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466

[ 顾燕 文选 ]   

加强读本与课本的配套使用

◇ 顾燕

  叶圣陶有句几乎人人皆知的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有三层含义:一是教材只是例子,要走出“教材崇拜心理”,更要走出教参束缚,根据师生自身特点,进行灵活创新教学;二是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学会灵活使用教材,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三是既然是例子,就要有应用例子中的规律和理论展开分析和探索的过程,要“开发周边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性整合,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领悟。基于此,合理使用语文读本,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读本在四个维度上构成对教材的支持,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来使用读本。
  
  一、读本对于课本所具有的强互补性
  
  读本是为了配合语文必修课的教学而编写的,它是教材的另样风情的展示,这种性质决定了读本所具有的强互补性。以苏教版第二册语文读本为例,其互补性有三种展现方式:一是和课文出于同一原著,只是课文节选之外的章节,如课本选了《我与地坛》中一二两部分,读本第二专题“热爱生命”中则收录了其余五个部分,这样的例子再如《红楼梦》、《边城》;二是和课文同一论题同一指向,只是有不同表述不同侧重,比如读本第五专题收录的苏轼、苏辙兄弟的《六国论》和课本上其父苏洵《六国论》;三是情感内容相似,如读本第七八专题“心灵的远游”、“半瓣花上说人情”与课文第四单元第一专题“一花一世界”遥相呼应,异曲同工。如读本《清塘荷韵》与课文《荷塘月色》都写校园内荷花,但时代不同、心态不同,作品展现出的境界也就有很大区别,读本《怀念萧珊》与课文《亡人逸事》同为悼念亡妇之作,而一则重理,一则重情,颇有交相辉映之用。
  
  二、读本对于课本专题知识所具有的延伸性
  
  读本的内容相对于课文,既颇为相似,又具有其独立内涵。也正因为如此,读本就成了最好的延伸读物和能力测验场所。比如课文第四单元第二专题两篇小说《祝福》、《边城》,学习中必然要涉及环境描写的分析,比如环境描写的方法、环境的特点及作用,等等;而读本《荷花淀》、《药》等篇的环境描写同样经典而耐于咀嚼,特别是前者同一“荷花淀”四次不同描写,前后呼应,作用各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此中学会知识迁移,实现能力的涵泳。
  再如同为散文,同为怀念老师,课文《金岳霖先生》在选材和叙述上别具匠心,往往只言片语而传神,而读本《怀李叔同先生》则同中有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加以比较,并从比较中学会不同的记人叙述写法。
  
  三、读本对于能力培养所具有的示范性
  
  课本由于诸多能说明或不能说明的原因,对于很多名篇有遗珠之憾,而读本则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第二册读本中仅曾入选过课本的篇目就有《过秦论》、《我的空中楼阁》《药》、《荷花淀》等,而且其中大多数篇章到现在也看不出其逊色于课文之处。《过秦论》的很多词句还是各类练习的常见范例,而且其笔墨酣畅、汪洋恣肆的议论风格仍是议论文中之圭臬;《我的空中楼阁》写景优美,构思新巧,这样的名篇在读本中比比皆是,不容错失。
  不妨再以读本所选入的第十三至十五章(这一部分曾入选过课本)与课本中所选人的《边城》第三至六章比较。第十三章中对于情窦初开的翠翠心理的刻画已到了不着痕迹而尽得风流的境界,特别是第一节:“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以各类生物的生机勃勃,各种声响,极尽其妙地烘托出翠翠复杂的少女情怀,这样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对于学生写作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它和课文节选部分所展现的典型的山水之美、风情之美各有千秋,难言瑜亮。
  
  四、读本对于学生成长所具有的扶植性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幸福》一书中反复强调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盲目积累;智慧若没有精神予以统帅,那动人的智慧也不过是零星一点的灵动。新纲要突出强调情意的培养,强调精神的生长,包括态度、体验、感受、兴趣、自信心、责任感、探究的欲望等。从这层意义说,读本第一专题“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的安排很值得关注。其文章分别包括《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生活,从常识开始》、《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以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理性的思考,对学习的动机和方式进行价值的评判,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从未到过的怀疑、反思的境界,可谓正当其时。
  读本特别加重了文学作品的比例,让学生沉浸于那些曾带给他们祖辈、父辈以精神滋养的传统经典和精神世界之中,这更是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与人格健全的重要平台。
  在使用读本过程中,有四个误区必须纠正:
  一是要克服“放羊式”阅读倾向,而代之以明确的研究性学习阅读或思考性阅读。这种思考当然不能等同于课文的条分缕析式的思考与练习,而应侧重于能与课文相呼应或最有思考价值的一个方向,进行集束性思考。比如第一专题,我们就可以只布置一个思考方向:高中语文学习的反思性应如何贯彻。
  二是要克服“单体式”引导倾向,而代之以“立体化”引导模式,即不能局限于读本谈读本,而把读本与课本相结合,与广泛意义的课外阅读结合,与资料收集相结合,从而用足读本,用好读本。
  三是要克服“实用性”思想,而代之以精神与知识共进、人文和能力齐谐的思想指导。要注重读本在精神成长方面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是要克服“求全性”心理寄托,而代之以辩证的、客观的读本认识观。读本比之课本,其选材之严谨科学会有所逊色,而且由于选材必然存在见仁见智问题,读本难以满足各方面要求。如读本《红楼梦》选录的片断和课文配套性方面就值得商榷,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如选录《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以刘姥姥的眼光再次写贾府,和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可比性更强。但读本选材永无最好之说,我们可取的态度是正确认识,发挥读本最大效用。

加强读本与课本的配套使用
目录