从中外优秀书籍中汲取营养,丰盈自己的生命,写作的灵性定能“厚积而薄发”。
3、铸塑人格
作为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作文过程成为学生到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让学生用自由之笔书写体恤、善良、仁慈、同情、友爱、互助、和谐、共处等这些人格中最为重要而美好的因素,在激扬文字中清濯心腑,冶炼人格。让作文成为构建学生人格大厦的砖石。
在作文教学中,尊重生命,让作文成为学生生命的需求;直面生命,让作文展示学生的生命活力;呵护生命,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来写作;扶持生命,让学生在习作中不断成长。在作文教学中,奏响关爱学生生命发展的主旋律,我们的作文教学必将焕发无限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